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是指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把德育的要求转变成学生自己的行为,并在学习和生活的点滴中逐步呈现出来。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有情的德育是以情本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亲情教育为基础,以儿童健康的情感发展轨迹为主线,以培养积极心态、完美人格和高尚情操为教育目标,以分阶段、有重点进行情感系列化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新德育模式。而德育的有情,它要求在德育中重视师生在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融,让学生真正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互爱的幸福。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情感,发挥师生情感交流中的暗示效应,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资质和反思能力,让德育在有情中哺育真情、真诚和真爱之情感。  相似文献   

3.
有情的德育是以情本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亲情教育为基础,以儿童健康的情感发展轨迹为主线,以培养积极心态、完美人格和高尚情操为教育目标,以分阶段、有重点进行情感系列化教育为主要特征的新德育模式.而德育的有情,它要求在德育中重视师生在心灵上的沟通和情感上的交融,让学生真正感受成长的快乐,体验互爱的幸福.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情感,发挥师生情感交流中的暗示效应,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资质和反思能力,让德育在有情中哺育真情、真诚和真爱之情感.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20,(4):11-12
社会的发展进步让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很多青壮年为了家庭生活而外出务工,将孩子留在家乡给家里老人带或者让孩子自己生活,很多留守儿童从出生开始父母就没有陪伴在他们身边,让他们缺失正常的父爱母爱,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农村学校很多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因此农村学校的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灵教学,让他们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关心留守儿童是农村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让学生享受心灵的富足。本文通过探究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趋势,得出了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德育实效性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创造关怀精神的学校管理文化、教学的教师参与进德育教学、教师定期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三种策略辅助学校更好地促进留守儿童德育的教学工作,让农村的留守儿童都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感恩教育:一种新的德育尝试 德育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我们所期望的德育实效性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达到内在的质变效果。这种效果既有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又有隐性效果,但最终都指向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在以往长期的德育实践中,那种“高、大、全”完人式的德育要求,那种注重德育知识灌输的贫乏的道德说教,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无从体验而让学生失去了热情。那么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感恩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包勇  邓伟 《教师》2015,(13)
悠悠沱水河畔,萦绕着经久不散的百年书香.这里,矗立着一所百年老校一湖南省华容县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小学”),一百零七年的岁月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无数名师名人孕育于此,留下了一颗颗璀璨的智慧明珠.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这是实验小学坚定不移的办学思路,也是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的活力源泉.意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元的校园特色活动,旨在为孩子们的心灵成长开辟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成为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让德育之花开遍心野,丰盈每一颗心灵,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在实验小学这片天地里尽情享受成长的自由与幸福.  相似文献   

7.
<正>"法"是治国之本、"德"是治国之道,加强职业学校的学生法律道德意识建设势在必行。现在的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法律知识比较薄弱,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道德、法律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在职业学校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渗透一些道德法律的教育,既可以让学生牢固树立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又能为学生走上社会给予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在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律  相似文献   

8.
回忆校园往事,有些事已经淡忘,而有些事却让人念念不忘。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其根源就在于教育的肤浅与深刻。德育也有“肤浅”与“深刻”之别。肤浅的德育,仅有德育的躯壳,而无德育的灵魂;很少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让学生产生道德期待和道德追求。“深刻德育”是一种能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深刻而恒远影响的德育形式,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情感,旨在挖掘和彰显学生鲜活的生命价值,使学生体验人类心灵的博大。  相似文献   

9.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它贯穿于每一门学科。职业英语教学中如何实施德育工作?应从细节入手,恰当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无行之中受到教育,更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以阳光之心培育阳光之人”,让德育如阳光温暖心灵,让德育如春风焕发憧憬,让德育如雨露润泽生命。用“阳光”为德育“冠名”,反映了现代德育的理想追求、目标境界和诗意情怀。全国各地有多少中小学校在探索和实施阳光德育?  相似文献   

11.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德育就是要让孩子们的心灵开出美丽的花朵。我想美丽就孕育在孩子们的心灵中,只要走进孩子们的世界,拨动他们情感的心弦,进行心灵交流与碰撞,孩子们纯洁的心灵才能开出朵朵奇葩,为此,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守望孩子们界,浇灌和守护他们的心灵之花。1走进心灵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他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思  相似文献   

12.
单美华 《考试周刊》2014,(72):38-39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不仅关系他们的家庭和个人,更关系社会的将来。培养他们的思想品质,提高他们的德行素养是当代教师的责任。然而升学压力、分数要求迫使教师在课堂上过多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优良道德的灌输。本文针对当代学生中比较集中的一些德行缺失,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感化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教学和教育两不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德育的土壤、养料在于生活。德育应该从书本走向生活,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中进入德育。我们围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大自然,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情境”礼物赠送给少年儿童。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去反思,在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形成一定的道德态度、具备一定的道德能力、养成一定的道德行为同时发生的动态过程中,受到无痕的深刻教育。  相似文献   

14.
胡福凤 《文教资料》2013,(20):89-90
在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方面,美育和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创造美的事物、健全人的方面,美育和德育也是相通的。作者分析了如何让美育为中学德育增添魅力。  相似文献   

15.
孤儿由于失去双亲的照顾,情感世界长期处于荒芜中,导致他们性格孤僻、自律意志弱、沟通障碍、容易激动。会在群体中显出人际交往或性格的弱点,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加强对孤儿学生的德育意义重大。作为生活教师,不仅要照顾好孤儿学生的饮食起居,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思想行为,用爱温暖他们孤寂的心灵,让他们在教师的关爱下向着阳光茁壮成长,成为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结合多年积累的教育经验,提出几点德育的看法,以期促进孤儿学生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丰富的地方本土文化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宝贵资源,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的主阵地,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平台。近几年,我校充分利用本土德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养成道德习惯,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信念,继而内化为自身素质,收到良好效果。1.心灵碰撞,催生感动。本土德育能使学校德育生活化、形象化,使德育内容由空洞变为充实、由陈旧变为鲜活、由死板变为生动,能使学生从熟悉的事物、场景入手,触及灵魂,催生感动。在井陉县,"好人韩金贵"的事迹有  相似文献   

17.
从在校生的违纪、违法行为到社会精英的违法乱纪行为,无不说明学校德育的懦弱。脱离生活、过于抽象和政治化使德育成为空壳教育。分析道德与个体利益的关系,指出德育的实效性应该体现为切实改善受教育者的生活使之趋向更美好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8.
全面质量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德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学德育应体现至善之美和理性之美,至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想的社会品格和良好的道德修养,理性则能让学生通过价值判断认清"我"这一主体,同时也能形成睿智的处世观.通过学科教育和其他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将中学德育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教育的本质在于交往,是生命个体之间相互交流、碰撞后,心灵意识深处形成的反思思维之潮,促进了教育对象自我体验认知的丰富,实现了自身行为能力的调整。试想没有了同伴与教育对象的相处,他们的交流碰撞何在,他们内心的认知之潮如何形成?因此,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构建伙伴同行的教学模式,避免学生单兵作战,让学生与同伴在彼此协调过程中,促进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爱劳动的教育,让他们通过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责任意识。同时,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不仅能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撒下勤劳的种子,使其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