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讲不完的故事>是米切尔·恩德最主要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恩德将丰富的哲学思想融入了一个孩子寻找自我的经历中,这其中包含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认同,即自我意识的萌发,也隐含了成人和孩子在精神世界中的同源和分化,而导致这分化产生的原因正是人类在物质世界的日益丰满中所忽略的精神世界的虚无.恩德借用一个孩子的形象描述了人类日渐脱离童年梦想的状态--一个失去想象的灰色空间.  相似文献   

2.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改变了人类交往的方式。人际交往从传统的现实世界的互动延伸到网络虚拟世界的互动,人类也在时代变化中不断地反思自我、了解自我,在互动的脉络中寻找真实的自我。在心理咨询领域,个案如何在这种互动的变化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这也成为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探讨社会互动脉络中的自我,可从现实世界的互动与虚拟世界的互动两个层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正高二(4)班的同学们头顶烈日,站在操场上,以自己的反思方式和反思行动体验铁血青春,这何尝不是学生自我要求的一种精神成长方式?斯宾塞曾说:"人类完全是从自我教育中取得成功的。"所谓自我教育,就是通过反思,唤醒自我,让自己在"自我生命场"中达到自省、自律的效果。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中,大多孩子心灵成长的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大鱼大肉式的营养餐"让孩子的精神畸形发育。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学生的心灵成长,更应该引起教育者  相似文献   

4.
嘉木 《父母必读》2014,(11):20-22
“小怪物”是风靡挪威的动画形象,它的创作者——著名儿童文学家恩德仁·伦德·爱瑞克森和知名插画家恩德仁·思甘德夫来到了北京,带着对“小怪物”的好奇,本刊记者对他们进行了独家访谈。访谈中,两位创作者告诉我们,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告诉世界各国的孩子:生活中要包容形形色色的不同,面对纷争、解决问题,大家平等地创造一个自由、开放、快乐相处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域,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锤炼与打磨下酿造了与其相对应的香醇而久远的文化,在每一种文化的沃土中,又会产生各种关于人的心灵与内心世界的活动。这或许是我们人类意识发展最与众不同最独特的一个特征,对人类认知自我、改造自我以及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观念和能力,便奠定了人类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米切尔·恩德,一个谜。一个讲不完的米切尔·恩德。恩德1929年出生于一个艺术家庭,1995年在斯图加特逝世。他的作品囊括了西方所有童书大奖。他被认为是德国最成功的小说家,世界伟大的幻想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人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让孩子快乐的文学,是语言文学构筑的精神世界,是儿童享受并获得人类智慧与精神的源泉。它滋育着儿童爱的根系,在阅读和感悟中让孩子从小爱生活、爱文化、爱自然、爱社会以及爱自己。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究竟为什么要读儿童文学呢?又该怎样更为有效地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呢?  相似文献   

9.
朱林庆 《黑河教育》2011,(12):32-32
“如果她只是一个孩子,那就让她活得像个孩子,不要让她聪明得,失去了最初的样子。”作为美术教师,徜徉孩子精神世界的最佳途径,是欣赏趣味十足的儿童画。儿童阃是人类处于幼稚阶段一种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孩子纯真感情的倾诉。  相似文献   

