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弱智儿童的教育,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都已成为国民义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在受教育权利上,还是在教育目标上,都是与正常儿童一致的。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弱智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十多年来,中国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弱智教育的方针政策,摸索出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大量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发展特殊教育的道路,颁布了《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和《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到1995年,中国已有弱智学校446所,附设在普通学校的特殊  相似文献   

2.
“北京新运弱智儿童养育院”(以下简称“新运”)是一所专门训练、教育智力落后(或弱智)幼儿的特殊教育机构。它是我组织十几位弱智儿童家长和热心人士于1986年10月创办的。我的科研课题就在这里进行。国内外同行也经常来此参观和交流经验。5年来,“新运”已接收50余名弱智幼儿,其中有11名儿童先后考入北京三所培智学校,1名上了正常小学,成绩均佳。目前在院学习的有34名3~8岁儿童,他们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0-14岁残疾儿童少年800万人,其中学龄残疾儿童少年600万人。 1990年我国已有盲、聋、弱智儿童特殊教育学校746所,在普通学校附设的弱智儿童教育班1054个,在校生72000人。这样,我国学龄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已有50%以上。尽管如此,我国学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仍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根据规划,到2000年要力争使全国多数盲、聋和弱智学龄儿童能够入学。 198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  相似文献   

4.
一、发展弱智儿童随班就读,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的需要 建国以来,我国弱智教育事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仍需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发展弱智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应大力抓好。其意义在于:  相似文献   

5.
台湾地区的弱智教育起步较早。 196 2年 ,在台北市立国小便设立了第一个弱智儿童教育实验班 ,招收低、中年级智商在 5 0至 70之间的儿童。近年来 ,弱智教育发展迅速。教育的形式由过去隔离的、集中的 ,朝着融合的、开放的方向发展 ,从而为弱智儿童提供了更多元、更自然的教育形式。一、制定特殊教育法 ,完备特殊教育制度总体上说 ,台湾的教育受美国教育的影响 ,在许多方面仿效美国 ,在特殊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台湾的弱智教育起点较高 ,在教育立法、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学生鉴别、教学结果评估等方面有较好的经验。缺点在于“失去了不少本土…  相似文献   

6.
特殊教育是整个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让盲、聋哑和弱智儿童也象正常儿童一样能够进入学校学习,是当前需要重视研究解决的问题。本刊发表的徐航同志对英国、瑞典特殊教育情况的介绍,及对我国特殊教育的意见,南京市凤凰街小学办弱智儿童辅读班和南通县聋哑学校办下伸教学点的经验,供各市县参考。希望各地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多种规格办学,努力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弱智和盲聋哑儿童的入学率,进一步发展特殊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7.
弱智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难点。加强弱智教育,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证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991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家教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重视和加强弱智教育,逐步改善了弱智儿童入学难、学习难、巩固难的状  相似文献   

8.
六月十一日至十四日,江苏省第三届弱智教育研讨会,在南京市召开。会议期间,来自本省(?)弱智教育工作者代表及省、市有关领导近百人,交流了十八篇论文;深入到南京市信府河小学弱智儿童辅读班,特师附小听了数学、音乐、生活指导课;观看了南京市弱智教育成果展览和弱智教育课外活动汇报会。同志们看了南京市六城区八个弱智儿童辅读班、一所辅读学校一百三十一名弱智儿童的498件展品和367份资料深受启示:教育可以治疗精神发育迟滞的孩  相似文献   

9.
从近几年弱智学校所招收学生来看,中度(甚至重度)弱智儿童占相当的比例.如何通过对他们实施教育,开发弱智儿童的智力,使他们享受与正常儿童平等的乃至更多的教育,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将来成为自食其力,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是我们急待研究的课题.在弱智教育中,非智力因素(情感、意识和性格等)的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的特殊教育目前已涵盖盲、聋哑、弱智、综合残疾等几大类教育,以及根据弱智儿童智力缺损程度的分类教育,基本形成了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并开始向学前和高中段延伸。  相似文献   

11.
一、广州市弱智教育的现状1985年,广州市开始在市区4所小学试办弱智儿童辅读班;之后,逐年增设,至今已在13所小学开设这类辅读班,共招收弱智学生202名。其中荔湾区的致爱学校是弱智专门学校,各区都将有个别学校逐步过渡为弱智专门学校。  相似文献   

