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钝文先生在《语文学习》2005年第6期所发表的《鲁迅笔下的看客及其他》这篇文章中,针对小说《药》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鲁迅先生并未‘反思、质疑’于‘启蒙者夏瑜们自身的弱点’,而是通过夏瑜们的悲剧命运,通过他们的寂寞和悲哀,来深切地表现出‘那时革命有怎样的艰难’。”这和以往常见的教学资料中的看法迥异。我们常见的看法是:“《药》揭示了辛亥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而在新近推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一册选用了鲁迅先生的《药》。编者在《药》的题解中说:“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从一个侧面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很明显,这个题解的中心意思是说《药》的主旨是批判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我认为这是不符合作者和作品实际的。  相似文献   

3.
关于鲁迅的著名小说《药》的主题思想,课本注释①中有一段提示:“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显然,搞清作品中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是理解主题的关键所在。在学生通过自学初知故事梗概后,我按这样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揭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1.先让学生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4.
《药》是鲁迅前期创作的一篇杰出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什么,一直到现在还为人们所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六种看法: 1、《药》的“正题旨是‘亲子之爱’”; 2、《药》写的是“回忆”往事,憎恶庸医骗子; 3、《药》表现的是“反迷信,反专制”,要求“科学与民主”; 4、《药》写的是“鞭笞群众对革命的麻木,揭露封建统治者奴役人民的罪恶”; 5、《药》的主题是“控诉封建统治阶级政治上血腥镇压人民、思想上残酷奴役人民的罪行;赞扬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英勇斗争精神,批判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药》选入部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编者对这篇作品的主题作了提示: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从一个侧面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从而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胜利,中国才能得救.大多数分析文章也采取这样的主题说.《药》的主题主要在于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错误吗?我们以为这样归纳是脱离作者和作品的实际的,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写于一九一九年的四月,最初发表于同年五月《新青年》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一九零七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被清朝反动统治者杀害的事件作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初期我国的社会现实.小说通过写华老栓买“药”的故事,集中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和觉悟程度,并由此说明人民群众所受的封建统治思想的深重毒害和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  相似文献   

7.
学生在掌握了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故事情节和内容后,我设计了一节对小说<药>的主题探索课.基本思路体现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在教科书思考练习中第一题就提出了对小说<药>的主题争议有代表性的4个观点:①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②反映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③表现群众的愚昧落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④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号召人民不要让烈士的鲜血白流.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探究目标是如何准确把握<药>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的主题,向来众说纷纭,歧义颇著。论者有的认为《药》批判了群众的愚昧自私,有的认为批判了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脱离群众,有的认为通过对群众愚昧的批判揭示了革命者的脱离人民。总之,《药》所表现的主题无非是悲哀和批判。笔者在这里没有对上述既成的定论表示否定的意思,只是想表  相似文献   

9.
一、先做必要交代、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例如: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药》(板书:《药》、鲁迅)这篇小说写于1919年4月,即“五四”运动的前夕,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这次革命失败了,因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脱离群众。我们学习这篇小说,要注意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来领会。(洪镇涛《药》教学实录)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评论丛刊》第六辑上发表了《关于〈药〉》一文,这是一篇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探讨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的文章。它提出并阐述了《药》的主题是暴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新看法,指出和论述了《药》的主题不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其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认为鲁迅当时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与此同时,它还认为《药》对革命者及群众的描写是不符合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意见很能发人深思,但也很值得展开讨论。其中特别是弄清鲁迅当时的思想有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之问题,它不仅对研究鲁迅小说和鲁迅思想,而且对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和政治的历史,都具有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尽管还很肤浅,也愿意写出来同《关于〈药〉》的作者商榷,并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11.
《药》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非常深刻的,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竟成为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它的结构是非常巧妙的,它由明暗两条线构成,作为明线的是华家的故事。愚昧的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华小栓的病,听信了  相似文献   

