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古诗文的教学要求发生了转变,即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形成一定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形成一定的民族文化归属感,要让学生主动地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教师需要转变自身观念,需要发现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使用全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本文从备课策略、激发兴趣、作业布置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基于新课程理念背景的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
古诗文在语文统编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的古诗文教学存在内容过于繁杂、故意拔高要求等问题。要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教师的朗诵指导要到位,要适度理解诗歌的语言,并进行拓展延伸。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悟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领悟并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国语文教学创新改革迎来重大机遇。语文教学在新时期更要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正确人生观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也成了一种必然趋势。鉴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语文教学中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情况,并提出具体优化策略,旨在为更好地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教学活动献力。  相似文献   

4.
复述能力贯穿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始终。高年级的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复述能力。教学《牛郎织女(二)》这篇民间故事,"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是主要的目标。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明目标、知结局、说画面、讲故事等环节,引导学生沉入文本中,感受文章的精彩内容,体会故事的曲折情节,掌握运用连环画进行创造性复述故事的基本方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特点,而且有助于学生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蕴涵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小学阶段开展文言文教学,教师要通过追本溯源、拓展延伸、抓住意象等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文化内涵,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魅力,自觉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文明通过诗词歌赋等文化形式得以不断积淀、巩固和传承。这些流传至今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体现。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强化古诗文教学的角度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一、强化学生对古诗文的积累量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浩繁如海的优秀文学经典,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代表体  相似文献   

7.
中学古诗文教学对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古诗文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引入古诗文情趣化教学,能有效缓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相似文献   

8.
古诗文情趣化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古诗文教学对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具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古诗文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引入古诗文情趣化教学,能有效缓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自觉理解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康定 《现代教学》2015,(Z1):50-51
古诗文,作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文化瑰宝,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以校级课题"古诗文吟诵中深化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研究"为契机,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并开发了相关校本教材,打造了校园文化活动,为培育学生传承民族文化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瑰宝,是音乐和思想的结合,能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缓急疏密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丰富的情感、思想、文化。为更  相似文献   

11.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主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想象和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觉地进入文本,和文本、作者对话,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学会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浓缩。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在生活中阅读,才能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本,在练习中走近文本,在实践中读活文本。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文化血脉的纽带。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选编的数量。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淀语言、形成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解读教材,读懂编者意图;同时,要梳理教材课后练习题,发现文言文编排的序列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诵读、感知、思维、拓展等策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从而理解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课程目标也提出要“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其中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建构和打好学生“精神的底子”、“生命的底色”方面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文本解读的乏味和古诗文自身的“历史隔膜”,常常是教师怕教,学生怕学。古诗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索然寡味的现象。如何才能打破这种“索然寡味”呢?笔者认为,古诗文教学要在“读”和“比较”方面做足文章。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教材选编的文言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起步早。基于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要从整体出发,理解编者的意图,并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朗读指导、活化阅读理解、注重文化传承等途径展开教学,让学生走进文言文,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从而自觉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6.
李鑫 《四川教育》2023,(12):24-25
以古诗文载体进行跨学科主题教学,不仅可以实现课程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还能让学生传承经典,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从文本、教材、课程三个方面出发,用具体的案例阐述了如何让跨学科主题教材行之有效、融通有路、创新有招。  相似文献   

17.
<正>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好古诗文可以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文学素养。在古诗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原本简单枯燥的古诗文课堂充满情趣,让诗情画意立体地呈现在课堂中,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古诗的意境,让古诗文教学扎实而灵动。一、适时运用,创设情境,领会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质是与其生活世界密切联系的,然而随着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出现后,逐渐使得教育中的文化传承脱离生活,只有让民族学生从小亲近和体悟自己的文化,感知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逐渐懂得去珍惜自己的“母体文化”,最终内化为自觉行动,才能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只有将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更好的与生活世界相统一,才能真正的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新鲜与活力。  相似文献   

19.
古诗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现代人的传承和重视。在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文教学占有重要地位。现代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在坚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不变传承经典文化的教学宗旨,多元化、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优化古诗文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教学《杨氏之子》一文,要根据编者意图,准确定位文本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要求等,借鉴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按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特点展开教学,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学习文言文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文本读通、读顺;结合文本情境,展开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文言特点,体会人物思想;引导学生想象品味,使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密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