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把"我"放在新闻中,这个"我"指的是采写新闻的作者,就是说我们在写新闻时,应该想办法把自己和新闻融为一体。这是新闻工作者实践"三贴近"的具体体现,也是使新闻增添感情色彩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杨箫 《大观周刊》2012,(33):309-309
“说”新闻是如今信息时代媒体相互竞争推陈出新的产物,它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为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需要主持人通过自己对新闻的感悟,结合独特的表达方式,使我们的播音作品共性和个性兼而有之。“说”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对谈话类的主持人来说,它更加要求主持人掌握灵活的话‘言表达技巧,将新闻生动化。  相似文献   

3.
2007年鸡西交通广播推出一档全新的社会新闻节目“路边说新闻”.经推出便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喜爱.这档节目通过男女主持人的现场演绎将“死”的新闻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使听众在笑声当中了解了新闻,使原本死板的新闻演变成了非常有意思的新闻故事。相对于电视,  相似文献   

4.
祁洁 《采.写.编》2022,(12):140-142
什么样的稿件属于好新闻?如何写出优秀、有冲击力的新闻作品?平日工作中,许多新闻记者都常常为此苦恼。能否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不仅关系到职称的评定,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记者新闻敏感性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在当前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记者应如何练好“内功”,才能写出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新闻稿件?文章以笔者近几年写过的几篇获奖新闻作品为例,对稿件的选题、写作角度及写作方法等一一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杨旭 《新闻传播》2012,(2):90-91
民生新闻经过十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正处于一个质和量的瓶颈区。有业内专家用"五只鸡"来形容当今民生新闻栏目的市井化,就是"鸡毛蒜皮、鸡犬不宁、鸡飞狗跳、鸡零狗碎和一地鸡毛"。这也给民生新闻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但我认为,对于民生新闻来讲,内容固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形式也是举足轻重的另一部分。民生新闻要想取胜,要想立足,必须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别具一格。这也是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之一——形式上没有限制,可以最大限度地以各种形式抓住观众,怎么好看怎么来——当然,这一切还有一个度和品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徐小燕 《新闻世界》2008,(12):75-75
新闻导语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它比作新闻的“诱铒”,也有人把它比作“眼睛”或“生命”。它给受众的第一印象如何,对这条新闻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一条动感十足、生动活泼的导语往往能够抓住受众的目光,而一条刻板老套的导语则可能使受众失去继续阅读、欣赏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当前我国新闻战线所倡导推行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正全面影响着新闻的报道形式以及受众的新闻概念。新闻领域中的财经报道也要切实结合"走转改"的报道理念,记者要深入基层,关注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要注重新闻报道的方式,使之更贴近受众。更要注意社会现实的还原,在新闻报道中,秉持严谨、审慎的新闻作风。  相似文献   

8.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高耸 《新闻传播》2010,(6):117-117
会议新闻想做到“生动”、“好看”不容易。如何改进会议新闻的采编报道技巧,让受众对会议新闻不再反感,乐于接受,使会议新闻更“新”、更“鲜”、更“活”,可以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信息论中的“熵”和“冗余”是对系统不稳定性和稳定性的度量;而新闻学中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是对新闻的不稳定性和稳定性的描述.两组概念有着必然的关联性,信息论中“熵”和“冗余”的概念对应新闻学中的“时效性”与“真实性”.新闻真实性程度越高,冗余信息(可预测信息)越多,新信息含量越低,传播价值越小;熵值越高越新鲜,不确定性越强,传播价值越大.信息包括新闻,信息论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信息论视阈中新闻求真与求新的冲突是由“冗余”和“熵”的对立决定的.所以,新闻求真是在“变”中求“稳”,新闻求新是“稳”中求“变”.  相似文献   

11.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其次是“快”。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穆青新闻作品,最有成就的当推人物通讯。对白描手法、典型细节、散文笔法等艺术手段的娴熟运用,使其作品极具"形"的魅力。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勿忘人民"等写作理念,使其作品在内质上具有深厚的蕴意。形质俱美使穆青人物通讯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朱虹 《记者摇篮》2009,(7):52-52
新闻标题立于新闻之前,恰似新闻的“眼睛”。正如从人的眼睛可以窥察人的内心世界一样,传神又富有魅力的好标题,能使受众感觉到正在萌生着、变动着的新鲜事儿、新鲜理儿,进而像被磁铁吸引一样去往下阅读。  相似文献   

14.
赵春秋 《新闻传播》2006,(4):49-49,14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用什么手法给新闻的“眼睛”进行不同的“美饰”,使乏产生动人心怀的美感呢?笔者总结了几条“美容”小窍门。  相似文献   

15.
戴墨 《记者摇篮》2007,(9):12-13
让新闻"实"起来,让新闻"活"起来,让新闻"鲜"起来,让新闻在一种"温度"中感动读者,无疑需要记者的深切投入。深切投入基层,了解新闻事实;深切投入生活,倾听群众呼声;深切投入人心,感受心灵诉求;深切投入情感,写出让人难忘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6.
做新闻的首选,当然是做自己的独家新闻,做自己的原创新闻。但是,善于借新闻做新闻,并善于在“借”中求“新”,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那么,如何借新闻做新闻呢?  相似文献   

17.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3年时间,中国的微博用户数量已经超过3亿。有人称现在是一个“人人拥有话筒”的微博时代,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要摆脱正在逐渐边缘化的命运,只有一条路:遵循规律,自我革新。近年来,苍南县广播电视台《苍南新闻.调查》栏目,通过财务一些可行性手段,进行新一轮新闻变革,按“新闻规律办事”,做“正确而好看”的新闻。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拥有“公民新闻”的传播和接收设备,并且拥有越来越强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这就使得这种以非专业新闻传播为主题的新闻传播模式崛起并盛行,并且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这种新闻模式已经在众多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报道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在新闻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笔者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公民新闻进行了解读:对公民新闻传播模式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也从“使用和满足”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自媒体传播的信息环境和公民新闻的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对公民新闻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邹玲 《新闻前哨》2004,(6):17-17
第21届“湖北新闻奖”、第10届“湖北新闻奖”新闻论文(论著)评选于5月19日在汉揭晓,共评出报纸、广播、电视、理论宣传、网络宣传、文体新闻、新闻摄影、新闻美术和论文(论著)等14个系列获奖作品599件,其中一等奖102件,二等奖200件,三等奖297件,好标题28条。 第10届“湖北新闻奖”新闻论文(论著)奖,共评出获奖论文(论著)42件,其中本刊首发论文有20篇获奖,占获奖总数近二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江斌 《新闻世界》2010,(7):16-17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新闻越发重要,做活电视经济新闻,报道选题要具有贴近性、采写角度要具有通俗性、写作语言要具有易懂性、数据运用要具有形象性、后期制作要具有可视性,使电视经济新闻面向社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经济新闻真正地具有可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