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翻译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行为。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同,文化也不同,文化和语言的处理始终是翻译研究的两个重要核心。当代翻译研究对翻译的人文价值做出了"译者应该求寻差异、发掘差异、尊重差异"的价值评判。本文将从翻译的差异伦理角度探讨如何做到对差异的尊重。  相似文献   

2.
翻译伦理研究应该区分翻译的伦理与伦理的翻译两个概念。翻译伦理是对翻译活动本质的哲学思考。翻译的伦理与语言伦理相关联,其目标在于尊重异质的文化他者,保留原语中异的文化特征,从而在丰富目的语的同时,实现原作的重生。伦理翻译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由于在内在伦理或社会主流伦理价值观的影响下,对文本中伦理关涉因素的"改写"。它是"文化转向"对译者主体翻译策略的影响,体现的是译者的主体伦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首先指出翻译存异伦理重视保留原语文化的异质性,然后探讨分析理雅各基督教义之"仁",韦利普适阐释之"仁"和安乐哲比较哲学之"仁",提出翻译特有内涵意义的儒家概念词应该运用异化策略,促进译语文化的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译者认为本国的文化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文本的选择和翻译中倾向于用"改写"的翻译策略,挪用自身的文化对原文本进行改造。这是一种建立在文化优越性基础上的翻译策略,不利于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容易造成目标语读者对他者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自翻译伦理提出后,传统的翻译批评因满足于解释原文与译文差异的翻译研究逐步受到诟病,转而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将翻译看成译者的一种再创造的选择性行为。以翻译伦理模式为参照,宇文所安英译中国古代诗歌时,再现伦理使译文变得"真"、"信";服务伦理体现翻译的功能性;交际伦理强调译员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基于规范伦理对翻译行为和文本提出了基本规范,让译文具有更高的"透明性"。  相似文献   

6.
"雅化"是传统翻译理论"忠实"观的体现和发展,是翻译伦理约束下的必然选择。其中,居于规范的伦理模式要求译者"忠实"于读者的期待,而服务的伦理规范要求译者忠实于翻译的发起者。  相似文献   

7.
程平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6):118-121
"善"、"平等"、"责任"是元伦理学的概念体系。通过对一些翻译理论思想的研究,发现翻译同样具有"善"、"平等"、"责任"的伦理属性,"善"为指导翻译最重要的伦理原则,"善译"要做到"善思、善待、善意";"平等"为翻译之公正伦理;"责任"为翻译质量之保障伦理,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既是翻译行为的内在伦理要求,又是确保翻译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翻译作为跨文化的社会交际行为,势必会受到伦理的制约,而译入语文化的规范和当时的文化需要则一直影响着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价值判断和伦理取向。文章从翻译伦理的角度,以古诗英译为例,探讨总结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三种伦理取向:尊重保留、归化屈从和中立调和,希望为当代典籍翻译拓宽理论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楚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文化意象富含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阐释"归化"与"异化"的背景与定义入手,指出楚辞中的部分文化意象,并运用两大翻译策略分析了楚辞文化意象的英译,最后提出两种翻译策略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同化还是异化?长久以来,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在翻译界中似乎从未停息。然而事实上,当代翻译研究中关于归化与异化讨论的实质并不仅仅是一个有关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对待文化他者的伦理态度问题。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中国译者又该以何种态度对待文化他者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这便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迄今,国内外学者关于翻译原则、翻译理论,发表过诸多的真知灼见。尽管这些理论、原则似乎无论什么样的翻译内容,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航标。但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翻译内容,还是应当在翻译策略上有所取舍,比如谚语的翻译。谚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因此,笔者认为在谚语翻译中,应当侧重“以文化还原文化”,以期加深对中日谚语文化的了解和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世界著名杂志《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近几年来对于中国事物的翻译主要采取译、补结合的策略,兼用逐字直译,很少单独使用音译和意译。这种翻译策略的选取受制于杂志的观点及撰稿人的写作态度,并影响着外国读者对我国事物的认知,同时对于国内读者和学人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互文性视域下,翻译不仅是文字层面的互文性转换,而且是意识形态层面的互文性融合。译者的翻译策略会受到其所处的两种互文性意识形态关系的影响,它们之间有抗衡,也有迎合。从互文性维度梳理了《道德经》在西方世界传播历程中不同时期的翻译特点,并分析意识形态对其翻译策略的操控,以期为《道德经》英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李玲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103-105
奎因在《词与物》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翻译的不确定性命题,他提出指称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将导致翻译的不确定性。但这并不能说明翻译是不可为的。不确定性是翻译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问题,我们试通过分析翻译不确定性的命题,从"第三文本"这一哲学角度探寻翻译不确定性的解决之道。"第三文本"有别于传统的翻译理论或策略,它使我们能够重新审视不同风格和水平的译作,最重要的在于为我们从哲学角度研究翻译的本质和翻译中存在的一些所谓的不可译现象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翻译过程的有声思维实验及教学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声思维实验,对22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翻译策略及单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学生英译汉所用策略多于汉译英,且学生之间有较大个体差异;学生汉译英翻译问题主要是表达问题,但所用策略结构较为简单,显示出学生普遍缺乏翻译职业意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较多关注个别词语、语言表层信息转换等,没有认识到译文语篇性构建及翻译目的性和交际本质等。因此,翻译教学要从翻译策略、方法、态度、本质等方面对初学者进行指导,改进教学方法、策略和内容,引导学生从孤立的词语向语篇层次转向,从翻译表层向翻译深层过渡,从语言转换向交际互动转移,从学生身份向职业译者转身。  相似文献   

16.
谚语来源于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它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宗教等文化背景。汉语谚语是中国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髓。所以谚语汉译英是向其他民族介绍中国文化的渠道。本文将从顺应论的角度来探讨汉语谚语的翻译问题,并试图从这个新角度来寻找谚语汉译英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7.
在语用理论视角下翻译是双重跨文化交际行为,语用理论的兴起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关联理论与顺应理论对翻译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为翻译研究提供宏观的理论和微观的策略与方法。语用翻译观认为翻译是对语境的顺应与选择的动态过程;翻译的本质则是通过明示与推理达到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8.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借鉴语用学原则,结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中的翻译实例,并从探讨TEM-8翻译中的解题策略着手,可以发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其根本交际意图是译者通过一系列顺应选择寻求原文理解以及译文输出过程中的最佳关联。关联是翻译的根本意图,而顺应则是实现这种意图的具体手段。具体说来,译者通过不断做出顺应选择,寻求最佳关联,获取对原作的准确理解和定位,进而通过系列的顺应选择在译文中产生关联明示,准确将原文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实现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的基本等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论和交际翻译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在花文化翻译中的取舍,探讨了译者的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并由翻译目的论分析了两译本翻译策略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