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文本“是这样的”,还应该知道文本“怎么会这样的”或“这样的感觉是怎么来的”;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文本“原来是这样的”,还应该感悟“不这样会怎样”或“不这样还可以怎么样”:不仅应该知道文本“是这样”,还需对我们“该怎样”有启示。  相似文献   

2.
“六一”颂     
’六一’的太阳,为什么这样辉煌?’六一’的花朵,为什么这样芬芳?’六一‘的红领巾,为什么这样鲜艳?’六一‘的孩子们,为什么这样欢畅?你知道,他知道,大家全知道。全世界最年少的节日,已经来到;全世界最天真的节日,就在今朝。’六一’的歌声,为什么这样动听7’六一‘的舞蹈,为什么这样多情?’六一‘的故事,为什么这样引人?’六一‘的集会,为什么这样欢腾?你清楚,他清楚,大家都清楚。歌舞、故事、集会,表达儿童的幸福,今天的小苗,必将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是出巢的小鹰,明天将飞得很高很高。我们是含苞的蓓蕾,明天将绽出蛇…  相似文献   

3.
有这样一方沃土:壁画石刻,小桥流水,白鸽飞翔,鱼儿欢畅; 有这样一群少年:纯真活泼,个性张扬,乐学善思,自信大方; 有这样一个团队:仁爱质朴,坚毅顽强,前瞻创新,协作共享。  相似文献   

4.
拥有美貌,还拥有聪慧的好头脑,这样的人是不是让人很是羡慕?韩国演艺界就有着这样一群花样MR.BRAIN,他们两者兼得。人生这样完美的程度,真是不嫉妒都不行!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幸聆听了王雷英老师执教的一堂《木笛》。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而它感人的情怀不是一种慷慨激昂的陈词,而是如忧怨的笛声般弥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中国的水墨画般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这样的文章,这样的意境,这样的故事,这样的委婉叙述,怎样给予孩子,怎样引领孩子?王老师给予了孩子一个诗一样的课堂。《木笛》的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在这样的一种时刻,成了一首婉约的诗。  相似文献   

6.
章明 《江西教育》2011,(5):19-19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7.
许中华 《中国德育》2007,2(4):84-84
班主任都十分重视学生在校的全过程,从早读到晚自习把学生管得严严实实,以为只有这样,班级才不会出事,学生才会听话,成绩才能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和学校领导的认同。我认为,班主任工作应当抓住重点,根据学生在不同时段的特点做好不同时段的工作,这样方能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8.
《华章》2011,(7):61-61
大赛综述 《华章·初中读写》为你搭建一个不一样的写作平台,为你呈现一次独特的颁奖典礼。为你青春路上留下一道灿烂的足迹。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机会,只有这样的杂志才有,轻轻地,“华章杯”来了,但它不预备轻轻地走……  相似文献   

9.
“为这样一件事.聚这徉一群人,凝这样一股劲,创这样一条路。观摩中,你我共欣赏;沉思中,你我共分享;互动中,你我共成长。”这是人们对校本研训生动的描写。  相似文献   

10.
魔季     
蓝天打了蜡,在这样的春天。在这样的春天,小树叶儿也都上了釉彩。世界,忽然显得明朗了。  相似文献   

11.
“求得一字稳,耐褥五更寒。”欧阳修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12.
不打不成长     
“省级优秀校长”这样一个美丽的光环,不能不令人羡慕,然而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光环下面,罩着的却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父亲,本着“不打不成才”的战略指导思想,以他特有的家庭教育方式,问心无愧地殴打着他唯一的亲生儿子。他是~名校长,而且是一名非常出色的校长,他会这样做吗?事实是不是如此?文章列数了不少事例,“铁证如山”。那么儿子成才了吗?  相似文献   

13.
爆小编的料     
《初中生学习》2009,(10):F0002-F0002
难得的秋高气爽,心情好得不得了。我决定吃一顿丰盛的早餐,这样才对得起这样的好天气嘛。  相似文献   

14.
我们早已准备好迎接这样一个晴空万里的夜晚。转眼间,仰望天空,闪烁的星星在向我们眨眼睛,它们用这样的方式欢迎我们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在吉大附中偌大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个小黄楼,楼里3楼拐角处有这样一个班,他们还都是孩子,他们很可爱,也很执著。  相似文献   

16.
一次,在校园里散步的时候,听到几个学生这样议论:“老师不了解我们学生的心理,不懂我们的心,要是我当了教师,我一定不会这样。”  相似文献   

17.
姚凤 《中学教育》2008,(3):16-18
学习之于教师而言并不陌生,组织教师的学习活动对于学校而言也并不陌生。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一种所谓学习的场景:团团围坐,人人齐诵,远闻似有声,近观却无心。这样的学习我们听到的是和尚念经式的“读”,人云亦云式的“悟”,我们感受到的是有口无心式的无效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多半是碍于行政组织下的无奈和无措,这样的学习方式衍生的只能是教师对于学习活动的敬而远之。  相似文献   

18.
《学前教育》2007,(11):42-43
在一所幼儿园里,我看到了这样的教具——逼真的人体消化系统模型。这个模型的一半是各种内脏模型组合成人体真实的解剖结构,一半是我们日常见到的人体形态,并且模型中的各种内脏模型是可以活动的,幼儿可以自由摘取、观察。在一个中班活动中,教师就是利用这样的模型为幼儿讲解了人体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随着教师来回摘取各个器官模型向幼儿讲解,班中幼儿的表情不尽相同。一个女孩子忽然哭了起来,教师看到这样的情景,鼓励她说:“妞妞乖,不哭。你要勇敢,这是假的,我们在学知识。” 对于这样的情景,我困惑了:应该把科学的知识这样教给孩子吗?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的孩子因为害怕而不能接受时,教师又应该如何处理呢?  相似文献   

19.
陈英 《语文知识》2014,(12):65-67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思维积极,两眼放光,师生配合默契,互动频繁,课堂气氛活跃,这样的课堂自然是高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讲台上的老师仍然滔滔不绝,讲台下的学生却是恹恹欲睡了。这时,学生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不再仔细地思考、质疑,他们不再热烈投入课堂,似乎以旁观者的身份被动地听课。这样的课堂,丢失了主体,何来优质?  相似文献   

20.
从未见过这样的山,从未见过这样的水,从未见过这样美丽的春景。 站在地杰山庄入口眺望,景色尽收眼底:远处的山换上了新绿,太阳用绿色的刷子将山刷得生机勃勃,令人心潮澎湃,刺得人眼睛生疼。山上有一座小亭,一条长长的如蛇一般的阶梯直上山顶,一棵棵英姿飒爽的树屹立于道路两旁。景美如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