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2.
罗谦 《教师》2012,(9):56-57
大干世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但从本质上归结起来,不外就是“真、善、美”和“假、恶、丑”;而“真、善、美”是美,“假、恶、丑”是丑,可见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与丑的东西,美与丑是对立存在的。近年来,不少教育专家指出,缺乏美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综观中学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美的世界。初中语文新课标把培养学生赏美的情趣列为一项教学要求。因此,我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3.
美感是美的反映。什么是美?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生活中的确充满着美,但也不是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美的,在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人说:“凡是我们认为美的东西,总是和生活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需要的东西确实有不少是美的,但需要的又不一定都美。环境是人们生活需要的吧,有的环境是美的,但也有的就是不美。又有人说:“美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色彩的社会,它给人以精神的物质的美的享受。美即生活,生活中蕴存着丰富的美;而反映人类现实生活的小说、诗歌、散文就是创美鞭丑。小学语文教材也无处不贯串着美,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美的精神素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极为重要,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5.
高洁 《华章》2012,(32)
美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美学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通过审美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趣味和道德情操,提高对美的鉴赏力和对美与丑的鉴别力.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具有表现美的强烈欲望和创造美的能力,创造能在艺术中表现自己的才华.因此,舞蹈教育完全具有了这一功效的功能.通过艺术教育来实施“美”的教育,这是所有国家共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中西都有审丑的理论,它们共同圈定了审丑也是审美活动之一,具有独特价值.丑的形式因其新奇而引人关注;丑的意义在于使美更富个性;丑美不亚于优美、悲美的精神力量.丑具有积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作为审丑——审美创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色:一、逆向反观:以美衬丑,用美的人物和美的环境反照丑的人物;二、正向点化:以丑喻丑,借助为人物设计假的社会关系,取一个丑的名字和着意刻画兽类丑行来喻指丑的人物和人物的丑;三、整体推展;众丑竞媸,人物成对成组成群出现,联袂而来,既有生活的广度,又有艺术的中心和焦点;四、内观拓深:丑中寓美,深入性格的矛盾统一体底层,在肯定丑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着力发掘美的激光,传递历史发展的邃远呼声。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承认美的力量的同时,不能忽略丑的力量,它们在持续对应中,平衡我们的感觉。正所谓,有丑作为参照,才能凸显美,没有丑,也就评判不出美。美与丑的这种关系,使我们不得不正视丑。在文学文本中,为了凸显矛盾,使情节跌宕起伏,作者常常塑造美的形象,又塑造丑的形象。读者在进行审美的同时也应对"丑"进行判断、品评、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中国画的绘制、欣赏与教学中,人们总是从美的角度入手,以美来形容和描述大师们的许许多多的作品,把大师们的每幅作品都看成是美的,甚至是完美无缺的.人的精神发展的潜在无限性决定了人类追求"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与"美"相伴的"丑";"美"与"丑"是共存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国画才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纵观古今所有中国画的各种论述、著述均不见有关"丑"字的只言片语,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画中全部是美,而无"丑"的立足点呢?就让我们先看一下山水画中"丑"是如何表现的.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中有美 ,也有丑。美与丑的斗争不仅贯穿在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中 ,而且还涵盖了历史的各个层面。在历史美育中讲清二者的斗争规律 ,有助于学生热爱美 ,痛恨丑 ,更有助于学生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那么 ,什么是历史美呢 ?历史美就是和谐 ,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这两种和谐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 ,马克思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后实现这两种和谐。因此 ,又可以说 ,历史美就是指共产主义理想 ,也可称之为审美理想。我在《理想教育是历史美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教学问题》 90 .6)一文中曾有较详细的论说…  相似文献   

11.
美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类社会里,既存在着真的、善的、美的事物,又存在着假的、恶的、丑的事物,我们生活的理想与目的,就是不懈地追求真、善、美统一的完善境界,不遗余力地去消除假、恶、丑的事物与现象.这样,就可以使人经常生活在美的海洋里,获得审美的赏心悦目的愉快,达到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化作用.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公元1879-1955)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并愉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美、一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又很大不同,比如“丑“,有美的丑,也有丑的美,但它们都是艺术的一部分,探索一下这类问题.我觉得,我想从艺术概念的基本层次入手,清理、概括一下自己的有关想法.探讨艺术起源,艺术创作,艺术家,艺术风格艺术价值以及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美与丑是一种辩证关系.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往往只注意艺术中美的这一面,而忽视了其另一面--艺术丑的美,更忽视了艺术丑为何会产生美感的原因.中国古典小说《水浒》,就是在审丑中完成了美的升华.  相似文献   

14.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15.
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通过文学艺术美、社会生活美和大自然美的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其实,在所有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都离不开美育。以下谈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在语音教学中,是以发音准确、拼读合理作为美的标准。教师要激情引路,分清哪个是正确的、美的;哪个是错误的,丑的。从而使学生掌握美的发音标准,去练习、体会,整个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美育手段。  相似文献   

16.
陈重阳 《数学教学研究》2013,32(5):43-44,50
1问题提出汉语词典对真、善、美的解释是:真,真实,与客观事物符合(跟"假"相对);善,善良,品质或言行好(跟"恶"相对);美,美丽、好看(跟"丑"相对).真、善、美是人类的理想追求,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就是要去伪求真,扬善弃恶,尚美反丑.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说:"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而德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完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辨别美与丑》(小学五年级《思想品德课》下册教材)。二、课时:一课时。三、教学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增强是非观念,提高识别美与丑的能力,做一个心灵美的好少年。四、教学要点: 1、分清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是真正的丑。所谓美,就是处处为人着想,为四化建设尽力,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所谓丑,就是脱离人民群  相似文献   

18.
审美是指人类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它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感受、联想等形象思维来认识美的形式,揭示美的本质,辨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从而使人产生憎恶、抑丑、扬美的心理过程。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观点,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一切审美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人们才可能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否则,就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因此,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大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人人都有审美…  相似文献   

19.
美的形式和形式的美是两个概念。美的形式是指具体内容的完满的外在表现;形式的美是指独立于具体内容以自身的结构组合表现出来的美。美的形式和形式的美又象是一个概念: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和美的形式相对立的是美的内容。笔者认为任何艺术品的形式、自然物的形式有美丑之分,而内容却没有美丑之分,只有真假、善恶之分。为什么呢? “美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力量的感性显现。”所谓感性显现,就是在感性形式上的显现。个别性、形象性、鲜明性是感性形式的特性。而独立于美的形式的所谓“美的内容”是不具备感性形式的内容,不具备个别性、形象性和鲜明性。没有感性形式就无所谓美或丑。  相似文献   

20.
语文阅读中开展“审丑”教学,是抵达作家精心构建的“审美场”的另一条重要路径。通过对比,在“丑”的映衬中感受美的丽质;展开辩证,在“丑”的分析中把握美的本质;进行批判,在“丑”的否定中发掘艺术真理,最终达成以美启智、以美育德、以美化人的审美核心素养的根底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