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审美化教学,也可称作语文艺术化教学,是一种经过美学加工的语文教学。“语文审美化教学过程,是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理想,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审美教学媒介,引导学生认识语言世界,建构和完善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第202页)这个过程是在完成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换句话说,语文教学应力求达到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审美境界。一言以蔽之,语文教学应自始自终徜徉在美的氛围中。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情境,是语文教学审美特性的诗意体现,是语文教学艺术水平的生动呈示,也是师生倾情潜心研读感悟的动人情景,它最突出、最典型的特征,是具有一种撞击心灵、激荡感情的艺术氛围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4.
仝清云 《甘肃教育》2005,(12):33-33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充满审美情趣的氛围中轻松自如地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将语文教学置于审美视野中,而审美视野中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5.
语文从美学意义上说 ,它是教师将其教学个性与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高度统一的审美创造活动 ,如果不艺术地把握教学对象的鲜明个性 ,合理创设一种学语文的艺术氛围 ,久而久之 ,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就会慢慢失去兴趣。针对这种现状 ,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  一、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愉悦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能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世界 ,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他人 ,也用审美的眼光审视自己。学生是学习认识活动的主体 ,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 ,只有…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则要讲求“美”。对语文教学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应该把语文视为美学载体,其中既有文学形态的精美显现,也有教学形态的审美表现。可以说,语文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致力研究的一切美。本文就从《巴尔扎克葬词》的教学实际,谈谈在课堂中进行审美教学的体验。体验之一:精心创设审美情境审美情境的创设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因素,通过启发想象,诱导联想,激活学生的审美激情、审美体验,从而全面建构审美心理结构,这是语文审美教学的切入点。1.渲染审美氛围。教师可用精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描述与课文联系紧密的…  相似文献   

7.
要使语文教学充满审美艺术氛围,就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问题交流,创设新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8.
要使语文教学充满审美艺术氛围,就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问题交流,创设新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学如何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使学生顿感“无边光景一时新”,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一种共鸣,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根据美感特征。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艺术既是创造性的教学工作,又要求运用语言、文字、音像、造型等方式方法进行形象化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学艺术也是一种“物态化的审美创造”的特殊形式。语文教学艺术氛围的创造是指笼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特殊气氛和情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优化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十分突出,在教学实践中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可达到披文入情,以情动人,增强感染力的效果。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能动的审美、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唤起学生的审美心理,根据美感特征,激发学生兴趣。  相似文献   

12.
陶冶式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命题之一。所谓陶冶式教学就是指一种以立德审美为旨归,利用美的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审美体验,注重审美情感陶冶和学生心灵建构,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我国语文教育素有陶冶性教学的传统,即把教学的过程作为陶冶的过程。关注生命的成长,注重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渗透美育。在《新课标》彰显美育的理念下,本文主要谈两方面问题:一、审美客体——语文课文的美学结构;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指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心理体验,这种精神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具有审美学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语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艺术,它具有创造、协调与审美的色彩,而凸现语文教学艺术的效果是基于和谐的语文教学艺术氛围的营构,即在语文教学环境之中笼罩—种交融气氛和独有情调,它是由认知性、情感性、形象性和思辨性等元素构成的一个有机体系的大氛围。营构和谐的语文教学艺术氛围,有益于加深学生认知,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思维,优化语文教学效果。如何营构语文教学艺术氛围?本文试从四个维度探索:  相似文献   

16.
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富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的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所以,在我们日常教学、教研活动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审美心理及其特点。一、审美心理及其特点审美心理作为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类型,既反映着人的高级精神需求,也反映着人的高度认识能力,是一种最具个体性、直觉性、创造  相似文献   

17.
学科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在感性因素的参与下,把深奥的知识教育与动情的审美享受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审美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情。在语文课本里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文学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这就有利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情操的教育。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情境,是语文教学审美特性的诗意体现,是语文教学艺术水平的生动呈示,也是师生倾情潜心研读感悟的动人情景,它最突出、最典型的特征,是具有一种撞击心灵、激荡感情的艺术氛围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教材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组成,它们呈现出美的意境,反映了美的形象,提供了美的语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引导学生倾心赏美上下功夫,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都有积极的意义。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学习内涵,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