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高专教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4年280万毕业生中有150万高职高专毕业生,虽然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深受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关注,但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事实毋宁置疑。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探讨高中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对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2007年至今,甘肃高职院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率稳步提升,但随着全国范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方向发展,弱化了高职毕业生的技能优势,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优势不再突出. 高职生就业现状调查 截至2012年年底,甘肃省有高职高专职业院校22所,占全省普通高校总数59%.高职高专在校生达16.16万人,占高校总在校人数37.48%.毕业生达到4.56万人,比1999年扩招时增长了7倍.截至2012年9月1日,甘肃省2012届高职(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20.42%.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2003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0%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处于中间层次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偏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人,其中150万为高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是提高整体就业率的最大潜力所在,也可能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的全局性大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212万人,其中高职毕业生达108.2万,截至当年9月初,本科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80%以上,高职高专类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55.7%。  相似文献   

5.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在逐年递增的毕业生就业大军中,高职高专毕业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时于广大高职院校来说毕业生就业形势是严峻的.探讨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可以通过建立一个Logit回归模型来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就业形势日渐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如何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突出高职高专毕业生的优势,需要更多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及时地转变工作思路。科学化的就业指导方法有利于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强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本文将从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现状及问题等方面展开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与此同时,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今后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更构成潜在的压力,而处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首当其冲.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就业情况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9月初,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率为55.7%.这个数字,不仅低于83%的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更低于中职毕业生90%的就业率.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性大问题.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因此,推进高职教育不断改革与创新,拓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渠道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200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近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高职高专毕业生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而,积极探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学校层面介绍了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的现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应采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提升就业教育环境、加强专业与基础联系等教学改革方法,充分实现就业导向下的新型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毕业生就业丁作,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毕业生的切身利益。2006年,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将达到212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1.3%。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难点仍在高职高专,潜力也在高职高专。高等职业院校要树立围绕就业办高职的指导思想,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采取相应措施,引导毕业生通过多种渠道就业。  相似文献   

11.
不少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不足,是近几年高校招生不容回避的现实。目前,我国共有高职高专类在校学生780多万人,其规模约占中国高等教育的一半。在2004年全国280万大学毕业生中,高职毕业生就有150万人。据教育部最近从全国171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03年11月底,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84.6%,现实状况是:一方面,我国高职生就业率偏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突出表现在高职毕业生的就业上,另一方面,社会普遍反映缺乏应用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对既有学历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高级技师,市场喊“渴”。求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将来就业。如何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如何让学生面向市场,进入市场,成为广受欢迎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2003年冬天,一则来自教育部的消息让我们感受到:春天就快到来,考生应登高望远。  相似文献   

12.
资讯     
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2009年度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近日在京举行,300多所高职院校代表探讨如何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已趋向于大众化,高校在校人数超过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15%,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高职高专类毕业生达到147万人,创历史新高,今后几年毕业生人数将会继续增长,远远超过全社会对毕业生的总体需求的增加。就业乃民生之本,就业率高低关系到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高职毕业生而言,加强就业工作,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是关系到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廖飒 《现代企业教育》2013,(24):153-155
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达630余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是空前的。在此,更应引起关注的是,在这每年600多万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1/4左右的毕业生是高职高专女毕业生。与应届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毕业生或是同为高职高专毕业的男生相比,她们这一群体在严酷的就业竞争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处于劣势,在就业中遭遇的性别歧视也比较普遍。基于这方面的原因,有必要对这一弱势群体在就业中所遭遇到的性别歧视问题加以研究,从而为解决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就业问题寻找出路,并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政府解决该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本文根据麦可思公司(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纽在2010年初公布的((2009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所提供的一系列数据,着重分析了高职高专女毕业生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问题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一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高职高专教育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自主创业成为众多高职高专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有效缓解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又是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阐述了社会资本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行为的作用分析,并提出了提升毕业生社会资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度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近日在京举行,300多所高职院校代表探讨如何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 2009年全国有300万高职应届毕业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政策引导支持下,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拓宽就业门路”。与会院校长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和国防建设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包含着诸多因素,存在着众多深层次的复杂原因。通过对学校、毕业生两方面的分析,得出了高职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夏敏 《华章》2011,(22)
主要阐述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而提出了解决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具体措施,为有关部门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如何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不平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就业问题,特别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深受党和政府、人民群众的关注。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能够反映办学水平、培养质量和综合实力,就业率也是展现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的窗口,同时它更标志着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质量、各项管理与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的水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的不平衡。要解决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就业的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高专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毕业生占了高校毕业生的近一半,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的局面,但是高职院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培养的学生具有符合社会需求、动手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强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是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