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审美感性     
审美感性是美学理论及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概念,但学术界却对其研究甚少,了解甚少。本文首次从自然感性、形式感性和象征感性等三个层次对审美感性的内涵及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反映     
学术界对审美反映研究甚少。本文认为,人类审美反映的发生决定于劳动及其工具的性质,而与特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文化背景是劳动决定审美反映发生的中介。如巫术文化信仰及其情感激发的巨大效应所导致的原始人对动物的再现,奠定了人类审美反映的基础。审美反映图式的形成是顺应和同化双重不断建构的过程。审美反映旨在通过感知特殊的感性现象及创造心物交融的审美意象,并由此直观和体验人的内在本质及人生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3.
论审美反映     
学术界对审美反映研究甚少。本文认为,人类审美反映的发生决定于劳动及其工具的性质,而与特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文化背景是劳动决定审美反映发生的中介。如巫术文化信仰及其情感激发的巨大效应所导致的原始人对动物的再现,奠定了人类审美反映的基础。审美反映图式的形成是顺应和同化双重不断建构的过程。审美反映旨在通过感知特殊的感性现象及创造心物交融的审美意象,并由此直观和体验人的内在本质及人生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叔本华区分逻辑理性与审美感性所采用的根据律理论入手,指出他一方面在理论上洞见了审美感性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张扬了文艺中的感性生命和解放了读者的感性生命;另一方面作为哲学家,叔本华又陷入了强调审美感性与哲人求真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叔本华区分逻辑理性与审美感性所采用的根据律理论入手,指出他一方面在理论上洞见了审美感性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张扬了文艺中的感性生命和解放了读者的感性生命;另一方面作为哲学家,叔本华又陷入了强调审美感性与哲人求真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论审美教育的感性规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教育应是一种面向人本身的教育,在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最真实的就是人的感性反应,就是人的美感。我们从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目的、中介、实践形式及反馈方式等角度进行论证,认为审美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感性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当前审美教育实践中的感性开掘现状及其误区进行了分析,指出审美教育实践的最大的问题在于把审美教育与审美活动认知化。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的核心功能不是一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审美情感的培养。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出现为感性审美教育的价值提供了理论支撑,也对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审美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在小学审美教育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感性体验入手,充分发挥镜像神经元"母思维"的作用,注重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融合,实现审美教育真正而长远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席勒的美学思想具有审美现代性,而这种审美现代性的显现与他美学著作中对感性和理性概念的界定有关.从感性与理性的概念透视席勒美学的审美现代性,既可展现席勒美学审美现代性的深邃内涵,又可揭示席勒美学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因素.  相似文献   

9.
胡水清 《文教资料》2011,(22):101-103
在消费社会中,审美已经从精神层面裂变成碎片,物化成为消费品。马尔库塞基于发达工业社会提出了自己的新感性理论,目的是解放感性,使审美成为文化驱动力,从而改造社会。在当代语境下重新审视新感性理论,探索感性解放对于审美能量的聚集和提高公众艺术鉴赏力的关系,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新感性理论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其产生的思想基础,与人的解放的关系,审美和艺术对新感性的造就以及对世界的重建等角度对其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审美教育的感性内涵、审美直觉和审美想象和联想及情感教育的感性存在方式及其与创新内在关联等方面论述了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了加强审美教育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审美情感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功能。镜像神经元理论再次提出了感性教育的基础和作用。在小学审美教育实施过程中,从学生的感性体验入手,通过开设美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校园美化与建设等途径,重视各种教育素材的美感传达,寻求感性教育的载体与实施方式,是明确将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融合,实现小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中,新感性理论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从其产生的思想基础,与人的解放的关系,审美和艺术对新感性的造就以及对世界的重建等角度对其理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剖析了杜夫海纳的审美价值理论:价值就是对象本身,那么,审美价值就是审美对象本身。审美对象是感觉物又是情感物。作为感觉物的审美对象的价值只是“形式价值”。作为情感物的审美对象的价值才是审美价值的真正所在。审美对象的价值(意义)是内在于其感性之中的,价值(意义)通过感性得以表现,感性在表现意义时获得光辉。审美价值最终由欣赏者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青年群体对办公用无线鼠标造型的审美诉求及感性需求,基于感性工学理论,充分探究青年用户办公用无线鼠标的情感意象。首先,焦点小组基于KJ分类法筛选出无线鼠标样本?其次,基于语义差异法分析无线鼠标样本感性词汇对,构建产品造型感性意象评价体系?最后,从造型、材质和色彩三个方面绘制意象尺度图,结合阶层类别分析法与焦点小组从感性意象中提取设计要素,并推论出匹配的物理特性,应用于无线鼠标造型的方案设计。感性工学理论结合其他设计方法可有效指导产品的研发,也为同类产品的造型优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审美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活动,感性对审美直觉体验至关重要。本文从审美感性特征的角色,分析了魏晋南北诗歌的发展演变。审美的感性特征从玄言、山水到宫体诗,经历了削弱、滋长、张扬的过程,这对重新评价宫体诗的价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审美文学史”论的科学性进行了辨析,指出“审美文学史”的文学史观建立在对中国现代文学史非科学非客观的基本估价上,其理论前提是以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审美与功利相分裂为特征的“纯审美”标准。以这种估价和标准“重写文学史”,必然陷入思维的封闭性,审美的感性化和批评的隔膜感的审美误区。“审美文学史”论的偏颇在于脱离了我国文学实际,这种文学史并不能正确地和科学地描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8.
在美学史上,马尔库塞最鲜明地提出新感性的本体价值;强调作为感性核心因素的想象的超越功能;赋予艺术塑造新感性、构想生存能力和变革潜能的特性;针对西方工业社会唯理论对人的生存自由的压抑,呼吁以新感性救赎世俗,倡导非压抑性生存方式。马尔库塞有关生命本然及审美存在之思,对于人的审美的感性解放以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19.
在大众文化语境中,审美功利更加突出地生成于感性愉悦和理性超越的相互作用之中。这种相互作用是在悖论式的复杂性中开展的,但是,这种复杂性往往被忽视。要么运用理性话语对感性愉悦进行否定,漠视大众审美感性愉悦的合法性,这种精英式的话语依然举足轻重,审美接受者在享受感性愉悦切近性的同时,却没有可利用的话语资源对感性愉悦进行合法性确认;要么放弃理性超越的功能,对感性愉悦进行民粹式的肯定,没有看到或有意忽视感性愉悦的沉沦性。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既肯定大众审美感性愉悦的合法性,又对感性愉悦过度可能产生的沉沦性保持警惕;既对理性的压抑特质保持清醒,又寻求理性超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审美是人实现精神上超越现实存在的需要。审美文化则是以人的精神体验和审美的形式关照为主导的社会感性文化。它代表了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审美文化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即审美文化的感性化特征、形式化特征和消费性特征。深入分析审美文化的特征能够进一步理解审美文化概念的涵义及内在属性,并对当代社会实践中的审美文化现象作出科学而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