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翁同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他出身的家庭是一个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并且还是一个教育世家。祖父翁咸封曾任海州学政,主管地方教育,在任时创办书院从事教育活动。父亲翁心存,年青时在家乡常熟教过私塾,担任过书院主讲。以后在江西、四川等地当学政,还做过福建、浙江等乡试的考官。他是恭亲王、惇亲王等皇室成员的老师,晚年任同治皇帝的老师。他一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母亲许氏,出嫁前曾做过家庭教师,以后又是自己子女的启蒙老师。翁同和在28岁时就被朝廷任命为陕西乡试副考官,同年又被命为陕西学政,32岁被任命为山西乡试正考官。以后,曾多次担任乡试、会试的正副考官。35岁开始担任同治皇帝的老师,以后又担负教育光绪皇帝的使命,担任帝师前后共达30年之久。他的大部分精力投放在教育工作上。他培养出了具有革新思想的光绪皇帝,他为朝廷举荐、选拔  相似文献   

2.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侯县人。从同治七年(1868年)步入仕途,至光绪十年(1884年)归隐乡居,为陈宝琛早年得志时期。此时,他的政治作为主要在两个方面。 其一,为国育才、抡才。陈宝琛曾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光绪元年(1875年)两次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于光绪五年(1879年)、光绪八年(1882年)分别担任甘肃、江西乡试主考官;并于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至光绪十年(1884年)闰五月出任江西学政近两年。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     
清道光十七年,张之洞出生在父亲张瑛的任所———贵州兴义府的知府衙门里。张之洞天资聪颖,在父亲、塾师的严格督促下发愤读书,十三岁便一举考取了秀才。十六岁参加乡试,高中第一名,成为少年解元,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后因洪秀全的太平军兵乱和其族兄张之万两度任会试同考官,需近亲循例回避,使得此后十年间,张之洞在会试途中屡遭不利。直到同治二年,张之洞才通过会试、殿试,高中第四名。后受慈禧太后赏识,提为第三名探花,入翰林院。四年后,张之洞出任浙江乡试副主考,后奉旨任湖北学政。在三年的学政生涯中,他大…  相似文献   

4.
何如璋,字子诚(1838—1891年),广东大浦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乡试中举,同治七年(1869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以侍读出使日本。  相似文献   

5.
翁同和(1830年—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晚号瓶庵居士,又号松禅,苏州府常熟县(今江苏常熟市)人。咸丰六年(1856年)中状元,入翰林。先后为同治帝、光绪帝师傅。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于1882年、1894年两入军机处,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他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力主抗战,成为帝党中坚,又积  相似文献   

6.
姚梁(1736-1785)浙江庆元县松源镇姚家村人.自幼好学,23岁保举优贡,清乾隆三十年(1765)顺天乡试考取举人,三十四年登进士,官至内阁中书,历任礼部主事、刑部员外郎、顺天乡试会试同考官、山东学政、饶州知府、川东分巡备道、江广按察司、河间府知府等职,所至皆有政绩.三十五年后封奉直大夫、中宪大夫、通议大夫,世称"三大夫".  相似文献   

7.
郭尚先(1785—1833),字元开,号兰石,又号伯抑父,城关书仓(今莆田城厢区凤山街书仓巷)人。尚先年轻时就以“博洽”知名。嘉庆十二年(1807),举福建乡试第一人。十四年(1809),成进士,改庶吉士,奏习国书(满文),与林则徐同馆,为相国卢荫溥所器重,常共集卢家畅谈掌故,相得甚欢。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十八年(1813),充贵州乡试正考官。二十年(1815),充国史馆纂修、文颖阁总纂,修《治河方略》、《大清一统志》等书。二十一年(1816),任云南乡试正考官。二十四年(1819),充广东乡试副考官。回京后,充《明鉴》纂修,…  相似文献   

8.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18):I0002-I0002
18.陆九渊一、生平介绍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江西抚州金溪县人,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曾在贵溪龙虎山建茅舍聚徒讲学,因其山形似象,自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陆九渊18岁时,即与诸兄共讲古学,无意于科考举业。直到24岁,才因父辈劝告,勉强应乡试,结果以《周礼》中举,但因父丧而未入京会试。9年后重赴乡试,以《易经》再次中举,次年入京会试,中进士,考卷大为考官吕祖谦赞赏。陆九渊进士及第后,求学者接踵而至,包括著名学者杨简。于是在他返回故里候职期间,开始了他的授徒讲学生涯。在为时3年的  相似文献   

9.
近阅《翁同和日记》.在同治七年(1868年)七月上旬,他缕记着西捻军失败的经过."初二日,早晨,李鸿章六百里加紧捷报.少顷闻捻匪悉数荡平,惟张总愚未得,或云投河,或云自尽矣.军机见时即贺喜.""初十日,晨入而李鸿章红旗六百里加紧报至.退闻张总愚逆尸已获矣.""十一日,捻匪既平,策勋懋赏."在农民大起义失败,清王朝"喜庆"的日子里,翁同和却反常地波动不安起来.就在初十日,他写道: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清代会试官员(包括内外闱考官及所有勤务人员),到底是由些什么样的人构成,目前学界并没有详尽的材料予以公布,鉴于此,本人将发现于国家图书馆北海分馆的《同治十年辛未科会试录》公开,以飨读者。此外,关于会试中的大总裁人数及同考官任命资格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存在商榷之处,文中将一一指出。  相似文献   

