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学解题时,往往是从条件出发,借助于一些具体的知识、模式和方法,进行正面的顺向思考.大量的试题都是循着正向思维方式得以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在数学解题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由于数学知识具有双向性和可逆性,如果正向思维受阻,就必须跳出思维定势,确立“顺难则逆,正难则反”的意识.直接证明有困难就间接证明;正向求解有困难时就反向逆求;探求问题不可能性有困难时就探求其可能.在求解过程中倒过来思考从原命题的条件结论的否定方面去探求常常会得到构思新颖简捷巧妙的方法,仅举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思维定势,指思考同题时的一种思维惯性和固定想法.思维定势在解决问题时有积极的一面.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学生往往借凭以往的经验、题型模式及解题习惯.而不认真分析新问题的物理背景,以致错解:或因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思维受到条件的限制而形成思维定势障碍,以致难解.本就此谈谈解答物理习题中克服思维定势负效应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是义务教育大纲和中考考纲都规定学生要熟练掌握并能应用的初中数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而学生往往虽熟练掌握,但不能灵活应用.如在学习了韦达定理以后,对涉及到方程两根的问题,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切都用韦达定理解题,对一些特殊的问题造成解题过程不必要的繁难.而对于一类特殊的中考题,连命题者也受思维定势的  相似文献   

4.
梁清 《天中学刊》2004,19(5):97-98
数学命题的结构千变万化,决定了解法的多样性.但数学结构作为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反映,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有些代数证明题,利用常规方法不易证出时,可另辟蹊径.概率模型构造法给证明解题提供了另一途径,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为了说明概率模型构造法的具体用法,特举出几个代数证明题,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5.
高中男女生数学解题思维定势的特点与差异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学解题思维定势是指解题者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的定向预备状态,同中学生的数学解题思维过程中普遍存在各式各样的思维定势,这些思维定势的总体特点是:以技能性定势,知识性定势为主,以策略性定势为辅,具有显著的迁移性,女生的数学解题思维定势中知识性定势,技能性定势成分相对多于男生,而策略性定势成分则少于男生,在数学教学中,应“精加工”陈述性知识,注重变式训练,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罗增儒 《中学教研》2006,(12):15-18
数学解题中的“潜在假设”,是指隐藏在解题主体心中的一种命题,这种命题不是显露地记载在课本中的定理,但在解题者的潜意识里却自动相信它的正确性,这种相信,不是来源于逻辑的数学论证,而是来源于不严格的直观,部分的实例或尚未找到反例等.当然,有的“潜在假设”是积极的,可以运用到教材编写或解题思路的探求之中;而有的“潜在假设”是消极的,表现为心理能力不足或缺乏正确的心理态势.  相似文献   

7.
反证法是从反面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证明方法,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导出矛盾.具体地讲,反证法就是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与已知条件、公理、定理、法则或者已经被证明的正确命题等相矛盾,从而推翻假设.本文略举几例,以此说明反证法的解题功能.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不少老师抱怨 ,学生解题能力差 ,常常是“望题兴叹”、“眼高手低”、“一望就会 ,一动就错”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 ,结合现代认知心理学进行分析 ,认为学生在解题中由于存在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 ,缺乏情感交流、缺乏评价意识、缺乏反思意识而引起的思维障碍 ,是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原因 ,并设计了一些对策 ,以求教于同行 .1 解题中常见思维障碍1 1 思维定势障碍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 ,但总体来说易影响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因而面对新的问题情境 ,因循守旧、思路狭窄、方法单一雷同 ,使…  相似文献   

9.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是指:对某个变量在给定的范围内变化时不等式恒成立,求另一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数学问题.这类问题处在函数、方程、不等式知识的交汇处,综合性强,自然倍受高考命题专家青睐,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是高考的热点题型.在解这种类型问题时,往往需要用到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有一定的难度.本文拟结合实例介绍“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几种常用解题方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离不开缜密的思考,而思维的质量直接影响答题的分数。命题者常在一些细节问题上设置障碍,使考生极易陷入思维定势,走进解题误区,造成考试失利。下面结合一些实例,谈解题中如何绕过思维误区,突破得分瓶颈。  相似文献   

11.
张涛 《初中生辅导》2014,(10):27-29
分式运算是中考命题的热点.有关分式运算的问题概念性强,方法灵活,有些问题或概念模糊,或考虑不周,或以偏概全,或思维定势,常常误入“陷阱”,导致解题失误.现就常见错误,分类辨析如下,望同学们能引以为鉴: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提出 什么是数学证明?回答角度不一样,答案也不同.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数学证明是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公设为基础,使用合乎逻辑的推理判断命题的正确性.从数学学习的角度,证明可以看作一个特定的社会共同体在特定的时间内接受的一种数学解释”.从学生认知的角度,Harel&Sowder指出,证明是个体对命题正确性产生疑惑和消除疑惑的过程,包括两个子过程:一个是移除自己的疑惑,另一个是消除别人的疑惑.  相似文献   

13.
平面几何虽然不像过去那样重要和强化,特别是那些经典且较为复杂的问题.解题方法唯一的独特的问题.特别是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对平面几何证明的要求降低相当明显,但是也确实是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思路.严格的证明书写.严密的数学思维的最佳内容.根据课程标准,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要求,我们认为对学习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进一步学点平面几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本想从一些特殊的解题方法入手,分析探求平面几何解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金花 《中学理科》2006,(11):82-82
思维定势是指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事先有所准备的.用思维定势解决问题,使学生墨守成规,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解题习惯.造成学生思维定势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典型题型,不能做到“见多识广”,故对似曾相识的问题以偏概全,盲目套用,导致解题错误;二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不够,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高三生物复习中,习题练习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题海战”成了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机械的“思维定势”悄悄地左右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思维定势就成了思维障碍.  相似文献   

15.
数学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定势按其形成的原因可分为知识性定势、技能性定势、策略性定势三种,具有概括性、稳定性、流畅性、迁移性等四个特性,数学解题思维定势的作用即为这四个特性的表现.在解题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举措.  相似文献   

16.
分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分式运算的习题概念性强,方法灵活.有些习题或概念模糊,或考虑不周,或以偏概全。或思维定势,常常误入“陷阱”,导致解题失误,现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一般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但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是唯一的方法,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法.在证题过程中,要适当地避开思维定势,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证法.本文对此作一些介绍,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郑军 《理科考试研究》2007,14(12):63-64
在高三复习阶段,同学们练习了大量习题后,积累了不少解题经验,往往会形成按照一定的思维过程或方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虽然能帮助自己快速解决一些问题,但它有时也会束缚或误导自己的解题思路,造成在高考中解答那些似曾相识、情景条件又发生变化而带有新意的试题时不知如何变通和创新,结果造成高考成绩不理想.因此,在高三复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训练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打破固有的定势思维障碍,培养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提高解答高考真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分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分式运算的习题概念性强.方法灵活,有些同学或概念模糊,或考虑不周,或以偏概全,或思维定势,常常误入“陷阱”,导致解题失误.现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0.
一、自我监控解题概念 《2005年高考考试大纲》“数学学科命题基本原则”中指出:“数学是一门思维的学科,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载体……对客观事物中的数量关系和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形成和发展理性思维,构成数学能力的主体.”“能力立意,就是以知识为载体……检测出考生个体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这一重大改革,高中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理性思维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那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