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事物的内外在冲突和两难局面所引起的人们精神上的困惑是不胜枚举的。遗憾的是 ,人们对实践中或理论上的悖论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悖论似乎像一个不正常的异类总是被搁置在一旁。在下面的论述中 ,我们将讨论几个教育悖论问题。在笔者看来 ,教育思考中的悖论意识不可缺失。换言之 ,悖论意识也是教育思维的一个重要维度。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 ,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 ,———这种学说忘记了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 ,而…  相似文献   

2.
牛艳艳 《新疆教育》2012,(23):18-18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马克思在《提纲》第三条中对人和环境关系所作的正确论断,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优良环境建构的理论源泉。这句话阐明: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是辨证统一的,而统一的基础是“变革的实践”。马克思在《提纲》中关于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论述对于全面认识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优化,建构良好的环境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的观点为其阐释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建立了逻辑前提。一方面,与西方近代哲学家们把理性作为人的本质并从理性出发去说明人的自我发展不同的是,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与社会关系并从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去说明人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与旧唯物主义把人理解为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观点不同的是,马克思立足于革命的实践去理解社会环境的改变与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视角来把握人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分析,强调只有消灭雇佣劳动,才能彻底实现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5.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唯物史观形成的界碑。在《提纲》中,马克思在完成对黑格尔思辨哲学批判的基础上,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以“实践主体”对以往主客体理论突破为契入点,独创性地解释了“社会实践”这一范畴,在此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作出了科学规定,并导出含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结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标志着历史发展之谜被揭开。  相似文献   

6.
<正>在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探讨中,人们往往受旧唯物主义的机械论影响,把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简单化为,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认为,人与环境(也即主体与客体)是一种基于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辩证的统一或一致。它既是一种主体人对环境客体的改造过程,同时也是客体反过来影响主体,是主体的“自我改造”过程。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造”在实践过程中互为条件,同步进行,不断拓展加深。这就是马克思在《提纲》中,从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出发,批判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的“环境决定论’,在人与环境关系问题上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造”是统一实践过程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或自我改造之间的一致,只有把这两种改变都看着革命的实践,才可以认识和合理地理解。”这是马克思在《提纲》原文的第三条中对人和环境的关系所作的正确结论。(这里的  相似文献   

7.
阿尔弗莱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1931-)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在其学术生涯中,他始终以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为基础,并且他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角度和立场对马克思的自然观进行了重释,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理论即批判唯物主义。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本体论的,而是方法论的,也即马克思否定科学的、世界观的哲学。马克思是在非本体论意义上来理解自然概念的,并以“非本体论唯物主义”作为他自然观的基础。不是所谓的物质这抽象体,而是社会实践的具体性才是唯物主义理论的真正对象和出发点。这样,施密特突出了马克思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特征。马克思的哲学旨在批判“第二自然”和突出主客体的非同一性。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 ,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提出了一条从物质实践出发去理解、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路线。这表明马克思要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本质特点的。马克思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 ,贯彻了自己提出的这条哲学路线 ,从而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性”及其他缺点 ,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传统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观点 ,因而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是如何实现哲学变革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所揭示的意识的对象问题是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核心.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把意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而旧唯物主义理解为既成的自然存在物,这些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接近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然而,由于有些代表人物反对区分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以致不能坚持唯物主义,不理解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在一定意义上偏离了实践唯物主义,最终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思想.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最近提出的“教育创新”思想 ,是江泽民创新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江泽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时代特征。江泽民教育创新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毛泽东“教育革命”思想、邓小平“教育改革”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最近提出的“教育创新”思想,是江泽民创新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泽民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和时代特征。江泽民教育创新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教育革命”思想、邓小平“教育改革”理论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主体性的哲学讨论中,许多同志援引了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认为马克思在这儿讲的“从主观方面去理解”,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性的思想。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和讨论的深入进行,有必要弄清“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确切含义,对于坚持真理和澄清理论是非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们所创立的新哲学为“新唯物主义”或“现代唯物主义”,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后来人们又把它归结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便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唯物主义”这一中心词的那些不同的限定词的含义以及其间的关系?“新的”或“现代的”作为一种时间上的划分,自无理解上的问题。问题在于“实践的”与“辩证的”、“历史的”诸词的含义以及其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热烈的争论。争论中,一些人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另一些人则坚持传统  相似文献   

14.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从一般“历史哲学”的结终到科学历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最大的理论贡献。而对“世界历史”思想的扬弃到实现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运用,是完整理解马克思科学历史观的关键所在。在建树东方社会理论的探索中,马克思立足于唯物主义基础,贯彻了“历史辩证法”,彻底摒弃了一切旧“历史哲学”超历史性的弊端,真正实现了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基于人劳动实践之对象化的整体性、总括性、广义性的历史概念,而这一概念遭受单义性降维理解却是时有之事。马克思唯物主义概念不是从存在和思维的“第一性”或“决定论”出发,而是为历史批判所把握的人劳动实践之对象化生成的“物”,即扬弃了唯心主义物质观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片面性后,通过对社会定在的历史内涵复义式规定之内涵隐喻和术语借喻,并经过“物质总体论”与“经济基础论”的两次逻辑转义后,主体和客体都被纳入同类化意义上的历史实践范畴,这就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17.
关系论是实践唯物主义和皮亚杰学说的精华。本文第一部分着重分析了皮亚杰关系论的三个显著特征:主客体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的整体;自动调节的建构活动是主客体之间信息转换的过程;社会合作关系是主客体关系的核心内容。本文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马克思学说对皮亚杰关系实在论、相互作用论、建构论和结构论的影响,而这四论又是构成皮亚杰关系论思想体系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曾数十次称谓自己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指称的仅仅是他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如唯物主义的历史科学、唯物主义的经济学和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方法、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掌握方式等等。马克思的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分界在于,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同时又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学科有所区分,且主动从思维科学、技术工艺学等领域退却下来;而专攻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领域。马克思的历史观和哲学观,所面对的不是先在的自然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而是在人的主观意志支配下通过实践而改变了的世界。作为价值观念理解的马克思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只能是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实践人道主义哲学精神,表现在不同时期所创意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念中。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对旧哲学的突破发生在历史领域。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在马克思之前已经存在关于社会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把它们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关于社会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唯物主义属于客体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则把唯物主义奠基于实践概念之上,由此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和人的历史性,由此,社会的和人的唯物主义被发展为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但实践唯物主义不仅改造了社会的和人的唯物主义,而且使自然的或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面貌焕然一新,所以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社会历史领域。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一般世界观。  相似文献   

20.
朗格是新康德主义的创始人。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他的学说只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加以批判,而对其先验唯心论是否有积极意义却很少涉及,这就有可能导致一种形而上学的僵化的理解。马克思曾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这里谈唯心主义的历史贡献时,是同以前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对照而言的,那就是只从客体或直观去理解事物,而没有从人的活动上“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本文意在对朗格的主张进行反思,对其先验唯心认识论作一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