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接受美学侧重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视野融合,因此凸显了读者主体性对实现文学作品历史本质的重要性。将接受美学用于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可以为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本文以散文《匆匆》两英译本为例,探讨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关注读者的审美需求,从而完善对散文翻译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许多翻译爱好者和工作者对散文翻泽很有兴趣,只是苦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上实践不足,翻译质量往往不尽人意。那么应该如何提高散文翻译的质量呢?刘士聪先生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韵味”说。他指出散文要译出韵味,应从节奏、意境与语言风格待三个方面入手。该学说为散文翻译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灵活运用该理论能更好地译出散文的神韵,完整地传达散文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3.
邓萍  白等田 《文教资料》2008,(35):50-51
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因此翻译散文时,译者不仅要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传达原文的韵味.刘士聪先生的"韵味"说为散文翻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大提高了散文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对于异国读者而言,要理解其中的内涵和作品的主题尚有困难。因此,如果要传递诸子散文中的文化信息,互文性理论对诸子散文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考察了《庄子》、《孟子》译本中的几处具有文化特色的词的互文性处理方法,探讨如何利用互文性的微观视角最大限度地把原文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读者,而提出文中加注释或脚注和阐释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5.
散文也被称为美文,因为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创作特点,因为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本文以刘士聪教授的英译版本《鲁迅先生记》为例,结合刘士聪先生的"韵味"说,来欣赏分析散文翻译。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鉴赏》2009,(7):50-53,109
查一路:安徽作家,《读者》等知名杂志签约作家、千龙网“特约撰稿人”。迄今为止,他写了大量的散文、小品文、随笔类作品。在《散文》、《读者》、《杂文月刊》、《中国青年》、《人民日报》等海内外数百家华文报刊上发表、刊载的作品迭两千余篇。作品曾在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电视散文栏目中播出。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史记》中大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调,其内在韵律和外在韵律高度融合的意蕴,揭示了作品的抒情性给历史散文带来的韵味,给读者带来的艺术享受与无尽遐思。  相似文献   

8.
乔田慧  申鸾鸣 《海外英语》2013,(15):142-144
以刘士聪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的"韵味说"及其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从"韵味说"的三个可操作成分:声响与节奏;意境与氛围;个性化的话语方式,分析其翻译实践活动,探究其翻译美学思想与其散文翻译实践的联系,并进一步阐明"韵味说"不仅丰富了翻译美学理论,对于翻译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刘士聪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的“韵味说”及其翻译实践为研究对象,从“韵味说”的三个可操作成分:声响与节奏;意境与氛围;个性化的话语方式,分析其翻译实践活动,探究其翻译美学思想与其散文翻译实践的联系,并进一步阐明“韵味说”不仅丰富了翻译美学理论,对于翻译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下,以林语堂为中心的《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等散文刊物,一方面积极顺应读者文学消费的需求,使散文作品具有浓郁的市民趣味,另一方面又竭力用文人情致来提升市民趣味,力求达到雅俗融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林氏刊物在散文创作上寻找雅俗平衡的努力,为中国现代散文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袁梓 《海外英语》2023,(22):56-58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载体,以“形散而神不散”为主要特点,蕴含着深厚的美学内涵。在散文英译时,译者须格外注意原文的整体结构与传达的情感及意境。文章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选择梁实秋散文《清华八年》为翻译实践,采用多种翻译方法与策略,力求重现原文的韵味与风采,同时借此论证翻译美学应用于散文翻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散文,作为文学的一部分,鉴于其自身的特点,翻译难度相对较大。散文翻译需要译者尽可能在译文中最大限度的再现出原文的审美价值。该文以《异国秋思》为例,从翻译美学角度对张培基的译文进行分析,看其是怎样再现原文的韵味和美感的。  相似文献   

13.
陈茜 《考试周刊》2010,(54):45-46
反讽可以达到戏谑、嘲弄及讽刺的效果,使作品生动幽默,富有艺术感染力,反讽在《傲慢与偏见》中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使作品妙趣横生,令读者百读不厌,它是《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精髓之所在。本文以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两个中文译本中的反讽翻译为例,指出不同译本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假象等值"现象,本文认为,将文学文体学方法运用于小说中的反讽翻译中,可以提高译者对小说中反讽语言形式的美学功能的感知,促使译者使用风格对等的语言形式,从而提高小说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4.
日前,收录了萧珊一生创作的作品、书信日记和译文的缔珊文存》与读者见面。据悉,此次出版的《萧珊文存》堪称记录萧珊最全的一部作品,部分书信日记还是首次公开披露,真实地反映了巴金夫妇的生活风貌。《萧珊文存》共71万字,分三大部分,分别收录了萧珊创作的散文、诗歌、写给巴金和儿女及朋友的书信、私人日记,以及她翻译普希金、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等,部分散文作品是第一次结集出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译前的文本选择和译中文本意义及操作方式的选择等不同层面分析和鉴赏朱纯深英译的散文《读画》.文章指出散文翻译由于操作层面的不确定性,缺乏系统的翻译理论指导,语言顺应论则可以为散文翻译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高树勋  张志宏 《海外英语》2011,(7):163-164,168
作家柯灵的散文《巷》,充分体现出中国散文的选词精致,格调舒缓,描写细腻等特征,而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散文的翻译有着相当的难度。张培基教授通过对两种语言的娴熟驾驭,为读者提供了该文章的英译本。根据刘世聪教授提出的翻译美学的理论,探索张培基教授在翻译此文时,如何在译文中尽可能再造和阐释原文中的美学特点和美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内涵,以在英汉散文翻译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高健和夏济安翻译的华盛顿·欧文的文学代表作品《英国乡村》两种译本为例,从散文节奏表现、翻译用词以及翻译语言使用等方面探讨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具体体现,以期为译者主体性与散文翻译提供一些参考,促进我国散文翻译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翻译领域的研究已逐渐向语言学角度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将文学作品原汁原味的翻译出来,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文学作品中创作语言的特征,从而使文学作品译本可以引领更多的读者进行阅读。欧·亨利的作品一直以生动的语言、幽默的情节以及新颖的故事吸引了很多读者,但是要将欧·亨利的作品原汁原味的翻译出来是一件很难的事,而《警察与赞美诗》这篇作品的英语翻译技巧,已成为翻译领域在翻译英美学问作品中的分析典范,所针对《警察与赞美诗》翻译技巧开展研究对翻译领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翻译家对《警察与赞美诗》的翻译与英语学生的翻译进行比对研究,深入探讨《警察与赞美》这篇翻译作品中所使用的翻译技巧与细节。  相似文献   

19.
《渐》是丰子恺先生《缘缘堂随笔》中的一篇。文章以其独特的美感得到中国文学界和读者群的青睐。而张培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翻译家,所译散文受到译界推崇。本文拟运用刘宓庆、毛荣贵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从韵律、字词、句子、意境四个层面对张培基英译的《渐》进行审美重构,分析张培基英译散文《渐》如何再现汉语散文的美学价值,从而为散文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张培基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其于1999年至2012年间陆续出版的四卷《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填补了我国散文英译本不足的空缺,为散文翻译提供了一份优秀的范例。在英译散文选中,张培基先生通过其优秀的译文,推翻了过去将译者定义为匠人的传统观念,向读者们展示出译者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本文将从解构主义翻译观的视角入手,讨论张培基先生如何以原作生命传承者、语言差异协调者和文化身份捍卫者等多重身份对译者进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