11.
荣禄     
荣禄(1834—1903年)字仲华,瓜尔佳氏,满州正白旗人。出生于官僚之家,咸丰年间由荫生以主事用,因捐输军饷奖候选道。同治初年,赏五品京堂,充清廷禁卫军神机营翼长。同治七年(1868年),张宗禹率西捻军由陕西出发,经山西、河南等省进入直隶,逼近北京。清廷一面急令各省督、抚火速带兵勤王,一面由恭亲王奕訢率神机营出京驻涿州,准备共同围歼捻军。荣禄参加了此次围攻捻军之战,有功于清廷,赏加头品顶戴,擢左翼总兵。后经大学士文祥推荐,改任工部侍  相似文献   

12.
一、方外交——药龛和尚 药龛和尚是翁同和交往颇多的一位方外人士,戊戌削职归里以后,翁同和与药龛的接触更甚于往昔。在翁的日记和诗词集里留有不少记录,《药龛集》里也有所反映。 药龛和尚(1825—1909),名照尘,号煮石头陀,俗姓赵,本邑西乡人。七岁时投虞山三峰清凉寺披剃,为觉海和尚门徒。咸丰丙辰(1856年)继其师任该寺住持,为三峰名僧硕揆禅师九代法嗣。药龛好读书,内典而外,旁及子史百家;又工诗善画。幼时曾为翁同和大姐丈俞大文诗弟子。住持三峰寺时,药龛重视培植僧材,延聘邑中名士王伊(1838——1908、字景石,号聘三),到寺为沙门弟子授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今河北)人,字孝达,号香涛,又号香严。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三世为州县官”(1)。二十七岁参加殿试,以一甲第三名赐进士及第,授职翰林院编修。同治六年(1867)充任浙江乡试副考官,随即任湖北学政。同治十二年(1873),典式四川,就任学政。光绪七年(1882年初)出任山西巡抚。三年后(1884年)提任为两广总督。光绪十五年(1889)调任湖广总督,担任这个职务一直到1907年。其间除了1895——1896年和1902——1903年两次临时代理两江总督以及入京厘定学制之外,张之洞  相似文献   

14.
捻军起义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851年(咸丰元年)到1863年(同治二年),其领袖是张乐行.后期从1863年到1868年(同治七年),到1866年(同治五年)以后又分为东西两路,赖文光是东捻军领袖,张宗禹是西捻军领袖.张乐行、赖文光和张宗禹,是捻军起义在两个时期和三个方面的代表人物,结合他们的历史事迹,这里将捻军起义的产生、发展和败灭的全程,作一全面的概括的叙述.  相似文献   

15.
翁同和,字声甫,一字均斋,号叔平,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1856年(清咸丰六年)状元及第后,跻身政坛。同光年间,先后在弘德殿、毓庆宫行走,授读同治帝和光绪帝,其中又以入值毓庆宫时间最长,前后达22年之久。因此,对光绪帝影响很大。授读期间,他还担任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  相似文献   

16.
李林 《考试研究》2013,(5):86-93
夏同騄以麻哈州学附生身份,1893年应贵州癸巳科乡试,考列第二十九名,获举人出身,座师为光绪壬辰科状元刘福姚。夏氏于1894年应光绪甲午恩科会试,不售。1898年再应戊戌科会试,考列第一百三十四名成为贡士,该科会试正主考为咸丰己未科状元孙家鼐。随后应殿试,考列第一甲第一名钦点为状元,并授翰林院修撰。咸丰丙辰科状元翁同騄在1894年乡试覆试及1898年礼部覆试中,两次作为阅卷大臣批阅夏同騄覆试试卷,故翁同騄与夏同騄这两个同名状元之间,有座主门生之谊。夏同騄科考经历中,共有三名前科状元为其受知师,由三名状元接力拔擢一名新科状元,堪谓"三魁举鼎"。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喜爱古文和历史,在学术上则偏向于理学。自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进京散馆,至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充江西乡试正考官出京,在京十三年,主要以理学为己任。31岁(公元1841年)师从唐鉴,32岁(公元1842年)与倭仁“以实学相砥砺”,34岁(公元1844年)作《五箴》以自警。  相似文献   

18.
杨岘,字季仇,一字见山,号庸斋,晚号藐翁(66岁时以藐视上官被劾,归而署号曰藐翁).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卒子光绪二十二年(1896),为晚清书法名家,精研隶书,于汉碑无所不窥,金石小学皆极能事.又工古文,有《迟鸿轩诗弃、文弃》.杨岘17岁(1865)补博士弟子员,早年即治《春秋三传》,又治《三礼》,学问深湛.37岁(1855)秋,乡试中第四十名举人.38岁入京会试,此后屡困场屋,未得功名,壮年时  相似文献   

19.
九歌堂藏俞樾致旭翁(待政)札,读来颇感精彩。俞樾(1821—1926年),后人皆称曲园居士,清代道光三十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提督河南学政。后来以事罢官,终身从事学术研究。自同治七年(1868年)起,他主讲杭州诂经精舍,达三十余年之久,为一代经学宗师。这通信札既不谈训诂,也不谈义理,谈的却是篆  相似文献   

20.
陈澧评传     
陈沣,字兰甫,祖先是江南上元人.祖父捐职布政使司理问,迁广东番禺.父候补知县,生二子,长名清,沣是次子.陈沣自幼聪颖,九岁已能作诗文,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三岁乡试中举.以后,他从道光十二年(1832年)到咸丰二年(1852年),一共赴北京参加会试六次,但都未考中进土.按清代乾隆以后的规定,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可挑选作知县或担任教职,名为大挑.陈沣大挑得二等,被授为河源县学训导.他本来认为自己“不能治民犹可以教士”,“天下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