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汽车的前灯由灯罩、灯泡、反射镜等组成。玻璃灯罩上有横竖的条纹,由玻璃透过的光线可以发生散射和折射,可以扩大照射范围,缩小反差。如果用透光性能很好的平板光滑玻璃,将只发生直射,夜间司机看到的目标只是灯前方所照地方,车辆旁的物体因光线昏暗而看不清楚,亮处太亮,暗处太暗,加上汽车本身晃动,容易产生疲劳感。  相似文献   

2.
教学五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光的行走路线》的时候,在引导学生认识“光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段令人难忘的插曲: “什么是光源?大家可以举例说明!”我引导同学生用自己在生活中所见 到的 现象 来给 光 源进 行 定义 。学 生 踊跃 发 言 :“我 们 地 球 上 的 光芒都是来源于太阳,所以太阳是一种光源”、“手电筒也能发光,所以手电筒是光源”、“萤火虫晚上能够发光,它是光源”、“蜡烛燃烧的时候发光,蜡烛也是光源”,“月亮在晚上发光,月亮 也是光 源”,一些 学生这样回答。 “不 对!月 亮不 能 发光 ,月 亮 不是 光 源 !” 立 刻 有 学 …  相似文献   

3.
以光速行驶     
问题:如果你在以光速行驶的车辆里,拧开前灯,你能看见来自前灯的光亮吗? 解答:在自传式笔记里,爱因斯坦写道:“十六岁,我就碰到过一个似是而非的议论:如果我以光速c(光在真空中速度)追踪一束光,那我应该看到光束乃是不向前行进的在空间振荡的电磁场”。(你会记得,按麦克斯韦学说,光是由电磁波组成。)爱因斯坦继续说,他知道这种不向前  相似文献   

4.
《光的传播》一课中,对于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是:用传统的光学演示箱和手电筒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的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一方面是因为手电筒发出的光在  相似文献   

5.
姜红方 《阳光搜索》2014,(3):127-127
有教材设计了一组小孔板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研究光的反射现象时推荐如下方法:用手电简直接照亮科学书上的字——用手电筒和镜子照亮科学书上的字——用手电筒和镜子照亮科学书后面阴影里的小球。这样设计的实验均不够直观,学生无法直接观察到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对于光的反射现象更是无法深入观察,无法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如果稍加改进,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谜语导入师:这节课我们先猜一则谜语——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脸上脏不脏,一看就知道。打一物。生:镜子。二、探究活动一:手电筒打靶师:镜子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品。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玩游戏——手电筒打靶。活动的具体要求:在黑板上贴上6个不同  相似文献   

7.
现行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233页有这样一道题:取两块平板玻璃,用手指将它们紧捏在一起,会从玻璃上看到许多彩色条纹;改变手指用力的大小,花纹的形状和颜色也随着改变,做这个实验,并解释看到的现象。 理论上认为,捏紧的玻璃片间有一个很薄的空气隙,与空气隙接触的两璃面反射的光形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陶行知带领几个学生去一位外国朋友家,在那里大家看到了一个别致的大灯罩:大大的盖子,上头缀着一些花,十分美观。陶先生要大家仔细地观察。原来这只灯罩是自己做的,是用一顶旧的斗笠洗净,笠尖上穿个洞,再用花边、花布扎了一串花,不花一文钱,就成了一只极美的灯罩。陶先生说,人要动脑子。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人创造的。八大山人把白纸变成了一幅美图;米开朗其罗把泥土变成了一座不朽的雕像;无名工匠留下精美的雕花板;老农妇用剪刀剪出琳琅满目的剪纸、窗花……都是在平凡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东西,所以说,创造是美中之最美者。陶行知谈创造…  相似文献   

9.
三盏灯     
<正>1每天到了黄昏的时候,就可以看见宋妈把家里所有的煤油灯放在一起,开始她擦灯罩的工作。她所用的工具很简单,只有一块干布、一根筷子、一团旧棉花,还有她嘴里哈出来的许多热气,再加上几口唾沫!宋妈工作的次序是这样的:她先把玻璃灯罩取下来——你看,昨天点了一夜,灯罩都熏黑了,再把干布缠  相似文献   

10.
大家都有走过没有电灯的黑胡同、黑楼道的经历,在黑黢黢的夜里,一个手电筒就是你的安慰,可是它的光太弱了,越想回家越走不快,因为一个手电筒很难前后左右都照到了,只能照了前边照  相似文献   

11.
张晨 《湖南教育》2010,(2):35-36
案例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像这样的射线吗?生1:手电筒射出的光是射线.师(肯定地):手电筒射出的光可以看做射线.生2:汽车的车灯射出的光是射线.生3:太阳射出的光是射线.生4:喷水枪射出的水也是射线.师(犹豫地):喷水枪射出的水也是射线吗?生:是的.  相似文献   

