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大学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其行为主要受到个人层面、学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影响。从影响大学生群体的内外因素出发,与大学生在群体效应下的行为反应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SEM)。该模型所得出的系数显示:群体效应对大学生形成负面的群体事件与正面的群体绩效都有促进作用,其作用系数分别为0.80、0.68,且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内外因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的合理调节,促进群体事件转换为群体绩效。  相似文献   

2.
同辈群体是大学生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要途径。同辈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的机制决定了它成为进行思政工作的新平台。加强对大学生同辈群体成因、运行机制的研究,发挥其正面效应,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培养群体核心人物、提高成员交往素质等化解其负面影响,这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面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群体特性所具有正、负两方面效应,如何在确保他们个性发展的同时,促其政治进步与全面成长,为社会塑造德才兼备的艺术人才,是思想教育工作者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高等艺术院校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明确紧扣艺术类大学生群体特性,因势利导,激浊扬清的工作思路,直击党建工作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及创意性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了界定,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主要特征、类型及其构成,并归纳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不良效应,以期社会各方更为关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群体心理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是社会生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和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中介环节。过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专注于普通心理学意义上的个体心理研究,而忽视了群体心理这一重要环节。本文试图从群体心理在社会意识当中层次关系出发,从分析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入手,仅就大学生群体心理对其思想行为的影响,提出一些探索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其国民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在我国,大学生环境行为与其环境教育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笔者首先通过对辽宁省12所高校近25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观察和揭示了我国大学生个体环保行为在其群体效应中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关系;然后,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大学生群体效应对环境行为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了行为矫正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校导师制与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和谐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籍自实行学分制管理以来,班级、团支部等大学生正式群体的作用日益削弱,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加剧发展。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对高校整体工作有着双向作用,尤其对高校学生工作更具直接影响,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应当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和谐教育。文章就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和高校导师介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和谐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和谐教育的原则和措施,以期对新时期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对大学生群体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识别和量化了同侪效应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剔除其他个体特质的影响后,大学生网络群体事件参与的同侪效应显著,建议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机制应为"堵疏并举、以疏为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学生的群体分化进行定量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分化的类型包括:学习型群体、实践型群体、创新创业型群体和玩乐型群体。大学生群体分化存在两极化、阶段性和身份性的特征。针对该现象,高校要通过开展分阶段、分类别、多层次的学业规划教育,来营造积极向上的群体亚文化,引导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及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角度入手,阐述了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加强大学生群体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要素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中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心理素质的强弱是一个人立足社会、不断进取的根本。然而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心理问题已明显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心呵护莘莘学子的心灵,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以及大学校园宿舍化管理的实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高校的出现成为必然趋势,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结构松散、凝聚力强及排外性等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大学生群体事件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群体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实现路径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群体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自编问卷对四川省内5所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共928人进行了群体亚文化对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影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总体较为开放,宿舍和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性观念及性行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研究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指大学生群体在长期的价值生活实践中积淀和形成的有关客体对主体效应的根本看法,是大学生群体在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它在整个大学生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体现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根本倾向,统率并约束其他处于非核心地位的价值观。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必须赢得大多数大学生的认同;在大学生价值观系统中应具有主导性和统摄性;应具有理想性,应拥有崇高的精神因子。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群体心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群体心理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具体联系,群体心理能对个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群体心理极其复杂,表现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对此教育者要从思想上加强重视,运用群体心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大学校园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有着正式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它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各个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必须重视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相互依附 ,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 ,有共同的行为规范并相互作用 ,彼此影响 ,有共同目标或要求的人群结合体。所谓非正式群体 ,一般是指无需经过法定程序 ,没有文件规定而以感情为基础 ,以人际关系为纽带 ,共同目标或需求为依托而自发形成的小规模的结合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大学生在相互人际交往过程中因各种因素的作用自发形成的小型结合体。例如“同学会”、“同乡会”及各种兴趣小组等。二、正确认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当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江苏省徐州市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以陈静(2009)所编制的创业学习问卷为基础,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背景、高校的办学层次、学生性别三个角度,划分出创业的"一般群体"和"优势群体",构建针对创业"一般群体"和"优势群体"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横向拓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并指明了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宗教信仰状况对高校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挑战。针对挑战,本文提出了积极引导、依法管理、呵护主动性、打造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亲和力以及理想信念教育全程化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