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家认为唐后期藩镇之祸主要因为河朔三镇割据。事实上,唐后期祸乱的主因在魏博镇。一是代宗姑息纵容,致使魏博地方独立化的实现,独立化主要包括地方专制集权和藩兵嗜利集团的形成;二是魏博镇影响其他方镇,为求土地子孙相传,推动藩镇联盟的形成;三是魏博式的骄兵成为左右藩镇,甚至是关乎唐朝存亡的力量。德宗锐意削藩的失败,宪宗短暂中兴的实现,穆宗长庆销兵的破产,朱全忠灭唐终成霸业,均与魏博镇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
高骈是晚唐重要藩将。字千里。南平郡王崇文之孙。家世禁卫。他20余年周旋于南方六镇,连续9年任淮南节度使,坐镇扬州,集中江淮大量财富,统率重兵。黄巢起义期间,他任诸道行营都统,统率淮南及其他藩镇军队,镇压农民起义,“传檄征天下兵”,“朝廷深倚赖之”(《旧唐书·高骈传》)。为平定各地动乱和镇压农民起义,他被频繁调动,屡受重用,“二年忝都统之名”,“四载主铜盐之务”。因此,研究高骈这个人物,对研究唐代藩镇史、唐末农民起义史及整个晚唐历史颇有价值。《旧唐书》、《新唐书》虽均有高骈传,他的事迹在《资治通鉴》中亦多有记载,但上述书均未记其  相似文献   

3.
镇兵为乱、杀逐节度使是唐代后期藩镇中不断重复的现象.但与多数兵乱不同的是,在河北俗尚气侠的地域文化影响下,唐代河北三镇兵乱不仅没有成为三镇社会稳定的破坏因素,反而使三镇形成了较为清明的节度使政治及相对安定的社会局面.在这种形势下,三镇经济虽然处于河北经济发展衰退阶段,但仍保持了相对发达的特点.这就为三镇割据的长期存在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三镇兵乱也由此成为河北三镇长期割据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幽州镇是河朔三镇之一,是唐后期典型的割据型藩镇,在地理上自成一独立单元。从高僧游历和房山石经题记巡礼碑等反映的宗教活动来看,幽州镇境内的高僧进出是很经常、频繁的。涿州范阳县石经山造经活动很兴盛,在以石经山为中心的地区存在着定期性的人口流动,他们虽然以幽州镇和河朔居多,但也有相当数量来自全国其他地区。因此,幽州镇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仍很紧密,并未因为政治原因而中断。这就启示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藩镇特别是割据型藩镇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何谓三藩     
何谓三藩傅应余关于“三藩”,各说不一,有叛乱以前的三藩,也肴叛乱时的三藩以及根据割据地区而称的三藩。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材中提到的三藩是指叛乱时的三藩。这三藩一是云南的吴三桂、二是广东的尚之信(尚可喜之子)、三是福建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孙)。而《清...  相似文献   

6.
<正>唐代河朔藩镇问题是一个老问题。早在宋代,对唐代藩镇的研究就已开始,并提出了多种看法,有的认为黄巢起义之前的藩镇具有双重性,肯定藩镇的积极作用;有的则持批判和否定态度,认为藩镇是国家的大害。但是这些都还不是专门的研究。宋代以后,元人朱礼《汉唐事笺前集》,明人洪垣、张溥、李贽,清人赵青黎、沈炳震、赵翼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唐代藩镇问题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讨论。而明人张大龄的《唐藩镇指掌》、清人华湛恩的《唐藩镇表》、黄大华的《唐藩镇年表》、  相似文献   

7.
唐代藩镇割据对抗中央,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唐朝后期政治生活中影响极大。本文拟就唐代藩镇的出现及发展、形成割据的政治原因等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唐军与李纳军七里沟之战李正己割据淄青唐朝的藩镇(或称方镇)割据,为祸至惨,范文澜同志称之为唐代社会的“毒瘤”①。“安史之乱”以后,藩镇问题更为严重,以致州县多为所据,大者连州十余,小者亦兼并三四州,形成了一个“国门之外皆藩镇焉”的形势。强大的藩镇如魏博、成德、卢龙、淄青、淮西、宣武等。这些割据势力,拥兵自恣,互相攻杀,兵连祸结,连年不休。在割据势力之内,财赋不入朝廷,以致府库耗竭,国力空虚。这对于唐帝国来说,确实是一个恶性的“毒瘤”。  相似文献   

9.
关于唐代藩镇割据,史学界已多有论述,但对唐中期的元和中兴,则论述甚少,而对唐宪宗削平藩镇的策略方针更几乎没人涉及,本文试对此问题加以探讨,浅陈管见。 1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直接促使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出现。由于“自安史以后迄于贞元,朝廷多务优容,每闻擅袭,因而授之”,①以致在肃宗时形成了割据局面,到代宗时这一局面就完全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魏博、成德、卢龙、溜青、淮西等藩镇,其中以河朔三镇最为拔扈。这些藩镇在自己的区域内“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  相似文献   