12.
微风入林     
罗里奇卫生院的灯,大都是那种从棚顶顺下来的一截电线吊着的白炽灯。那灯在夜里一亮,看上去就像一只只熟透了的鸭梨。不过这鸭梨水灵的时候少,因为它很少被擦拭,蝇屎和灰尘附在玻璃泡上,有意无意中,就把它生就的亮度给削弱了,少了几分明媚。而值班室的灯却不一样了,它是一顶桦皮灯,六角形。桦树皮毛茸茸、白莹莹的那面做了灯罩的里子,灯一亮,犹如照耀着一片起伏着的雪地,投下的光给人一种清凉之感。而灯罩的外面,也就是光滑的那面,描画着五彩斑斓的飞鸟和云纹的图案。这灯轻巧美观,人见人爱。不知道的,以为它出自罗里奇那些擅长桦皮工艺的鄂…  相似文献   

13.
“这电灯装多少斤电?”这是相声《桃园新貌》中的一句话.当然,同志们都会知道这只不过是文艺作品的一种夸张手法而已.电灯不是装着“电”去点的,电力不能象煤油那样用斤两去衡量.然而,“电是什么?”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对于物质的存在与否,人们常使用有与无这两个概念.比方说,煤油灯里有煤油,煤油灯便可点亮;没有煤油,便不能点亮.这里,有煤油与没有煤油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质的反映.但手电筒里的干电池能否点亮电珠,人们通常也用干电池有电与没有电去衡量,似乎电是一种物质了.“电就是电子”,“电就是电场”,这是学生经常会发生的误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大家知道,电和磁象热和光一样,最初是被看作特殊的,没有重量的物质的.一提到电,大家知道,人们立刻就会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教学中通常用传统的光学演示箱和手电筒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因为手电筒发出的光在室  相似文献   

15.
在初一下学期就开始学习初等平面几何.知道单凭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严密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用眼睛观察图1时会产生这样的感觉:(a)中三角形的三条边都向内弯曲。(b)中横竖两条线段不一样长。可是.用直尺和圆规去测测量量,不难发觉上面所说的感觉原来都是错误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日记》2008,(12):23-23
答案:破绽一:保安员躲在储藏室整,怎么会知道盗贼偷窃钱物的具体数目呢?破绽二:盗贼既然是蒙面的,怎么会露出左脸上的疤痕呢?破绽三:手电筒光从门缝里射进来,保安员迎着光是看不清持手电筒人的脸。  相似文献   

17.
第二课堂开始后,小亮举手,“王老师,上一次您说过‘光和色很有趣’的话,今天您证实一下可以吗?”王老师说:“可以的!”王老师拿过小黑板,在上面用红色、蓝色粉笔各画上一朵花,又用绿色粉笔画上叶子。然后他关了教室的灯,教室里漆黑一片。这时,王老师用红色透明玻璃纸蒙在手电筒的玻璃上。然后向小黑板照  相似文献   

18.
“哇———”一阵阵尖叫声回荡在教室里,发生什么事了?原来是停电了。斌拿出了走夜路时用的手电筒,把光集中到了自己的脸上。他的脸本来就大,现在又这么亮,样子极为搞笑。当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他那张发光的大脸上时,他又拿着手电筒晃来晃去。“鬼子进村喽!”不知哪位爱联想的同学喊道,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斌,把你的手电筒往黑板上照,让她继续做。”老师发话了。她是慧,停电时正在黑板做一道数学题。斌把光射向黑板,光线很弱,我们都认为慧不可能继续做题,没想到她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更没想到的是老师竟在这黑暗中讲完了这道题。我们终于…  相似文献   

19.
人们走进动物园的时候,能在很远的地方看到斑马站在那里,因为它身上长有黑白相间的条纹,非常醒目。你知道这些条纹有什么用吗? 斑马是非洲热带草原的特产动物。过去,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传授下来的观点是这样说的:黑白条纹是适应环境的保护色。在阳光和月色的照射下,斑马的条纹使它不容易暴露目标,能躲避天敌的攻击和伤害,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这种解释对不对呢? 最近,一位专门研究热带动物的美国专家对这种观点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在热带草原上,周围环境全是绿色的,斑马的黑白条纹一目了然,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不能起到隐蔽的作用。相反。天敌很容易发现它们这种特殊的外衣。  相似文献   

20.
刘单熠 《新作文》2013,(12):13-13
数学课上,曹老师问:“谁知道一千米有多远?”大家都摇摇头。我想:一千米对巨人来说只有一两步之遥;而对微生物来说有可能几辈子都走不完,也有可能风一吹,不一会儿就“飞”完了;如果晚上用手电筒一照,瞬间,一千米之外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个小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