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良史"是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话语与思想资源,其最初内涵是"书法不隐"。在古代史学发展进程中,"良史"的"书法"由早期以"礼法"为核心的道德性认识逐步拓展到以"史才三长"为代表的学理性认识;"不隐"由早期对"礼法"原则的坚持逐步扩充到对"素心"、"义理"、"公心"与"史德"的倡导,实现了从品性论到认识论的发展。"书法"与"不隐"存在价值性认识与事实性认识的内在矛盾,古代史家以"名教"进行协调,求其和谐,但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良史"话语重视对历史的价值性认识,呈现出史学主体自觉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它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的话语体系,塑造了古代史学的学术品格和史家的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2.
自从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教师中心"教学模式主宰着大多数课堂。异化的教师权威、异化的师生交往关系和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都滋生了强势的教师话语。然而,强势话语中的谬误一旦被揭穿便失去其强势,而弱势话语蕴涵的真理迟早会为世人认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因而更具强势。对话的课堂实现着教师话语由"强势"到"弱势"再到"强势"的演变。  相似文献   

3.
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具有新质,它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实现了话语领域的封闭,而这一封闭是由统治实施的.这样一来,该社会成员的话语就成了一体化的话语,成了为统治所控制和操纵的单向度的话语.透过马尔库塞的这一分析,可看到西方发达丁业社会的阶级结构以及本质属性,以及为这一社会所决定的文化的现实作用.这就为我们正确认识该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也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文化营养;并为学习该社会的先进文化,提供了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阐释中,阶级成了暴力欢呼的"纯粹政治"的同义语,直接导致阶级话语的退场.在谈阶级色变的同时,阶级能否重新审读,是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直接将"去阶级化"作为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三章的续写,但仅仅是一种错误的谱系.如何理解阶级先在性条件的变化,从资本形态的变化把握到资本逻辑硬核恒定性,是一种可靠的理解路径.阶级在人类解放的意义上,区别于一切政治解放意义上的其他分析方式.  相似文献   

5.
战争隐喻普遍存在于人们构建的公共话语中,是一种有效的话语工具。基于概念隐喻理论框架,通过英汉语料对比阐明了公共话语构建战争隐喻的认知共性,用战争概念投射重大、紧迫性事件以及竞争、对抗性事件,表明战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从语言的交互主观性本质出发,在认知和交际两个层面阐释了战争隐喻的认知语用建构机制,研究发现交际主体双方借助有关战争概念共通的认知体验和共享的交际语境,从而达成对客体的认知协同,其目的在于用战争思维来调控、评价目标话语主体的言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分析了20世纪40年代"新浪漫派"的个人性话语与其时代主导话语的区别和关系,力图在这两种话语系统的对照比较中,揭示"新浪漫"派文学的审美、文化特性,并将其纳入到"现代性"问题这一新的理论视野中估量徐讦、无名氏的创作所独具的反现代的"现代性"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第十六章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二课时)这一章教材的基本任务是:1.通过对帝国主义形成的叙述和解释,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2.讲授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霸、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就是侵略、就是战争.第一课时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这一课题.教师应着重说明两个问题:1.为什么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2.怎样理解帝国主义的腐朽性.  相似文献   

