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组是汉语的四级语法单位之一,它是由词和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是大于词又小于句子的一种语言单位。在现代汉语里,词组的组合主要是依靠词序和虚词这两种方式。词序不同,词和词之间的关系不同,如: 建设祖国(动词在前,名词在后,表示动宾关系) 祖国建设(名词在前,动词在后,表示主谓关系) 认真学习(形容词在前,动词在后,表示偏正关系) 学习认真(动词在前,形容词在后,表示主谓关系) 有些词组要用虚词的帮助才能组合起来,如“我的书包”、“伟大的祖国”中的  相似文献   

2.
英语最高级意义有时可用否定词与比较状语从句连用等方法来表达,甚至可用某些形容词、副词原级,某些名词、动词,某些词组来表达。  相似文献   

3.
并列连词and常用于连接词、短语及句子来表示并列关系,但该词所连接的部分有时并不表示并列关系.and连接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名词词组和句子在句中可表示目的、条件等意义.  相似文献   

4.
施关淦先生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中把方位词分为以下三类: A.表示空间的方向和位置: 山上,河里,门外,房间内,树下 B.表示时间的方向和位置: 时间词+方位词: 元旦之前,国庆节以后表示时间的数量词+方位词:三天后,五天以前动词或动词短语+方位词:出发前,做完作业以后一般名词+方位词: 饭前,饭后,雨后(但雨前) 主谓短语+方位词: 衣服干了以后,日出前后 C.表示数量的方向和位置: 五斤左右,四十以上“表示方向和位置”,只是就方位词相对于它前面  相似文献   

5.
空间方位的认知是人类原始思维的出发点,方位词是人们认知的基础。意象图式是一种抽象的框架结构,它基于我们的身体体验、感知互动及人认知操作逐步形成。空间概念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即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构建其他非空间性的目标域。本文以意象图式理论为支点,结合隐喻理论,对空间方位词Down和"下"的中心意象图式及其空间概念进行了认知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其空间概念隐喻层次。  相似文献   

6.
空间拓扑关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木雅语不仅以词汇语义体现物体的空间关系比如方位词、机构名称等,还用动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通过以木雅语石棉方言为例对木雅语空间拓扑关系的探讨,认为木雅语空间关系与时间概念等存在明显的映射关系.  相似文献   

7.
短语,是中学汉语知识新教学体系所采用的一个新渺念。它相当于过去所说的词组。因为到短语这一级,汉语的各种组合方式,组合手段和组合关系几乎都具备了,所以怎样分析短语是汉语知识教学中的一个最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感到分两个步骤分析短语,同学们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第一步,找出短语的中心词。这是从短语的性质和作用来进行分析,中心词是名词、动词或者形容词的短语分别是名词短语、动词短词、形容词短  相似文献   

8.
黄璐 《海外英语》2013,(5X):155-156
在英语中,本属于由动词表达的动作等概念常常会用名词、介词与名词构成的短语.弱式动词和虚化动词、形容词、副词来表达,从而使英语呈现出一幅静态的画面。与英语相比,汉语在叙述中多用动词.由于在汉语中,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担当各种成分,动词的灵活应用可以使汉语的动态性跃然纸上。该文分析了廖美珍教授的译作《在亚当之前》是如何将原文中的名词视情况转化为汉语中的动词,实现两种语言间动静态的转换,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V进/到、在NP里"格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的"V进/到、在NP里"格式是空间概念结构,"NP里"是终点处所,它们在句法、语义方面上特点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方位词"里"的隐现、表达的侧重点、格式互换关系、弱化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苍南瓯语中,"棺材"作为程度副词,能与一般性质形容词、部分绝对性质形容词、程度磨损后的状态形容词、心理动词、能愿动词、部分动词词组、具有"异质感"的名词、复合方位名词结构等进行搭配,但不能修饰形容词的重叠式结构、动作动词、动词重叠式结构等,且较少用于否定句,不能用于比较句。"棺材"具有增强表达程度和强调语义特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国俗语义是指词在概念意义的基础上附加有民族的历史文化色彩,是民族性的体现。空间方位概念是在人类与外界互动中的最直接的身体体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空间方位词表达了最基本的空间概念。但英汉空间方位词在长期的使用中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拥有了自身的国俗语义。空间方位词的国俗语义的产生既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关,又受到人的认知模式的影响。在对空间方位词国俗语义的理解过程中隐喻及概念整合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的被动意义大多由含有动词的被动语态来表示,但有时也借助名词、形容词、介词等一些非动词形式加以表达。本列举了此种用法的几类词和词组。并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3.
韩礼德指出名词化是创造隐喻最有力的方式,名词化把本采表示过程或属性的动词,动词词组或形容词、形容词词组或小句转化为名词或名词词组,改变了本来的表达方式,产生了与本来意义不同的新的意义导致了隐喻式的产生.但同时也为正确充分理解其本来意义带来了障碍.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不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都认为,英语被动语态句子中的动词结构,是由助动词be同及物动词或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的“成语动词”构成.所谓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的“成语动词”,是指经常约定俗成地组合在一起的“动词 介词”、“动词十副词”或“动词十其他一些词”这样一些词组,这些词组一旦由动词加介词(或副词等)组成,二者就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出一个动词的词义,而不一定分别保留各个词本身原先的词汇意义;进行句法分析的时候,也往往把这样的词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成分来看,不再分割.例如:  相似文献   

15.
动、形兼方类词是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一个特殊小类。使用范围上,主要出现于汉语方言中的晋语区和官话区,但伴随着方言至共同语词汇的扩散,又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共同语,具有一定的共同语语词性质。词类功能上,则同时兼具动词、形容词功能与方位词功能。其语法功能的表现是:一方面造句功用为充任介词的宾语,表现出了方位词的功能;另一方面,深层又表现出了不被体词修饰的动词、形容词性组合功能。其表述功能的表现是:一方面动、形兼方类词的基本范畴义是方位;另一方面,动、形兼方类词同时还兼含有行为和性状范畴意义。动、形兼方类词功能上的特殊性当是动词、形容词非范畴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不过”用在形容词后面是稳固的表达性质程度高低比较意义的动词,用在动词后面也可以是表达活动结果胜负比较意义的动词,在少数动词后面还构成了双重词性、词义的动词运用现象。本文主要就这三个方面作出分析。同时还就词组“不过”与动词“不过”的使用同形现象,提出了从动词语义互对性与并向性差异加以辨析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1.在英语中,do,have,make,take这四个动词。加上名词作宾语(名词前可有形容词)构成词组,可以表达许多不同含义,其意义相当于在名词前加上一个相关动词,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汉语方位词组“在……上”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含“……上”的词组的统计结果,从认知的视角对“在……上”的空间语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上”的界标具有点、线、面、体的特征,而同样的概念在英语中要用at,in,on,above,over等方位词来表达.这说明语言表达作为人类认知的反映,是具有理据性的.  相似文献   

19.
形补词组是海南村语中很有特色的词组 ,它由中心语形容词和补充成分构成 ,其组合规则是中心语形容词在补充成分名词或其他词组之前 ,呈现的语法意义是补充关系而不是修饰关系。本文根据收集到的语言材料 ,着重分析了“形十名”这一类型的形补词组 ,同时将之与以名词为中心语 ,形容词作修饰成分的修饰词组进行比较 ,两者虽然成分相同 ,但其表述的语法意义不同 ,在句中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要:并列连词and常用于连接词、短语及句子来表示并列关系,但该词所连接的部分有时并不表示并列关系。and连接的动词、形容词、名词、名词词组和句子在句中可表示目的、条件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