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刘伟 《资源科学》1984,6(4):51-55
西藏高原地处我国西南部,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在这样的气候生态条件下,麦类作物的光合作用等代谢活动及其群体的物质生产特点,均与低海拔地区有所不同。这方面在青海已有较多研究,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西藏也作过短时间的测定。现根据近两年来本所的测定结果,对有关问题作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2.
黄文秀 《资源科学》1980,2(1):47-57
西藏自治区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境内水草丰美,家畜数量众多。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1974~1976年在西藏考察期间,畜牧业生产和家畜品种资源是重要考察内容之一,现将有关家畜品种的资料做一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学院及青海省有关科研单位组成的可可西里综合科学考察队,将于1990年对我国可可西里地区展开综合科学考察。 地处青海省西部的可可西里地区,海拔4500m以上。该地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交通极为不便,除地质、测绘部门对其进行有限的专业调查外,至今未对该地区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因此考察可可西里地区,全面系统地积累这一地区的地质、地理、生物和资源方面的基本资料,对  相似文献   

4.
《资源科学》2001,23(Z1):1-2
本站位于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虾蚣塘,江西省的南端,龙南县境内,南接粤北山区.约为24°33N, 114°27'E,海拔580m. l979年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成立,由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代管,于1980年 选择本站所在地进行南方山区天然林的定位研究,1981年建站.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结束后,本站归属原中国 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86年秋,在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工作会议上本站被确定为院级野外台站并正 式命名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委员会九连山森林生态研究站,2000年因中国科学院内部研究所整合而改属地 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建立于1965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下属的盐湖科学考察队,后又集中了西安化学所和北京化学所、兰州地质所盐湖室的人员组建。1966年,又将原化工部盐湖化工综合利用研究所并入,定为现名。  相似文献   

6.
王广颖 《资源科学》1986,8(3):110-111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以下简称综考会)一经成立,会内的情报文献工作就随着逐步展开。五十年代后期,综合考察研究工作发展迅速,有关资源及其开发的文献情报量急剧增长,但它却分散地保存在各考察队。当时,综考会的每个考察队都有自己的资料组,进行资料的分类编目和队内借阅工作。这时期的工作特点是管理分散,提供的服务面窄、量  相似文献   

7.
西藏河流水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志华 《资源科学》1980,2(2):25-35
西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形成时间最晚的高原,总面积120.1万平方公里。据初步统计,在这辽阔的高原上,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余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在100条以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朋曲、森格藏布等河,均发源或流经西藏。西藏是我国河流较多的省区之一。但是,西藏河流方面的研究工作过去开展的很少,为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水利组于1973—1976年较全面地考察了西藏的河流与湖泊。本文就是在考察的基础上写成的。现仅就西藏河流分布及其特点、河流水资源及其分布特征和资源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野人之谜   西藏"野人"之谜历来被炒得沸沸扬扬,是"世界四大谜"之一.早在1784年,我国就有西藏野人的文献记载.近年来,在喜玛拉雅山区不断有人目击野人活动,并有女性野人抢走当地男人婚配生子之事.已有若干考察队深入藏东地区考察,但目前野人仍是一个谜.……  相似文献   

9.
由50多个单位、250余人组成的中国科学院新疆资源开发综合考察队于1985—1989年期间,在新疆进行了目标明确、内容广泛、组织周密的科学考察,按计划完成了以《新疆资源开发与生产布局》为主题的16部专题报告以及阶段报告和简报等共约700万字的系列成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联合聘请了21位知名专家组成成果鉴定委员会,于1989年  相似文献   

10.
张九辰 《科学学研究》2006,24(Z1):25-31
本文以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领域在20世纪50、60年代成立的研究所、考察队与专业委员会为例,分析了中国科学院在推动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的过程中,不同类型学术机构的建立原因和背景,以及他们的特点和功能;探讨了这些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的不同作用及其互补关系。希望本项研究,能够反映出新中国初期科学研究与国家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石玉林 《资源科学》1986,8(3):54-57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已成立三十周年,三十年来,先后组织了30多个大大小小的综合考察队,开展了东北、黄土高原、内蒙古、西北、西南、青藏高原、华南及南方山地等以区域资源开发为中心的综合考察研究。土地资源是在综合考察研究中逐步地形成和发展为具有自己特色的土地资源学,开拓了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总结经验,努力  相似文献   

12.
1983年4月23—28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四川成都召开了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综合科学考察1983年度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考察队部分队员和参加该区考察研究工作的院内外有关研究所、大专院校、生产部门、新闻、出版等单位的代表以及四川省有关部门和成都,昆明分院的代表,共计170余人。 四川省委书记杨汝岱、省政协主席杨超、副省长何郝矩等领导同志到会听取了本考察队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内蒙古地区能否种植冬小麦的问题,乐天宇在《植物生态学》一书中,曾写道:“内蒙古河套五原一带,已有20余年种冬麦的历史,其它所谓塞外干寒草原范围内的包头、萨拉齐、呼和浩特、临河、米仓、陕坝、固阳、武川等地都有种植。”中国科学院内蒙宁夏综合考察队的调查材料也认为“在内蒙古河套和土默川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冬小麦有种植的可能性。”但是,内蒙古的农业生产实践表明,除昭乌达盟的宁城县南部有少量的冬小麦栽培外,河套平原、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科技》2004,(10):36-37
国内科学考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一直没有间断。60-70年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两次科学考察与70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西藏自治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册著作。自1973年以来,几代中国科学家先后8 次赴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对大峡谷形成 史、资源环境及其与人类和自然资源之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完成西藏自治区境内的考察工作后,根据《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草案)》要求,从1981年起将要把考察研究的重点转向横断山地区。 横断山地区地处我国西南的藏东、川西和滇西一带,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本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部分地区为高山峡谷区。境内最高的贡嘎山海拔可达7590米,最低的河谷仅几百米,二者相差达7000米之多。  相似文献   

16.
《金秋科苑》2011,(20):96-97
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编著的《科学在这里——“科普论坛”报告选集》于今年10月正式面世。  相似文献   

17.
远古世界     
《科学中国人》2023,(4):13-13
我国西藏北羌塘地块发现中泥盆世生物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梁昆、陈炜、盛青怡、张以春等人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深入西藏羌塘拉竹龙-邦达错一带开展地质学综合研究,在兽形湖附近发现典型的丘状生物点礁,通过对其最为显著的3个点礁的样方采集,并将制得的1085张薄片开展详细分析与统计,恢复了这一地区生物礁的结构与多样性组分。相关成果发表于《远古世界》(Palaeoworld)。西藏北羌塘地块位于藏北高原腹地,夹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与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之间。根据床板珊瑚和层孔虫的组合特点,这个点礁时代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因此,拉竹龙-邦达错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可至少追溯至中泥盆世。  相似文献   

18.
为加速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进程,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考察工作北京预备会议纪要的精神,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以下简称南方队)于1983年12月19—26日在广州召开了计划会议。这次计划会议是在各分队于1983年9—11月在各自考察范围内进行了预察的基础上召开的。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有关省区计委和科委  相似文献   

19.
孙九林,1937年生,江苏盐城人。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1991年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西交通大学人居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陕西师范大学及南京师范大学讲座教授,世界数据系统中国国家协调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科学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20.
《资源科学》2006,28(4):F0003-F0003
郑度,自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195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1~1983年在联邦德国波恩大学地理系访问进修,从事山地地生态学的研究。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研究室主任、地理所所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山地地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副队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