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学试题命题时往往以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准确、思考问题的不全面、思维的不灵活等为切入点,来设置各种“陷阱”,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习能力.要避开命题“陷阱”,准确解答试题,学生应该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的学习,形成科学思维,即对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应遵循某一个或一些化学概念、原理、理论,做到解题有“法”可依.1.形成正确理解基本概念的科学思维,避开命题“陷阱”一些化学题目往往围绕化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掌握不清、理解不透,解题时就难逃一“劫”.因此,一定要吃准、吃透每一个概念,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相近…  相似文献   

2.
在各种化学试卷中,有许多题目都人为地设置了"陷阱",如果学生们对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对问题考虑不周,常常就会掉入"陷阱".那么怎样才能巧妙地避开"陷阱"呢?下面从几个方面举例分析,相信会对同学们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物理命题中,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可以矫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一些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讲解,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化学高考试题中,命题人往往故意设置“陷阱”,用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可以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化学命题中,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可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一些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讲解,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物理命题中,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可以矫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一些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  相似文献   

7.
在中考化学选择题中,命题者往往故意设置"陷阱",以考查同学们掌握知识及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现结合实例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高考化学试题中,命题人往往设置“陷阱”。它可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  相似文献   

9.
在数学命题中,命题人往往设置一定的“陷阱”,用来矫正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准确、考虑问题不严密等毛病,同时也对学生的解题能力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下面仅就几个方面的数列习题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0.
<正>在高中数学命题过程中,命题者为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往往更喜欢设置学生注意不到的"陷阱".如果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且在做题时对命题者设计的"陷阱"视而不见,那么就会严重失分.我们只有清楚命题者在哪些方面设置"陷阱",才可能绕过"陷阱"顺利解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针对学生对概念掌握不清设置"陷阱"命题人往往围绕数学概念设置"陷阱".如果相关的定理、定义、公式掌握不清,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正课堂提问是师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有效手段,通过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也能够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从而制订进一步的讲课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也隐含着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问题就像教师精心设置的"障碍"和"陷阱",学生在跨越"障碍"和规避"陷阱"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学生  相似文献   

12.
姚成 《化学教学》2006,(4):61-62
在化学试题中,命题入往往故意设置“陷阱”,用以校正学生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毛病,同时也可以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陷阱”正确解题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有陷阱,数学中也有"陷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既有数学史上的老"陷阱",又有教师根据学生认知上的片面性或思维缺陷而设置的,以暴露学生错误的新"陷阱".学生之所以落人教师所没的"陷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双基掌握不扎实,另一方面是思维上缺乏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教师若能在教学中巧没陷阱,则可以让学生在"落人"与"走出"陷阱的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在"滚、爬、摔、打"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扩展视野,完善认知结构,继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理性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陷阱?现结合教学上的一些体会,淡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考试题中,命题人往往故意设置“陷阱”,用以校正同学们掌握知识不准确、考虑问题不全面等不足,同时也可以考查同学们思维的灵活性和解题能力.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避开“陷阱”顺利解题,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中,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命题者为了贯彻"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体现"能力立意"的命题特色,往往故意设置"陷阱",学生稍不注意就会误入"陷阱",导致错解。我们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研究,结合2014年部分高考试题,就常见"陷阱"的呈现方式及对策予以总结,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相似文献   

16.
洪飞 《初中生之友》2011,(Z3):66-69
为了考查大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情况,一些中考数学题中常常故意设置"陷阱",同学们在解题时如果考虑不周,稍不留意便会误入"陷阱"。一、在定义上设置"陷阱"例1 已知方程  相似文献   

17.
"陷阱",反映了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落入"陷阱"必然会引起思维上的警觉,从而促使认识进一步深化.因此,针对学生知识上的"漏洞"和思维上的"弱点",有目的地进行选择题"陷阱"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另外,设置"陷阱"也是高考选择题的一大特点.下面就选择题设置"陷阱"的几种常见类型作一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8.
高考是综合性的考试,要对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考查学生的五大基本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数学考试题目就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设置了很多陷阱.因此,对于知识掌握得不太牢固的学生来说就容易失误.为了帮助学生减少失误和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揭示误区,特此研究各种层次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命题者针对学生知识和思维方面的“漏洞”,常在试题中巧妙而隐蔽地设置一些“陷阱”,以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区分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识别“陷阱”,并迅速地避开“陷阱”,实现正确解题呢?  相似文献   

20.
华振 《高中数理化》2014,(23):59-61
由于有些同学对知识的掌握不够准确,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思维的灵活性不是很高,命题者常常会以此为切入点,设置各种“陷阱”,以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运用知识的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举例分析,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