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目前遍于海内外的“钱钟书热”中,钱钟书先生作为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的写作者,早已名扬四海;作为博大精深的学术专著《谈艺录》、《宋诗选注》、《管锥编》和《七缀集》等的撰著者,他也久已誉满学界。不但硕学通人对他倾心折服,即便一般读者,也如醉似痴地千方百计搜求他的著作。更有中外钱钟书研究家,不顾他本人自甘淡泊宁静的坚决反对,以他的生平和撰著历程为研究课题,连篇累牍地推波助澜,形成一枝独秀处处走红的“钱学”。钱钟书多年知交、著名学者黄裳在谈到“钱钟书研究”时说:“我觉得把他的著作分做两类来研  相似文献   

2.
《出版工作》1989年第7期所登《海峡两岸人名译名的差异》一文,我们已经拜读。作者郑启五同志提供的资料以及所附人名译名差异对照表很有参考价值。但他在文章中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海峡两岸……各自为阵的译名……说明了政治上对立的‘城门之火’殃及了‘译名’这一池鱼”。甚至出现“你用我不用”,“我用你不用”的译名标准——,我们认为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老圃遗文辑》。杨阴杭著,杨绛整理,钱钟书题签。繁体竖排,硬面精装,45万字,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印数3千册。 杨绛先生在该书前言中论述道:“我父亲杨阴杭(1878-1945)字補塘,‘老圃’是他常用的笔名。所谓‘遗文’的‘遗’,不是‘遗留’的‘遗’,而是‘遗失’的‘遗’,捡拾到的只是一部分。”《老圃遗文辑》中除—篇长文辑自《东方杂志》外,其余文章全部辑自于《申报》上。  相似文献   

4.
《新闻与写作》编辑部转给我一篇报告文学习作及作者的信。作者周自狄在信中说:“……我写了一篇《团旗下的‘花香’》的报告文学……写好后,我送给了主人公及主人公所在的厂党委。他们看后都说:‘写得比较成功’,我拿给周围的同志看,他们都说不错。可是,当我把稿件投到有关报刊时,却给退了回来……”作者看了《新闻与写作》后,希望能帮助他找找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原来是尊孔的。“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是一个响亮的口号,对此,郭沫若却有不同看法。他在给宗白华的信中说:“孔子这位大天才要说他是政治家,他也有他的‘大同’底主义;要说他是哲学家,他也有他的‘泛神论’底思想;要说他是教育家,他也有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底动态的教育原则;要说他是科学家,他本是个博物学者,数理的通人;要说他是艺术家,他本是精通音乐的;要说他是文学家,便单就他文学上的功绩而言,孔子的存在,便是难推倒的:他删《诗》、《书》,笔削《春秋》,使我国古代文化有系统的存在,我看他这种事业,非是有绝伦的精力,审美的情操,艺术批评的妙腕,那是不能企冀得到的……要说孔子是个‘宗教家’、‘大教主’,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是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  相似文献   

6.
《火与冰》出版一年多来,似乎是好评如潮。少有异议者。作者余杰被一本杂志称为“思想刀客”。谢冰先生撰文认为“从《火与体》中可以看出他的读书面立党之广。他对中西文化的了解,对中国历史的了解。都是让人吃惊的……”有人认为。余杰是北大精神的体现者。在读完《火与冰》后,我与众多褒赞余杰的人有些不同的观感。应当承认,在对独裁的批判,对丑恶的鞭挞上,我完全同意书中的主张。但《火与冰》中的许多执论,却流于偏激和肤浅。书中对某些有深刻背景的事实从感性上作了浅层的批判。而对某些简单的现象又不恰当地赋予了过分的理论意…  相似文献   

7.
虽有吹捧阿谀之嫌,并且也知道就像有人说的那样,“文学自由谈”并不表明可以十分自由地谈文学——我还是要说:《文学自由谈》这本刊物办得真是越来越好看了。 读了登在这本刊物上的《自由之圈儿有多大》,“感觉”非常好。别的且不说,单看作者这么几句话:“我每每从报刊上读到一些文学写作者们自称为‘作家’,感觉挺别扭。‘作家’是一种尊敬的称谓,因此只适用之于‘他称’,而不宜用为‘自称’,就譬如无论多么高级的‘科学家’,人家可以这样称呼他,他不宜这样自称。”好长时间没有读到这种让我特别为之一动的文字了,正如鲁迅所…  相似文献   

8.
读书拾零     
钱钟书先生在评介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时,对明朝的张大复重重地提了一笔,认为他是“文学上的流星”中的一座小星,甚至说“他的《梅花草堂集》,我认为可与张宗子的《梦忆》平分‘集公安意陵二派大成’之荣誉”.钱先生眼光独具,他的意见绝非泛泛,于是急忙找《梅花草堂集》来读.  相似文献   

9.
郑振铎先生一生爱书,即使在国难当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紧急时刻,也不愿离开当时常有古籍、文物流散出境的“孤岛”——上海。他在《求书日录》中说:“我心里也想走,然而我不能走。我不能逃避我的责任,……前四年,我耗尽心力于罗致访求文献,后四年——‘一.二八’以后——我尽力于保全、整理那些已经得到的文献。我不能把这些告诉人。”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说“钱”智效民记得钱钟书好像说过:我姓钱,却与钱无缘。这句夫子自道虽说有待查考,然而先生淡泊名利的风范与傲然独立的人格却早已为世人所传颂。当然,在一些人眼里,钱氏也许是一个"大隐隐朝市"的哲人,或是与世无争的"智者";但只要读一读《管锥编》中"...  相似文献   