12.
中度弱智学生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培智学校招生对象已由轻度弱智逐步向中重度弱智儿童过渡 ,原先针对轻度弱智儿童的教材 ,已不能适应目前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需要。为此 ,本校开始了对中度弱智儿童教材编写的探索 ,通过实践对培智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目标、原则、方法和体例提出了一套自己的见解和有益的建议 ,所编的教材《中度弱智学生生活(套 )》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晋中市是我省文化教育基础较好的市 (地 )之一 ,是 2 0 0 1年受国家表彰的“两基”先进地区。“九五”以来 ,特别是近年来 ,晋中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把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作为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构建起省级示范盲聋人学校 1所 ,特殊教育中心校 2所 ,各县 (市、区 )办有弱智儿童辅读班 2 4个 ,另有 170 0余所中小学有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 ,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就读为主体 ,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存的特殊教育体系。截止 2…  相似文献   

14.
特殊教育是指对有生理和心理发展障碍的少年儿童的教育。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从世界教育发展史看,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1770年法国在巴黎创建第一所聋童学校,而后盲童、弱智学校相继产生。1874年中国在北京创办盲童学校(启明瞽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弱智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渐渐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保障。据有关专家推算,弱智残疾人约占总人口的3%,是残疾人中最大的“家族”之一。国家和社会对弱智儿童进行合适的教育,既是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也是从根本上减轻国家、社会及其家庭负担的唯一办法。对弱智儿童来说,受教育既是其应享有的权利,也是使其适应社会、成为独立自主或半独立自主的人的必由之路。在弱智教育方面,发达国家已有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以美国为例,从创办第一所弱智学校算起,它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弱智教育体系,近年  相似文献   

16.
简介香港的弱智教育,对照、比较广州市,从中可以得到某些启迪,学习香港的做法,旨在加速广州市特殊教育发展的步伐。 一、弱智教育的历史发展 本世纪初,西方国家弱智人士接受教育的权利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对弱智人士的态度从“隔离”逐渐转变为教育与训练。香港的弱智教育起步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直到1936年,精神科医院条例(第三节)才指出弱智人士是“精神不健全者”。 1955年,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照顾心智缺陷小组委员会”编制了一份有关香港心智缺陷的报告书,其中建议成立一所中心以收容200名弱智人士。同年,社会福利办事处成立“北角救济营”的试验性计划,收容43名弱智儿童,与此同时,共有19间志愿机构鉴定出182名弱智人士并为他们提供一些服务。 1957年,香港成立“弱能及弱智联委会”并于后来成为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康复部。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弱智儿童的问题已引起教育、医学、心理学界和社会人士的关注。弱智儿童的存在是客观事实,但是,它的筛选、评定和诊断等有一定的复杂性,许多轻度患儿尚无法根据实验室检查方法加以判断。作者认为在认识上,应该严格掌握弱智儿童的概念和标准。①(一)弱智儿童是有病的儿童,应该重视鉴别几种不属于弱智的学习困难儿童;②不仅要重视弱智儿童的智力缺陷,还应兼顾社会适应行为欠缺方面的表现;③弱智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轻度和中度落后的儿童。在实际工作力面应①建立弱智儿童筛选和评定的咨询小组和工作小组;②(二)规定弱智儿童待殊学校学生筛选、评定和录取的必要程序;③应该取得包括教育鉴定、医学检查和智力诊断与行为评定三方面的检查资料才能对儿童作出是否“弱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对特殊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人都要受到良好教育"已经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标志.弱智学校也普遍面临着全方位改革的任务.为了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实行终身教育"的目标,我校首先成为招收中重度、多重残疾、自闭症等多类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原先以轻度弱智儿童为对象的课程、大纲和教材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把特殊的爱献给特殊的学生——弱智生随班就读教育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智 (mentalretardation)是指现有的功能存在真实的局限 ,其特点是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平均水平。在以往的观念中 ,认为弱智儿童应到“培智”学校进行特殊的教育。我们将特殊教育对象称为“特殊儿童”。现在 ,将他们称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这种称呼的改变 ,不是一种文字游戏 ,它带来观念和实践方式上的重大变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这种称谓 ,在充分肯定儿童作为人的本质基础上 ,再表明这些儿童具有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特殊需要。新观念带来开放、正常化的大特殊教育———一种“没有特殊儿童”(无标…  相似文献   

20.
弱智学生的个别差异大.这是所有从事弱智教育工作面临的共同问题。这就决定了弱智教学必须实行最大可能的个别化教育。个别化教学模式是符合特殊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弱智儿童的个别差异特点的,是按照“低起点、小台阶、细步子”原则,将因材施教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