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古今评高拱     
高拱作为明代隆(庆)万(历)大改革的开创者、实学思潮的先驱者和著名的气学哲学家。在明代政治史、实学史和哲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高拱的改革功绩和学术成就。明清至近现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和哲学家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2.
明代政治家高拱于嘉靖末年提出的《挽颓习以崇圣治疏》,是其主持隆庆大改革的纲领性文献。这一纲领全面揭露了嘉靖时期的“八弊”积习,提出了破除“八弊”的改革对策,指明了“修内攘外,足食足兵”的改革目标。高拱的这一改革纲领,对其执政后的整顿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治改革是高拱主持隆庆改革的重要内容。他在执政期间。针对当时法弛刑滥、司法腐败的局面,大力推行观政进士讲求律例、州县正官理刑之责、刑部司官久任之法以及申严法纪、严惩贪酷和平反冤狱等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当时法治腐败的局面,也为他主持隆庆改革提供了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4.
高拱处置“安氏之乱”的方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隆庆四年初,贵州水西发生了土官"安氏之乱"的严重事件.高拱执政伊始,便根据边疆少数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在准确定性的基础上,采取以抚为主、和平解决的处置方略,使这起仇杀事件得以圆满解决.对高拱这一靖边功绩,明清至近现代政治家和史学家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5.
论高拱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天雷 《天中学刊》2007,22(3):96-100
高拱作为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历史地位可以从明代政治史、实学史和哲学史三个方面进行认定:即隆(庆)万(历)大改革的开创者、实学思潮的先驱者和气学哲学的重要代表。高拱为推动明代中后期的社会发展和学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赵世明 《天中学刊》2004,19(1):99-101
高拱是明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实学思想家。为了匡救时弊、安疆实边,高拱在隆庆后期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成就显赫,因而受到后人的关注。近20年来关于高拱的研究大体可分为高拱的政治历程、改革和思想等三个方面,并取得了不小成果,当然也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7.
《病榻遗言》是明穆宗在位时期最后一任首辅高拱的回忆性著作,是高拱对发生于隆庆年间有关隆庆遗诏、高拱本人与张居正和冯保结怨,以及王大臣案件的回忆性表述。作为这些事件的直接关系人,此书的价值巨大,给很多历史事实提供了佐证,但是由于此书是高拱在与张居正和冯保政治斗争失败后所作,所以书中有许多对张居正、冯保的恶意诋毁,也夹杂着许多高拱本人的臆断,导致在记载中出现了许多不实之处,影响了此书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鑫 《天中学刊》2012,27(4):120-123
新时期以来,关于隆庆初年大学士高拱首次罢休的研究略显单薄,且众口一词认为是其自负刚愎的性格导致了此次罢休。事实上,当时的首辅徐阶在这一事件中暗箱操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通过"高拱不忠事"的发酵以及对胡应嘉前后不一的处理,诱使了乡党言官猛烈抨击高拱,导致高拱下台。徐阶迫使高拱下台,既是出于对首辅地位与权力的维护和垄断,也在于两人之间学术观点、执政理念、改革信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惩治贪污腐败是高拱主持隆庆吏治改革的重要内容.他执政两年半,共惩办贪案64起,惩处文武贪官169人,一时仕路肃清.高拱惩贪的对策举措是奖廉与惩贪、却贿与惩贪、惩贪与罚酷、惩贪与查勘相结合,这是其惩贪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当然,高拱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即对大要案的认识和处理与次辅张居正存在重大分歧,使其交离交恶,最终高拱...  相似文献   

10.
明隆庆年间,明朝对蒙古的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封贡互市,化干戈为玉帛,从根本上改变了明朝北边防御的面貌。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时任内阁首辅的高拱做了出色的工作,改革兵部及边镇吏治,储养边才,把握把汉那吉事件契机,达成"隆庆和议",使数十年刀兵相见之北边成为明蒙互市、两族和平交往的乐土。其功惠及当时,垂训后世。  相似文献   

11.
史官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明一代的史官制度沿汉、唐之旧,并在元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明代无专门的修史机构,而是以翰林院兼修史之职。翰林院下设史官负责具体的修史工作。明代重视史官的建置,早在开国前已有了史官的设置,为选拔史官还建立了相关的选举制度,其中以科举最盛。明代史官职责广泛,除了负责修史之外,往往还协助处理其他政务,无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明隆万名臣高拱与张居正的关系,有一个由学侣到政敌的转变过程。大体而言,隆庆五年秋以前,由于他们的经世志向、改革纲领和学术思想的基本一致,使其能够携手共政,力行改革,并开启隆万改革运动之先河。但这之后,他们的矛盾冲突和权力斗争渐趋激化,最终导致张居正“附保逐拱”,并借“王大臣案”酝酿诬杀高拱之阴谋。虽然这一阴谋没有得逞,但却表现出封建专制体制下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张居正的失德之处乃至人性之恶。研究高张由学侣到政敌之关系转变,既有助于认识隆万改革运动的传承发展,也有助于把握隆万交替时期的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13.
明嘉、隆时期,广东地区有司不良,贪贿成风,倭盗侵扰,社会动荡不安。为扭转这一局势,高拱于隆庆四年执掌首辅后,大力推行整顿吏治、军政配合、剿倭除盗的治粤方略,并取得初步成效。虽然高拱的治粤方略推行时间较短,尚无实现预期的理想目标,但却开启了张居正治粤之先河。就此而言,高拱应该占据一定的历史位置,明清时期的诸多政治家和史学家亦有肯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汉代实行朝贡制度,唐代走向成熟,明清两代发展到完全成熟时期。清代的朝贡制度是对明朝制度的沿袭,但同时,两者由于存在的历史条件、存在的方式不同,导致两朝统治者对这一制度的认识也不同,朝贡贸易在朝贡关系中也居于不同地位,朝贡关系的实质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明代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朝贡贸易体系。隆庆元年,漳州月港的开放标志着朝贡贸易体系解体,朝贡贸易也随着衰败,其解体的经济原因主要是贡品对国内经济发展价值不大;朝贡贸易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朝贡贸易程序复杂费用高,使明政府在贸易中得不偿失。  相似文献   

16.
明代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在俺答封贡、明蒙关系缓和、北部沿边地区实现和平的大背景下,在宁夏镇也兴起了有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的蒙汉民族互市贸易。但是,明代后期宁夏互市贸易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九边其他地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官市占主导地位、民市不发达、明政府限制互市的政策、“市本”不足,而且往往被拖欠或挪作他用以及战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居正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一生经历了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个阶段。此时,明王朝正处由盛转衰、由局部稳定走向全面动乱之际,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张居正立志改革,振兴明王朝,其一条鞭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税制改革,它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堪称中国赋税史上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