10.
成德镇除具有割据型藩镇所具有的特点之外 ,还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 :割剧时间最长 (共 16 0年 ) ,军乱较少 ,成功地实行了“家镇”的管理模式。它的“家镇”管理模式即是它的一个割据特点 ,也是它割剧时间最长 ,军乱较少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宋人关于唐代藩镇地理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宋祈、欧阳修的《新唐书》、王溥的《唐会要》等文献中。与清人的研究相比,宋人更注重从宏观角度论述唐代藩镇地理的演变发展趋势,但也存在着详于开元天宝而略于唐后期藩镇地理以及重视地理不重视人物、对藩镇辖区缺乏系统考证等方面的不足。尽管如此,宋人关于唐代藩镇地理的研究仍然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2.
弘祺 《历史学习》2009,(12):8-8
提起唐代藩镇,给人的印象似乎就是割据动乱的代名词,确实,唐代藩镇有其权重难制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藩镇的存在也不是偶然的,它是适应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而出现的,它的产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历史地图     
唐代自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始设节度使,至玄宗时,在沿边各地设置了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安史之乱后,唐朝廷承认河北地区名义上降唐的安史旧将为节度使,这些人依恃强大的兵力、财力与唐王朝分庭抗札,甚而起兵反叛.其中,河北三镇即驻幽州(今北京西南)的卢龙镇、驻恒州(今河北正定)的成德镇和驻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的魏博镇,是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三镇节度使往往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较早的石刻材料《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和后出的禅宗典籍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考察了中晚唐时代临济义玄和其弟子孔存奖(即奖公)在河北弘法的情况,期冀能由此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临济禅的发展轨迹,以及作为割据型藩镇的河朔地区的文化面貌。据《奖公塔碑》所载,孔存奖本为幽州人,在盘山接受最初的佛学教育,习禅法,后来拜临济义玄为师,到魏博镇大力弘法、敷导民俗,被视为“当世如来”。这体现了同为河朔藩镇的卢龙镇与魏博镇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竞争。而后出的禅宗文献只着力强调奖公继承义玄的禅法,将义玄塑造成具有预见政局的能力的“神僧”,叙述他在幽州地区的法嗣的事迹。这一切都是为了建构一个更为清晰地传灯谱系、编撰本宗的光辉历史。  相似文献   

15.
唐代《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这三部字书(简称唐代“三书”)是汉语文字学史上重要的三部字样书。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对唐代“三书”中的俗字类型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6.
北宋职役制度的第一项内容就是“以衙前主官物”。当年议论、改革职役制度时,人们所注意的是这个问题;后来探讨、评价职役制度时,人们所侧重的也是这个问题。这是北宋职役制度中最重要的问题。但是,所谓“衙前”究竟是什么、它是怎样成为一种职役的呢?宋人语焉未详,后人颇多歧议,迄今尚无定论。不可不深入考察之。聚崇岐先生于《宋役法述》一文中说:“衙前之称见于后唐。”又说:“衙前本藩镇专横时遗制,盖牙帐前祗应士卒之简称。”周伯棣先生于《中国财政史》一书中说:“衙前起源于唐代,彼时禁军及藩镇军中,有衙前军与衙内军。前者为皇城及藩镇管辖地内外的警卫军;后者为天子及藩将的亲卫军。其后衙内军渐见重要,衙前军日渐变化,只承当仓库、运送的警卫工作。到了宋代,衙前的役乃为管理州郡的仓库,搬运官物,迎送官吏。”据我考察所得,则异乎上述两说。今陈管见于后,望指正。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五代十国的纷扰割据局而是唐代方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种看法并不错。但持这种看法的同志,在论述五代历史时只注意到当时的阶级矛盾与阶级关系,而忽略当时的民旅矛盾与民族关系。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唐朝初期的强盛,使西方和北  相似文献   

18.
西汉王朝建立与巩固过程中,儒法两家的斗争,始终集中在加强中央集权还是扩张封建割据势力的问题上。其具体表现形式,在文帝、景帝、武帝这一段历史时期内,就是削藩与反削藩的斗争。法家要求中央集权,顺应历史的发展,而儒家则要搞分裂割据,开历史的倒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西汉时期削藩与反削藩的斗争,对总结儒法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为现实的阶级斗争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试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中后期的藩镇割据,是唐代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关于它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过去已有不少文章加以论述。对于它的社会基础,也就是说,藩镇或节度使是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的问题,流行的说法多半认为,藩镇代表着本镇大土地私有者的利益,代表着庄园主的利益;或者说,藩镇政权是代表地方豪强大地主的政权。这些说法,我认为有重新考虑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中原藩镇,作为唐代的区域性藩镇集团,其设置最初是"安史之乱"爆发后,国家为应对危殆局势的重要举措,随后则演变成以遏制河朔割据为核心战略的一部分。由于其自身的因素、各种社会矛盾的运动,以及中央决策因素的制约,使得中原藩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往往表现迥异,而这可以从它自身的废置、名称与治所的改易、管辖区域的变更以及动乱频度的变化上得到清晰的反映,其发展与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