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说家和佛文化自古以来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以外,小说家自然以佛文化为思想武器。佛教在语言和形式上对白话小说产生深刻影响.成为白话小说的原形文化。佛文化对当代小说也有深刻的影响.其虚无的人生观、因果、轮回与业报观、禁欲主义等佛教思想,都在当代小说中有着广泛的表现,所以佛文化同样成为当代小说的主导原型文化。  相似文献   

2.
当代小说走出了三要素的樊笼,对传统故事化小说三要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构。当代小说在表现社会生活方面,特别是表现作家的主体精神、主体意识和自我人格方面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当代小说对传统小说三要素的解构,一方面降低了对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的要求.另一方面则扩大了对人物、情节、环境以外的其他要素的吸收和包容。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池莉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观察人生的视角、流利酣畅而又不乏幽默的语言,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营造了一片崭新的天空。在“武汉”这片天空之下,池莉执着地表现着生活,表现着饮食男女的喜怒哀乐,也表现着自己对于人生、人性的探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先锋性表现为极力否定历史权威话语,拆除深度模式乃至消解自我价值,在艺术上采取极端形式,追求语言实验和叙事策略操作,实现了对传统小说主题和文本的“颠覆”。是一次勇敢的历险,也是一次无望的超越。因沉迷于极端个人化的语言乌托邦之中而找不到出路,先锋小说在九十年代迅速走向萎缩和回归,但它为当代小说在观念和艺术表现方面所作出的革命性贡献,是值得永远缅怀的。  相似文献   

5.
从更广阔的人类学视野审视壮族当代小说,认为其语言关具体表现为:小说语言荡漾着壮乡歌声;其风格通俗简洁,以简单口语形象传达抽象深刻的道理;小说表述方式豁达自在,直述鲜明的民族情感和人生理想;语言节奏和谐优美:用壮族俗话、俚语传达壮族深厚的民间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6.
"新小说"是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其基本艺术特征是:"创新"、"改革"、反对"以人为核心"、"场景组合"、"表现自身"、"读者参子"、"革新语言"等.它在小说形式和语言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其可能是集当代小说新因素之大成.这种勇于开拓的锐气,对繁荣我们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发展变化,使人们的思想、感情也随之发生变化,每一个时代人们思想、感情的表达都有它独特的方式。语言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交际工具,也在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着。文学语言的变化,在新时期小说中,则表现为:许多作家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技巧上都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他们运用许多相悖于传统语言规范的新手法,新方式,使当代小说以相悖于传统写实风格的象征表意风格见长,人们称之为“探索小说”或“新派小说”。用传统的语法、修辞准则来看这类小说的语言表达,许多地方是不合规范、令人费解的。如何看待和解释这些创新的语言现象?这就使传统的语法、修辞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也为语言工作者提供了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当代小说在叙述顺序上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注重对生活横断面的巧意截取。这种变化是与小说艺术自身的总体性发展紧密相关的。当代小说在叙述顺序上一改传统叙述的单一模式,从生活片断的截取来切入创作,有螺旋式的叙述顺序;伸缩时间跨度和空间过程的叙述顺序。这是当代小说的一种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9.
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个性化的影响,人们的语言表达也越来越个性化了。语言使用者打破“语法通则”而创造出的“词语个性”现象在书面语中也屡见不鲜。以2008年第3期《小说选刊》为例,对当代小说的个性化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发现词类活用、“副+名”、特殊缺省、特殊语序以及特殊离合是当代小说语言比较突出的词语个性现象。  相似文献   

10.
语言大师纳博科夫的心爱之作《洛丽塔》的语言富于诗情画意,还带有喜剧幽默色彩。小说以英语为主,夹杂法语、拉丁语等外国语的多语创作形式更好地表现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色;大量双关、暗指词语构筑艺术手法及押头韵词汇的运用,一方面增加了小说阅读的难度,另一方面则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美感与吟诵的乐感。小说的语言魅力充分展现了作者创作的一贯原则:即给自己及读者带来“审美狂喜”。  相似文献   

11.
一部小说的成功,首要的是其叙事的艺术,也就是其讲述故事的方式,而后是看其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讲述。在日常生活节奏日趋紧张的现代生活中,小说的可读性往往被众多的作家及其读者所重视,而叙事技巧的综合运用也在当今小说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小说的叙事过程中,真实性不再是作者写作追求的最高目标,作者有意消解小说的情节与时空的既定框架,而致力于在语言上建构精致的修辞与自我表达。许多现代小说呈现出一种“不合理”的叙事效果,以致面临读者对小说真实性的质疑。但“不合理”的叙事并不意味着小说本身的非理性和无逻辑,相反,它实现了更加自由的表述与更有深度的思考,为读者深入阅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所以,关于现代小说真实性的评判标准需要有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周克平 《莆田学院学报》2003,10(1):65-69,94
从小说的源头、兴起以及现实主义、现代派小说的发展轨迹,考察小说的本体特性;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小说,以语言的形式呈现,符号化的存在决定着小说对自身文本世界的创造与虚构,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得出了小说的本体特性是虚构,而不是写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中插入诗词是郁达夫感伤型文本的一种经常性的构成方式,散体白话文引入诗歌体语言,这在最宽泛的意义上是一种他性文本的引入,也就是文本的互文现象。在新文学文体的开创期,这种文本的互文见义又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郁达夫小说中的这种互文体形式,实际上表征着郁达夫作为一个新文学作家在新的文体写作中所要处理的一些问题,如中西文化的调和,传统和现代对接等等。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乡土小说的诸多创作主题此消彼长,又相互杂糅,相互渗透,在个别文本中不同的创作主题甚至相互依存,使得乡土小说呈现更加扑朔迷离的姿态。而作为社会最敏感的文化神经的乡土小说,其基本创作主题还是清晰可辨的,其中以理性的批判、自我意识觉醒的书写、现代农村探索精神的谱写、乡土家园的回归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从新旧白话的差异看现代小说的语言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语言转型以往被认为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但是在小说领域中,它其实也是从古代白话到现代白话的转型;因为“五四”之前,白话小说已经成为主流。现代白话是经过欧化以后产生的,它的身上有许多异质成分,在构成方式和言说方式上与旧白话都有重大不同。现代白话是现代小说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现代白话,现代小说的发生、发展都是不可想像的。  相似文献   

17.
小说期刊发刊词携带着晚清民初文人的道德立场与文明构想,从小说审美视野到分类标目的界定,从叙事角度的抉择到叙述语言的锤炼,小说发刊词展现了晚清民初文学丰富多重的文化特性。小说期刊发刊词以其崭新的批评方式存在,部分革新了小说批评的物质载体。从异域参照转向传统文化寻根,透露了小说观念的自我更新和变通化用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8.
李劼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相当出色的长篇小说家。他的三部连续性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渡》无疑是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开端。小说在结构模式,人物塑造,风俗特征。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突破。它根植于法国19世纪小说,以“风俗史”、“非英雄”的审美追求,展现出了现代历史小说新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废名作品向来以晦涩难懂而著称。无论是从小说观念还是从创作实践来看,晦涩作为废名小说的标志性特征,不仅仅是一个文本现象,而是上升到了诗学和美学的高度,体现了废名对小说美学的独特追求。晦涩所产生的陌生化效果,给读者的阅读设置了阻隔和障碍,迫使他们离开习惯的轨道,对日常经验进行重新认识,并且将注意力转向作品的形式本身,唤起他们对文学语言和作品艺术之美的感受,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