12.
<正>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作品以一九零七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秋瑾被清朝政府残酷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对于启发民众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起到了很大作用。小说明写开茶馆的华老拴买"药"给儿子治病的故事,暗写革命者夏瑜被杀的事件,揭示出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症结——脱离群众这一致命弱点,表明革命必须唤起民众,使其摆脱愚昧和落后,真正理解、支持并投  相似文献   

13.
1993年第2期《语文知识》载荆贵生同志《“败则为寇”,还是“败则为贼”?》一文,对鲁迅先生《文学和出汗》中“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中注释提出新的看法,结论指出:“对本国的造反者称为贼,对外国的入侵者称为寇,这是‘贼’和‘寇’的本质区别,因此不能以‘寇’代‘贼’。”查成语词典,“却不见有‘成则为  相似文献   

14.
《药》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非常深刻的,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竞成为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它的结构是非常巧妙的,它由明暗两条线构成,作为明线的是华家的故事.愚昧的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华小栓的病,听信了愚昧茶客们的话,拿出了自己吃尽干辛万苦积攒的血汗钱,从刽子手康大叔那里买来了用革命者夏瑜的鲜血浸过的人血馒头.而作为暗线的悲剧主人公之一的革命者夏瑜始终没有正式出现,他是作为茶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出现的.这两条线索最后交织在小说的结尾,使得悲剧得以集中体现,也使结尾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5.
关于鲁迅小说《药》的结尾的含意,历来争论不休:有的人注意到了“花环”与《药》的“结尾”的内在联系,却不能接受“一个是光明的象征、一个是宣染坟场上的阴冷气氛”的看法。持这种看法的人,企图将这二者之间的“不调合”“统一”起来,于是作出长篇引证,试图证明乌鸦是革命者的象征,这未免有点穿凿。也有人认为这正是鲁迅内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著名的小说《药》里 ,深刻地批判过用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迷信观念。其实 ,比《药》早一年 ,在 1918年 4月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 ,就让“狂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作为“吃人”的一个证据 :“去年城里杀了犯人 ,还有生痨病的人 ,用馒头蘸血舐。”《狂人日记》中这样一句话 ,一年后 ,到了《药》里就形成了一个故事———由人血馒头链接起的刽子手、革命者、愚昧者和痨病者共同表演的悲剧故事。鲁迅先生怀着沉重的悲凉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了“人血馒头”的深层的社会意义。“人血馒头”这种迷信在民间流传久远 ,但不知起于何时…  相似文献   

17.
鲁迅创作于五四前夕的短篇小说《药》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解放前的评论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解放以后,评论较为一致,几乎都有如是肯定:“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脱离群众的弱点,启示人们:只有依靠广大群众,才能取得革命胜利。”(见人民育出版社《教学参考书》)即鲁迅创作《药》,是在为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诊  相似文献   

18.
《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早期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小说通过革命者夏瑜被杀,鲜血被贫民华老栓买去给儿子吃掉治病的故事,来“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思考,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安排上。   《药》叙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塑造了革命者、看客、刽子手三类人物。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而进行革命斗争,被自己的家人夏三爷出卖,遭反动政府杀害,他…  相似文献   

19.
浅析《药》     
《药》是中学课文中一分传统教材,现就自己的理解,作如下分析:一短篇小说《药》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它取材于一九○七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女士被杀一事,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革命者脱离群众,群众思想麻木的社会现实.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因为辛亥革命后不久,就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等一幕幕丑剧.目睹上述现实,鲁迅先生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人民群众不觉悟是不可能改变中国的命运的.为此,他先后写了《药》、《风波》、《阿Q正传》等小说,“将旧社会的病很暴露出来,催人留心”,向人们呐喊“设法加以疗治”.  相似文献   

20.
孙伏园先生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提到这样一件事:“鲁迅先生和我说过,在西洋文艺中,也有和《药》相类的作品。例如俄国的安特来夫,有一篇《齿痛》”,“还有俄国的屠尔介涅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