8.
谁的声音?为何而说:学生话语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维 《教育学报》2009,(2):8-15
学生话语(Student voice)的研究是二十世纪后期西方社会和教育界对儿童问题、教育问题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也是七十年代以来政治、哲学、社会经济和教育研究领域在反思教育变革研究方面的一种尝试.经过多年的探索,学生话语研究由早期的"游离模式"转向"合作对话模式",并发展到学生话语(Student Voice)、学生作为研究合作者(Students-as-researchers,简称SAR)和学生参与管理(Pupil Consultation,简称PC)三种模式.借鉴其研究思路,彰显学生在教育创新中的作用,对我国的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战争文学创作体现和反映了文化话语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战争文学被用来佐证制度的合法性,而战争史诗及党和群众的关系是论证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文学形式。当文化话语从政治上的合法性过渡到法律上的合法性后,制度话语与战争文学之间的紧张感得到缓释,制度话语允许人性话语探索战争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但人性话语书写受到制度话语和题材局限性的双重钳制,无论是作品的主题深度还是作品影响力都难以和制度话语书写相提并论。加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双重作用下战争文学出现了文化市场书写趋向,对以文化市场为导向的战争文学来说,它把放弃对制度话语的质疑和批判,以及对受众的无条件迎合当作了基本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6,(3):43-48
"非我"的身份来源于女权主义对自身的诉求,由男性意识构建成的社会权力压迫下的反抗构成它的存在环境。"真我"的身份来自于对主体意识的认识,实现真正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达是它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中间状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当女性不再把自己当作战争中的斗士,也不再禁锢于自己仅仅作为"女性"的性别角色,作为"人"的意识开始显现,这也是主体意识真正的觉醒。本文试图就这三个方面探讨女性艺术家在当代女性艺术中的身份与话语,阐述当代女性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对自我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11.
《一次轻率的旅行》是曼斯菲尔德唯一的一篇直接描述战争的作品。文章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用言语行为理论和合作原则来分析小说的对话,从而解读小说的主题内容,探讨战争对曼斯菲尔德本人,甚至对欧洲人民生活的一些影响,揭示作者对战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World War had a powerful impact on German schools. Undoubtedly, schools were institutions of socialisation that did offer support to the war. Indeed,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 specific “war pedagogy” made an aggressive propaganda possible in the classroom. This research usually emphasises the enthusiasm for war that swept up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schools, as in the rest of the population, in the first few months of the war. However, this emphasis on the war frenzy obscures the fact that schools were not easily transformed into war institutions. Even if schools made a great effort to align themselves with the war effort, they remained independent associations, and soon after 1914, a quotidianisation (akin to routinisation) arose within the schools. To date, source materials that show this lack of influence of wartime propaganda on schools have only been analysed in terms of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deprivations and hardships of schools during the war. However, records from the schools also shed light on the everyday routines that continued during the war, and such evidence calls on scholars to reconsider the conditions in schools in the First World War. This article analyses selected records including school chronicles and exam protocols from the war years and shows that school life was often distinct from war enthusiasm. A more complex view is therefore advocated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German school.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自18世纪末形成以来曾出现过三次高潮,无论哪一次高潮,民族主义都成为政府动员,民众参加战争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意识形态,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如此。民族主义是一种最强烈的感情,在它面前,“国际主义”、“共产主义”都黯然失色,当民族主义成为政府发动战争,动员民众参与战争的工具以后,战争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4.
西方艺术传统中的战争叙事历来注重从个体的视角呈现战争,在个体叙事的发展历程中,个体从具有人文色彩的人逐渐走向了人的死亡,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以及以越南战争、反恐怖战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之中。对于个体的自由以及生命意识的极端强调,最终导致了人的观念的解体。在战争与人的互动之中,战争叙事既挖掘了人的性格、命运,也展现出战争的残酷。从人文之人到具有这一特点的人之死,也揭示出潜藏于战争背后的西方文化已经成为压抑甚至残害人生存与发展的桎梏的深刻本质。  相似文献   

15.
美国所以能成为超级大国,在全球称霸,依靠的是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本文通过剖析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收支变动情况发现,美国的强国地位形成自“一战”,霸权地位形成自“二战”,美国经济纯粹是一种战争经济。  相似文献   

16.
在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中,"欧战"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大钊由关心中国利益而关注"欧战",通过对"欧战"的持续关注与不断深入考察,他坚定了民主主义信念,预言了20世纪民主革命潮流,并对俄国革命产生兴趣,通过对十月革命的认真分析与思考,李大钊从思想上开始向马克思主义转变。从李大钊对"欧战"的观察与思考中,可以发现其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与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世界期间,西欧作家分裂为挺战和反战两大阵营,成为民族主义和世界公民的思想分歧之所在.血腥的战争使作家们认清了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捍卫自由、民主、和平和永恒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
帕特 巴克(Pat Barker)是20世纪80年代英国文坛上崛起的著名作家,被誉为“英国现当代重要作家”。在《再生》三部曲里,她描写了许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因为在战场上遭受的痛苦经历而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并随之产生一系列心理躯体化反应,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并且控诉了战争的残酷。  相似文献   

19.
大冈升平在二战期间亲身经历了战争。战后,他根据自身的战争体验,创作了一系列的战争文学作品。他主要从微观的视角、受害者的视角和庶民的视角描写战争,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而没有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追究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Written and published during World War II, Eleanor Estes’s Rufus M. (1943) is set during the time of American involvement in World War I, the war of the author’s own childhood.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book was named a Newbery Honor title, many critics have found it unsatisfyingly unstructured and episodic. I argue, however, that the book is far more unified in its construction than these critics recognize and deserves study as a revelatory title about how the First World War was presented to young readers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In his dauntless determination to support the war effort, young Rufus shows himself to be an iconic home-front hero of precisely the sort encouraged by the United States propaganda machine. But read carefully, the book has such an air of pervasive melancholy and contains so many scenes of disappointed hopes and disillusioned dreams that it can be read as encoding doubts about the first war’s legacy. Despite Estes’s clearly intended attempt to provide hope for young readers, the reality of World War I’s ultimate failure haunts Rufus M. as a sort of pentimento, a darker set of images revealed beneath the text’s surface optim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