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诗词阅读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无论是在理解填空、诗词阅读,还是文言文比较阅读中,诗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而作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歌,也不断出现在中考试卷上,杜甫诗歌作为备考重点,深深攫住人们的视线。如何把握答题要点,该从何处入手分析杜甫诗歌,则成了中考复习时,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挖掘杜甫诗歌的思想境界,为学生深入理解初中阶段所学的杜甫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一代诗圣杜甫,一生创作诗歌达三千多首,为我们留下的仅有一千四百多首。这些诗像一面面铜镜,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现实。他的诗自唐以来被称为"史诗",杜甫本人也被称为一代诗宗。杜甫的诗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其风格沉郁顿挫,在语言艺术方面成就斐然,而且诗歌在选取对象、体裁方面,也是别具匠心。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诗歌也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永放光芒。  相似文献   

3.
杜甫诗歌的对仗艺术,得益于其对诗歌创作的不断追求。杜甫作为"百代之中"的集大成者,在对仗形式这方面为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杜甫诗歌特殊对仗形式进行研究,从形式上探求诗圣杜甫诗歌语言表达的张力,能更深入地了解诗人锤炼字句的特点,加深对杜诗对仗精妙之处的把握,以及对诗歌意境的理解,以管中窥豹的形式来探究杜甫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杜甫诗歌用典精切.本文从切姓、切事、切地点等三个角度,分析杜甫诗歌用典精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正>基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现状,在现有语文教材中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去开发、整合、实施杜甫诗歌教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杜甫及其诗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专题教学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杜甫作为我国最伟大的诗人,杜甫以其强烈的仁爱精神和忧患意识创作出大量充满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作,记录下唐朝中后期社会巨变下人们的流离失所和悲惨生活,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传达出传统儒家的仁爱精神和普世价值,因此被世人称为“诗圣”,其诗歌被称为“诗史”。。一、杜甫简介杜甫,我国唐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成“李杜”。杜甫的诗歌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语文教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承担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任务。部编教材初中语文,在内容的编排上,增加了许多爱国主义诗歌。其中,杜甫的诗歌大多关心百姓疾苦,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本文通过对部编教材初中语文中杜甫诗歌的特点,探索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8.
《杜甫诗论》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论述杜甫诗歌的创作成就的专著。试从侧重杜甫诗歌内容的研究,独特地对杜甫诗歌的艺术的研究,重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观点和方法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了解杜甫的诗歌,了解傅庚生先生学术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多产诗人杜甫的诗歌是中外驰名的艺术瑰宝。人们从多方面对杜诗的英译进行研究,而把关联理论用于其研究的人很少。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杜甫山水诗的英译进行举隅探究,旨在促进语言理论发展,探索诗歌英译鉴赏新路子,提高翻译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歌自宋以后得到广泛流传,受到很高评价。但在杜甫所生活的时代,乃至整个唐代的流传却不广泛,究其原因当为杜甫诗歌与当时的社会审美风气不一致。整个唐代,或多或少倾向于艳体诗和清丽的诗歌,这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相抵触。影响整个唐代审美风气的根源是齐梁诗风,这也进而影响了杜甫诗歌在唐代的流传。  相似文献   

11.
杜甫"诗史"内涵包括叙写历史事件、反映个人遭遇、展现时代画面等三个方面,风格上又具有的"沉郁"的特点,韩偓诗歌符合上述内容,所以韩偓诗歌可以称之为"唐末诗史",韩偓是杜甫的"异代知音"。  相似文献   

12.
对于杜甫的诗歌,人们一向认为其主题是忧国忧民,风格是沉郁顿挫,本篇文章在对杜甫蜀中诗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此时的杜诗体现出另外一种风格——欢快清新、自然活泼。文章分析了杜甫这一时期的旷达性格,并对其成因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红 《成才之路》2009,(13):66-67
“乾坤-腐儒”是杜甫的自况,也符合人们对杜甫形象的感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王阳明《别诸生》),儒学传统本身就具有“即凡俗而神圣”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这是杜甫形象特征的成因。笔者旨在从杜甫的形象特征及其成因入手来解读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通过杜甫诗歌的回溯,着力探讨杜甫诗歌能超越时空历久存在的内在价值,即杜甫诗歌儒性根源的具体体现,如“儒生气象”与“儒生语言”,以及当今价值视野下思考杜甫诗歌现代价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各种语篇中艺术性较高的一种,杜甫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其诗意蕴深邃。以往对杜甫诗歌的分析大多是用文学、史学、美学或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强调意象的情感功能,而很少有学者运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来分析杜甫诗歌意象的认知功能。本文尝试将图形—背景理论这一认知语义学的重要理论运用于杜甫诗歌作品的分析中,并依据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解读杜甫诗歌的意境、意义建构的过程及认知机制,以传达诗人独特的感知。  相似文献   

16.
杜甫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集大成者。他的诗歌不仅有如屈原那样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而且有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无论是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人格精神上,他都不愧“诗圣”的称号。由此杜甫也就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楷模,“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便继承了杜甫的这些精神。他从诗歌传承、诗歌内容、诗歌风格以及人格精神等方面都自觉地向杜甫学习。侯方域的诗歌虽达不到杜甫诗歌艺术的高度,但他取法乎上,又有着天生奔放的才气,因此也不愧为一时名流。  相似文献   

17.
杜甫未曾与孟浩然有过直接交往,但是杜甫非常爱戴孟浩然,高度肯定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并用一个"清"字概括孟浩然诗歌的风格特色。杜甫对孟浩然诗歌"清"的评价对后世起到了引领导向的作用,这是因为杜甫对孟诗的"清"的评价综合了时人的真知灼见,也符合孟浩然诗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周婧 《语文知识》2003,(1):22-23
梁启超称杜甫为“情圣”,并作了《情圣杜甫》一文,只可惜笔者无缘拜读。但从平时了解到的杜甫的生活经历及其诗歌中,认为梁公的这种评价极有见地,可谓慧心慧眼之评。杜甫的确是个多情的人,但很久以来,人们只  相似文献   

19.
杜甫与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座高峰,对后代诗人影响深远。北宋江西诗派即将杜甫奉为本派之"一祖"。江西诗派的开山者黄庭坚对于杜甫及其诗倍加推崇:一、肯定杜甫诗歌的创新精神;二、肯定杜诗的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三、肯定杜诗的艺术性。黄庭坚的杜诗观,不仅包含着对前代文化遗产的观照,而且与其学力密切相关,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诗歌是千百年来无数爱国志士共同的精神家园。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与推进探索,可帮助学生从杜甫诗歌中汲取积极入世、爱国爱民、人文关怀等精神养分。而贯通式教学能将杜甫所创作的同类型的、有典型意义的诗歌贯通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杜甫诗歌的内涵美、语言美、结构美、文化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杜甫“起承转合”的创作技巧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并激励学生从学过的诗歌中找出类似的表达方式,加强对新知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