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我说政协报     
近几年,一个新的报系正悄然形成,那就是政协报系。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中央及省、市一级政协报已有40余家。它们都是同级政协组织的机关报,对我国统一战线工作产生的积极作用已越来越显著。各级政协报属于统战报。对此,前些年有过不同意见的争议。有人说它是一张非党性的报纸,即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党派;也有人说它是一张各民主党派的联合报,即说它属于所有党派。我认为,所谓政协报是一张非党性质的报纸的说法,所谓政协报是各党派联合报的说法都是不正确的。政协报就是一张在中共  相似文献   

2.
一张报纸面向市场,需要能清楚回答五个问题: 一、卖什么 卖什么,就是一张报纸的主打内容是什么,规范的说法是内容定位,形象的说法是"报魂",人无魂则死,报无魂亦亡,一张报纸必须有灵魂、有统帅,比如《书刊报》的"报魂"就是旧闻.细讲就是"不做新闻做旧闻"为特色,"把旧闻做成新闻"是追求等等.  相似文献   

3.
“文如其人,报各有性。”办任何一张报纸,都应有自己的风格,即自己特有的个性。报纸的个性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从编辑思想、内容、标题、文风乃至照片图画,都应是和谐融洽地统一在版面上。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布局编排;编排是体现报纸风格的重要一环,正像烧菜一样,同样的菜烧成什么味道,厨师的技术起着决定作用。有人说,拿到《新民晚报》,即便不看报头,也认识它。这就是编排有独特风格的缘故。  相似文献   

4.
八、台湾的报纸出版业(下)三、两大报系从60年代中期起,《联合报》与《中国时报》两张民营报纸的发行量均已超过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成为台湾最有影响的报纸。而1967年与1978年两报分别创办《经济日报》与《工商时报》,则标志着两大报系的诞生。从70年代起,两大报的地  相似文献   

5.
“文如其人,报各有性。”办任何一张报纸,都应有自己的风格,即自己特有的个性。报纸的个性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从编辑思想、内容、标题、文风乃至照片图画,都应是和谐融洽地统一在版面上。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布局编排;编排是体现报纸风格的重要一环,正像烧菜一样,同样的菜烧成什么味道,厨师的技术起着决定作用。有人说,拿到《新民晚报》,即便不看报头,也认识它。这就是编排有独特风格的缘故。《新民报》(《新民晚报》前身)自1929年9月创刊,至今已走过了60年的历程。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它的风格经过几代人努力逐渐形成,并带有时代的烙印。解放后,它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6.
李瑾 《新闻三昧》2006,(8):7-10
记者:《法制晚报》酝酿创刊的时候,很多业内的人就感觉很奇怪。有种说法是,“晚报是将消亡的报种”,更何况,在北京市场上,《北京晚报》多年来对读者培养出的阅读习惯,很难有人可以撼动。再有就是,做一份法制类的晚报,是不是题材有些单一呢?王林:关于这张报纸的名字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当时,《法制晚报》(以下简称“法晚”)是北青报系从《北京法制报》收过来的一张报纸,这之  相似文献   

7.
副刊四题     
报屁股与后花园报纸副刊,从前人称“报屁股”。究竟是何出典,人们说法不一。最近看到一种说法,即早年有人到报社访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办好了报纸头版就成功了一半,是否也可以这样说,选好了头条,头版就办好了一半。头版是报纸的脸面,头版头条是报纸的眼睛,是一张报纸的“黄金宝地”,是描绘报纸这张“图画”的“点睛之笔”。能否选好头版头条,对发挥报纸的导向作用、提高报纸的宣传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一切报纸都如此,企业报也不例外。而要选择好企业报的头版头条,必须首先了解企业需要什么、职工需要什么。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企业在经济体制、组织结构、经营机制、管理  相似文献   

9.
办好地(市)县报,靠的是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能“征”善“战”的新闻队伍。而在这支队伍中,领头的总编辑的全面素质更显得举足轻重。有人说,一张报纸的面貌反映了总编的面貌,而总编的水平高下,又决定着报纸的水平高下。因而可以这样说,要提高整个地(市)县报的水平,首先得要建设一支过硬的总编队伍。笔者赞成这种说法:地(市)县报的总编辑应  相似文献   

10.
吴瑛 《军事记者》2007,(6):54-55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报业解禁以来,诸多不同党派不同风格的报纸纷纷创刊复刊,带来了台湾报业的繁荣。其中,《联合报》、《中国时报》、《自由时报》三张大报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企业报姓“企”,我觉得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报纸,不论哪张报纸都有一定的归属。我说的这归属,就是个性。所以我觉得企业报的副刊就应努力办出个性来,才会得到你的读者的欢迎。读者是报纸的上帝,上帝欢迎了,你的报纸、你的副刊也就办好了。《申新报》创刊至今即将踏上第5个年头了。以前,我们的副刊  相似文献   