10.
学生的脑力劳动,学习中的成功和失败——这是他的精神生活,他的内在世界,忽视这一点会导致悲惨的结局。 在教育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一连得了几个两分,他就同自己的命运妥协了,觉得无所谓了。有时孩子无所谓的态度成了小朋友们嘲笑的对象,渐渐大家习惯了,认为他除了两分不会得到别的分数。这在一个孩子的精神生活中发生了最可怕的事。一个人从童年时代起就失去了自尊心,那对他还有什么可指望的呢?最重要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使每一个孩子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如果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绩,孩子渴求知识的火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灵魂,是维系哲学存在的根本所在.正是由于哲学具有究根问底式的追寻精神、反思精神、怀疑和批判精神以及人生关怀精神,使哲学能够而且必须担负起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建构"精神家园"的神圣使命,从而也推动着哲学自身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与动物本质上的区别在于人是有心灵、能反思的动物,精神上的诉求是人之为人的核心要素。人固然需求物质生活,但人本质上需要的乃是精神的安慰。然而,在外物的驱使下,人日益陷入了各种欲求组成的场域而不能自拔,进而失去自我,无疑此乃“生活”的一种颠倒。回归人之自我,需要关照内心的精神世界,需要“思”。“思”也许不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却是我们感悟人生、获取意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人所置身的物质世界由三个不同的世界所构成。一是权力的世界,它所遵循的原则是权力,并由此建构起自己的价值观念;二是经济世界,它所通行的是金钱原则,并由此形成自己的价值准则;三是两性世界,爱情原则是它的价值准则。精神价值并不否定权力价值、金钱价值、爱情价值,但精神世界的存在和坚守,为避免物质世界里权力原则、金钱原则和爱情原则的互换所必须,从而承载起社会发展和灵魂拯救的历史重任。精神的力量则通常经由话语的力量而进入现实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等院校历史教学现状,文章提出应重新认识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第一,历史教育应当与人的培养对接,将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品格、构筑人的精神世界作为历史教育的首要目的。第二,历史教育应当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要努力沟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内在联系,使历史学成为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学问。第三,历史教育应当与人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努力培养人们认知事物认识社会的能力与方法,让历史科学真正成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和谐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实现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人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有一个平衡的精神世界,才有可能实现与他人的和谐相处,并最终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心理学视野下,和谐社会必然是社会和谐与心理和谐高度一致的社会。  相似文献   

16.
人是唯一能以理智的目光观察外界的存在物.不仅如此,人还能以理智的目光反观自身及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知识与德性便产生于现实的人与客观外界的相互关系中.知识是理智的产物,求知的过程是追求真理的"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也力图在其自然本性中发现道德的和精神的意义,把对知识的追求自觉引导到主体的德性即"善"的目的性追求上,在这一过程中,东方(主要是中国)与西方走着各自不同的道路:西方哲学重知识,中国哲学重德性.  相似文献   

17.
“精神家园”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神家园概念是学术界常用的一个概念,以往对于其含义鲜见学理上的探讨。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以至于人类的文化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价值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现成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人们描绘出了世界的图景和生存的意义。同时,精神家园又具有开放性,不断地汲取时代精神,以丰富和充盈自身。人们之所以需要精神家园,源于人的本质——意识,是意识之指向性的体现。精神家园在文化中的功能在于为个体提供精神的皈依,为精神世界建立起秩序,赋予个体以意义。若是没有精神家园,个体精神会迷失方向,民族会失去凝聚力。  相似文献   

18.
道德教育的精神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是指向人的精神和灵魂、引导人认识自己的价值、完满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活动。面对新时期人文精神的失落给道德教育带来的道德冷漠、道德滑坡等挑战和问题,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角度诠释道德教育的真谛,唤醒并对接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激发人超拔的内在精神动力,从而型塑道德教育的精神品格,成为当下学校道德教育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历史观是唯心史观,具有历史退化、历史循环、“神创论”、“命定论”、偶然性决定历史命运和英雄决定历史等特点。然而,柏拉图的历史观的某些合理因素不容忽视。他突出了人在历史中的地位,实现历史由“神”向“人”的过渡;它也为历史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知识积累和方法上的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20.
美育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进入一种超越人我之见、超越功名利害生死的境界,获得终极幸福。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其作用在陶养人的感情,使人的情感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给人的高尚行为以推动力。美育对人能发生作用在于关具有普遍性和超脱性。美育还能够弥补科学的概念性、抽象性、机械性,使人生丰富而有意义。美育具有自由性、进步性、普及性,能给人的情感以抚慰,使人的心灵纯洁高尚,给人类以温情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