11.
丹江口市均县镇怀沟村十年九旱。村民陈运国为穿山引水,率妻子和哑巴哥哥苦战120天,用坏钢钎数十根、挖镢20多把,然而他却陷入了困境,负债万多元,女儿因此失学,自己的肋骨和鼻梁骨被打断……专家建议陈运国卖水,然而他故虑重重,“我是在党旗下举过拳头的,我怎能占别人的‘便宜’呢,我穷死不卖水,我困死不卖水!”当地的镇村领导也认为,“如果卖水,‘愚公精神’岂不变味?”7月中旬,胡成同志来此采访,于7月31日在《湖北农民报》上发表了题为《“当代愚公”能否卖水?》的报道。  相似文献   

12.
点到为止     
北京日报积极宣传“三个代表”北京日报6月11日刊发《先进代表说》的署名文章认为,“人民群众的一个关注点”是加大“反腐力度”。宣传学习“王个代表”理论,要避免“流于空谈”,“每一个共产党员,首先是党的各级官员”,首先查一查自己是否代表了“先进”?文章认为,“‘先进’是‘三个代表’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先进,“关键是要抓一个‘先’字,落实一个‘进’字”。“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在这个‘先’字面前,却交不了合格的考卷,乃至交白卷。他们或官僚主义严重,或形式主义横行,只知道挥舞指挥棒乱叫‘给我上’,却不会像战争…  相似文献   

13.
“前半生当教师,后半生做编辑,‘蜡烛’者半,‘人梯’者半,两半合一,‘为人作嫁’一辈子……”《书香人和》的作者在编后记中如是自嘲。或许“为人作嫁”习以为常,在自己的文集《书香人和》、《走近大家》巾,他引读者人大家厅堂,瞻晤文化老人的懿德风范,沐享他们的亲切随和,令人如坐春风,却将自己淡化得若有若无。  相似文献   

14.
北宋玉安石曾奉命重新注释《周礼》、《毛诗》、《尚书》,即所谓“三经新义”.《毛诗·风·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首,其中“八月剥枣”一句虽有旧注,(剥,去也)但王安石看后,“一概不取”,而自己作出了一个“新义”,曰:剥,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这恐怕是他只从“剥字的字面解释和“以介眉寿”一句联系起来作出的“新义”.《新经毛诗义》完成后颁行于学官.可是几年后王安石却向神宗上书曰:“尚有‘七月’诗‘剥枣者,剥其皮而进之,养老故也’十三字谓亦合删去.”(见《王文公文集》)王安石为什么要求删去以前对“剥枣” 的注释呢?原来王安石在  相似文献   

15.
去年第二次去宁波时,我问宁波日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任和君:“听说您读了很多书?……”“说得确切一点,我只不过是新闻界的一名新兵,今年3月才到宁波日报,对新闻业务过去虽有过接触,但仍是皮毛。”他谦虚谨慎,说得具体认真。我也单刀直入:“几位熟悉你的新闻同行告诉我:‘任总连《资本论》的小标题都能背出来’……”在几个迂迴反复中,终于,他给我谈起同事们要他背诵《资本论》的一段趣事。他能背出《资本论》的小标题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4,(37):70-70
★《我的梦想在燃烧》 余杰  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2004年10月  定价:    余杰沉默两年之后的新作, 不同于他的欧美游记《光与 影》,也不同于他批判中日战争 的《铁与犁》,本书收集的是这 几年来余杰对于中国政治、文 化、教育以及文  相似文献   

17.
“文史一家”,这话讲得有道理。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新唐书》说他“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大师,恩格斯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法国‘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这都说明了“文”等于“史”。而我国古代两部历史名著——《左传》和《史  相似文献   

18.
《新闻通讯》第三期上,刊登了宋志耀同志的《立起来的新闻才能活起来》一文,介绍了他的许多宝贵经验。在这里,借他的话题,我也谈点不成熟的意见,求教于新闻界的同行。对新闻“立体化”,胡乔木同志有过一个解释。他说:“在你的新闻里,每一次供给他详细的注释,纵断面和横断面的背景,色、香、声、味,呼之欲出,人证物证,一应俱全。这样,你的新闻就叫做‘立体化’了。”  相似文献   

19.
有位记者写了这样一篇社会新闻《河南“讨米专业户”好“熨贴”——迷路也拨110》:“68岁的河南籍‘讨米专业户’靳老汉,与人结伙到某地(真实地名隐去)安营扎寨。第二天就‘上岗’,竟有50元的收获,迷了路竞拨打110求助。巡警送他回‘家’后,他连声称  相似文献   

20.
孔祥军 《今传媒》2003,(4):49-50
当此“非典”疫情仍在“闹心”的特殊时期,“当‘非典’遭遇‘高温’……”上海《新闻晚报》就这样在一版显著位置、以醒目的标题形式把这个悬念掷给了你,你当作何反应? 读下去!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它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何止没失望;它满足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高温下可能的“非奥”变异的好奇心,它提示我这事儿连医学专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