12.
记得前些时有人在《青年记者》上撰文说,他的稿子在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都能发出来,在本地小报却发不出来,作者批评地方报纸编辑漏发了好新闻。还有的通讯员说,你们这张小报我怎么就打不进去?对于通讯员的质疑和批评我想谈点个人的看法。为什么通讯员的来稿本地小报(其实报纸本无大小,这里只是按约定成俗的说法)不用偏偏在大报登了出来呢?一般说来,一个通讯员起初总是在本地小报上写得多些,以后越写胃口越大,越写越“牛气”,直至写到京报、沪报乃至写出国界。同一篇稿件本地小报未用,反而在较为知名的大报大刊上露面,我以为这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相似文献   

13.
如何办好办活一张企业报,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只有使报纸具备“多功能”,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多功能”,就是把报纸宣传的触角,伸向企业的各个方面,这是办好企业报至关重要的一条。创办合山工人报之初,由于我们思想上认识片面,认为合山工人报是企业报,它的任务就是促进生产,全力为生产服务,它所刊登的新闻、文章、图片都应反映生产。因此当时整张报纸从一版到四版,版版见煤,篇篇讲煤。结果,报纸在全局十几个单位里,很少有人看,甚至有的单位半个多月还没拆包。究其原因,主要是把报纸的“功能”只放在“攻”生产上,未能做到“多功能”,结果事与愿违,使大多数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堡——拉合尔——卡拉奇。这是人民日报代表团去年岁末访问巴基斯坦的路线。访问巴基斯坦的报界,是这次友好访问的主要项目之一。在首都伊斯兰堡,我们走访了与首都毗邻的拉瓦尔品第的《新闻报》;在文化古城拉合尔,我们走访了《巴基斯坦时报》;在商业中心、港口城市卡拉奇,我们走访了《黎明报》。巴基斯坦是使用多种语言的国家,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这三家报纸,都是全国性的英文日报。巴基斯坦的几家大报,属于不同的报系,有着不同的党派背景。各报的办报方针当然就不尽相同。《巴基斯坦时报》已有40多年的历史,是政府办的报纸。该报总编辑杜拉尼先生说:他们这张报纸,注重  相似文献   

15.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可有人说,县报没有旗帜,根据是一年到头见不到社论,就连短评之类也屈指可数。还有人说,县报的旗帜举得不高,理由是报纸上的小言论特别少,而且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要想找一份四个版都有评论的县报着实难。县报评论数量少已成为县报编者的一个头疼问  相似文献   

16.
万春梅 《传媒》1999,(2):23-23
多种经营报于1998年8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它是全国惟一一张多种经营类报纸。为办好这张报纸,报社尝试把市场原则引入内部管理。 ——以竞争机制选人用人。多种经营报所有工作人员实行的都是年度聘任制,即主办单位——江城日报社聘任多种经营报的总编、副总编、总编、副总编聘任其  相似文献   

17.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认为,地市范围小,上头精神来得又迟,大问题抓不到,小问题没抓头。这个理由不完全正确。大和小,  相似文献   

18.
聚焦"瘦报"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何谓“瘦报”所谓“瘦报” ,又称瘦型报、瘦身报纸 ,即在传统的对开或四开报纸的基础上加长、缩窄 ,使报纸在外形上显得更加苗条。其实 ,“瘦报”并不是新鲜事物。按照报刊史学家丁淦林先生的说法 ,早在20世纪40年代 ,邹韬奋创办的被称为“中型报”的《生活日报》 ,其实就是一种瘦报。“瘦报”起源于美国。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仁风教授介绍 ,近些年来 ,美国报纸版面变化较大 ,除了“图片增多变大”以外 ,“报纸变窄”是另一显著变化。不少美国著名报纸的版面由8栏改为6栏。美国发行量最大的《纽约时报》 ,自1976年9月7…  相似文献   

19.
评论,有人说它是报纸的“旗帜”,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眼睛”,还有人说它是报纸的“灵魂”……“旗帜”也好,“眼睛”也好,“灵魂”也好,总而言之,是说评论在报纸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来,一些报纸评论较少,在地市报纸上,这个问题尤为突出。不久前,我翻阅了三家地市报,较好的一家日报,一个月里一版发了10篇评论(含各种言论),另一家日报一个月只发了5篇,一家周三刊的地报一个月竟不见一篇。评论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地市报的同志  相似文献   

20.
1929—1989。新民报送走了一个甲子,迎来了六十大庆。新民报在她的全盛时期,在重庆、成都、南京、北平和上海建立了5个分社,出版有日、晚刊8张报纸,形成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民办报系,在中国报业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创办于1946年5月1日的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即如今饮誉海内外的新民晚报,是新民报系中最后办起来的一张报纸,也是新民报报纸中留下的唯一的报纸。如今,在新民晚报的同仁中间,要数赵超构(林放)和张林岚(一张)等几位在新民报工作的历史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