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深化五四“人的文学”的研究,弘扬20世纪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这一研究课题受到当前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新近出版的文学研究著作《五四小说与人的文学》(黄健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对这一重大学术研究课题作出了新的探索,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是近年来五四文学研究中的一大收获。  相似文献   

2.
五四文学的发生一直是诸多学者无法纾解的心理情结。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作为五四文学的亲历者,由于他们的文化立场不同,解读五四文学发生的视角不同,于是众说纷纭。尽管后人对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的自我言说有所涉猎,但对五四文学的发生研究一直没有形成热点。直到20世纪80年代黄子平等人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后,五四文学的发生论研究才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从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发生的互动关系来解读五四文学的发生,一直是一个盲区。事实上,是新式教育促成了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也正是新式教育,促成了五四文学接受主体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五四”时期的沈雁冰以“人”为思维中心,围绕着“人属于文学”的现代观念,从创作主体、对象主体和读者主体三维视角来建构他的“人的文学”的现代理论,充实丰富了“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内涵,是对“五四”“人的文学”观念的一种补充,一个突进。  相似文献   

4.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黄鹂》一文运用象征手法,用黄鹂来象征文学乃至文艺,言近旨远,寓意深刻,几乎成了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及其深刻反思录。现在,就让我们从文学史的视角来对其进行一番解读。众所周知,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史是以1917年的“五四”新文学运动为开端的。孙犁生于1913年,12岁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所以文章开篇即写道:“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他十分喜欢鸟———文学,却“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美丽的黄鹂———新文学。“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之“新”就“新”在它大大扩大和强化了文学同现实生活的直接…  相似文献   

6.
作为五四大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五四文学翻译,不仅是一种翻译现象,还是一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五四文学翻译思考研究的重点应该体现在中国文学流变与外国文学的深层联系,即外国文学的哪些因素被中国作家所择取,如何择取、变异及中国化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特征是在怎样的情势下,以什么为参照与样板而形成的,即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某些新传统之原型及其最初的积极意义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比较研究,是世界文学研究的一门新型学科?从比较文学本身来看,它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是站在世界这个大视角下对世界各民族文学进行研究,用现行的话语来说.就是在全球语境下开展文学研究。而它的研究方法已经不是简单地只针对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个作家进行艺术的或思想的分析研究,而是采用媒介学的方法,文类学的方法、主题学的方法、阐释学的方法、形象学的方法、诗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及科技整合等众多方法进行文学研究。这种研究能够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文学,认识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更快地找到世界文学发展的最佳方向,以指导各民族文学在更快的速度上发展。比较文学在世界的发展中呈现蒸蒸日上的趋势,特别是文化研究的引进.使世界比较文学的触角更广,它已经把人类各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凝聚在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大文学的概念在世界文学研究中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从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状况看,比较文学的研究不仅拓宽丁文学的研究视野.而且深化了文学研究的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长期形成的狭隘的民族文学观和文学的民族沙文主义。在比较文学的影响下,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文学观成为时尚,单一的狭隘的文学思想已经成为历史。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学是在对传统文学的否定中确立自身的,对传统文学的否定是五四新文学最重要的本质之一。五四新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否定是对“自己以前的存在形式”否定。是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从诗三百篇到明清小说,从楚辞对诗歌形式的革新到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国文学的和第一点和发展,都是这一质的飞跃前的量变的积累。外国文学的只能量种不起根本性作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五四文学为开端的,所谓“五四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起始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而终于1927年,大约有十年的时间。作为现代文学史的开端,许多文学史家都给予它极高的评价,而对五四文学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却少有论述,然这功利主义的倾向却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0.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五四”人,郑振铎是一位对人与社会、历史与今天富有血性思考的现代作家。他倡导人道主义,提出文学是反映“血与泪”人生的文学,是“力”和“争斗”的文学。他以极大的热情接纳西方文化,是建立了近代科学态度和进化论为核心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和研究方法。同时,也是新文学界中较早提出“整理中国文学”的富有远见的少数学者之一,因而,这种多重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势必为郑振铎带来深刻的文化审察力,为他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视角和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2.
许地山在五四新文学发展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着为人生的理想,借助宗教救苦救难的羽翼,使其成为五四时期比较另类的作家。他的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抒写女性苦难的,本文便是以许地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视角,从中探讨其艺术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许地山在五四新文学发展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着为人生的理想,借助宗教救苦救难的羽翼,使其成为五四时期比较另类的作家。他的小说有很大一部分是抒写女性苦难的,本文便是以许地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切入视角,从中探讨其艺术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4.
《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一书以界定五四译诗的时代特质为切入点,不仅将翻译诗歌研究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和技巧层面上,还从翻译对诗歌文本的选择、传播、接受和影响等重要问题上进行了探讨,创新性地提出了“潜译诗”的概念及与其时新诗创作的互动关系。其书的特色是主题明确、立意高远、文风简洁、考据充实。此外该著作专门谈论了五四前后译诗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为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空间。  相似文献   

15.
“革命文学”对五四文学的批判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中期,五四新文化运动终止,持续数年的“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这种转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化的重要环节,它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但是长期以来,“革命文学”的性质及其与五四文学的关系问题并未被正确认识,这也影响了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重新考察、重新评价。按照流行的观点,“革命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延续和深入发展,二者根本上是“致的。至于“文学革命”对五四文学思想及五四文学代表人物(鲁迅、茅盾等)的批判,也只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缺点、局限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庐隐以"女性"的视角,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陷入追求自由、平等、博爱而破灭,追求个性解放而被传统束缚,探索出路而无路可走的矛盾之中的中国"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这种矛盾体的女性形象,成为庐隐的一种文学理想,使其在"五四"文坛上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7.
一 回溯新时期20年来的老舍研 究,反观新时期20年来的现代文学 研究,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诸多的成就,但我们也面临着新的发展与开拓。 中国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与欧风美丽的吹拂滋润密切相关的,这已经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学运动带着一种“文化偏至”的姿态,批判反对中国的一切文化传统、文学传统,翻译介绍众多的西方文化、文学著作,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化与文学,因此有人认为“五四”时期构成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断层。 “五四“时期,鲁迅以“拿来主义”的姿态阅读果戈理、显克微支、夏日漱石、森…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上所说的“五四”时期,一般指文学革命发轫的1917年及其之后的五六年时间。“五四”文学是在接纳世界新潮、实行中西两种文化大交流和我国新旧两种文化大冲撞的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的伟大变革时代的文学。“五四”文学接受外国文学影响,打破封建旧套,使我国文学发生“质”的变化,它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篇是光辉的一页,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借鉴是富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化比较是张东荪文化思想的重心,他本人不但参与了五四东西文化论争,而且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反思和批判了这场论争。通过梳理张东荪五四后相关文化观点,考察他对五四东西文化比较的整体认知,旨在借助这一特殊历史人物的视角,窥见这场思潮的概貌。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傅斯年在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上,对新文学的建设做了很多具体切实的论述。他大胆而系统的提出了“欧化的文学”的文学革新观,极大的丰富了五四文学革命理论研究。傅斯年这种在世界文化的格局范围内审查中国文学文化的现代化,并试图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现代意识,推动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