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一夜之间,全世界仿佛都把"卡夫卡"当做"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卡夫卡之后,似乎所有文学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了。"(桑德尔·L·吉尔曼:《卡夫卡》,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2)不仅如此,卡夫卡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在他立志献身于写作之前,他甚至还在犹疑不决:是做一位画家,还是当一位作家?  相似文献   

2.
就在笔者要动笔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传来了作家阎连科荣获2014年度卡夫卡奖的消息。虽然是从2001年度才开始设立的一个文学奖,但卡夫卡奖在国际文学界权威性与公信力的逐渐确立,已然是一种无法被否认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3.
新书·观点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曾艳兵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卡夫卡与中国文化》一书旨在探索和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该书的主要观点有:卡夫卡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与他作为一个出生在布拉格的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的身份密切相关,他碰巧又  相似文献   

4.
卡夫卡是谁?什么是卡夫卡的问题?卡夫卡的问题何以成为我们今天的问题?谁能够理解卡夫卡?读罢《卡夫卡研究》,我们对这些问题或许会有一个答案,或许因此反而没有了答案。随着中国对卡夫卡的译介与研究越来越深入、成熟和系统,卡夫卡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持久和全面。1999年新世纪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丛书《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其中莫言、余华、皮皮均选了一篇卡夫卡的小说。卡夫卡不仅促使中国作家改变了文学创作的观念,扩展和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视写作为“巨大的幸福”,却并不把当作家作为他追求的目的。因此,对于他,什么样的体裁是不大在乎的,只要能宣泄他那“庞大的内心世界”。无怪乎在《卡夫卡全集》中又出现一个奇观:社交圈子并不大的卡夫卡,其书信之多几达五分之二,其中给两位情人的情书又占一半以上。这里选译的自然只能是凤毛麟角。就人数论只有三人:他的终身至友 M·勃罗德和他先后相爱过的两位情人。三人中,收信最多的是第一个情人菲莉斯·鲍威尔,达527封之多,德文版共八百多页。但以感情投入之热烈、真挚看,当推他晚年致密伦娜·耶申斯卡的18万字情书,它们是卡夫卡爱情的最后绝唱,具有很高的文学、文献价值。故这里的选择以这部分书简为重点。卡夫卡书简除了感情投入这一主要特点外,一个次要特点是落款简略,一般都不写地点,署名常用一个缩写字母。尤其是致密伦娜的信,因属“偷情”性质,一般都不写日期和地名,也很少署名。  相似文献   

6.
或许是因为人们过于专注卡夫卡世界的幽深意义,卡夫卡写作中的笑与滑稽问题经常被人们忽视或遗忘。在勃罗德为《城堡》撰写的出版说明中并未涉及,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美中不足的一点。昆德拉的几部论著都在谈论这个问题,要把“卡夫卡学”从社会学与宗教阐释的罗网之中解救出来,矛头直指始作俑者勃罗德,语气也几乎等同于审判。  相似文献   

7.
邱华栋就是一个视野开阔、重视写作资源建设和题材陌生化的作家,他每一次写作都试图要找到更高的坐标系,展示他无以伦比的想像力和写作天赋。鉴于此,他注定是当代中国小说作家中的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8.
日记篇     
在现代主义作家那里,美学和哲学往往是融而为一的。对于卡夫卡,写作固然是他“庞大的内心世界”“向外部巨大推进”的审美需要,也是他思考人生、研究生活的强大手段。这就决定了他的日记的特色:不是生活的“流水账”,而是他的作品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创作旺盛期(1912年)即将到来的时候,从1910年开始他决心坚持写日记,直到1923年即去世的前一年,写了共约45万字(汉译文)之多。这些文字都是他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生命燃烧的忠实记录,读之无不为其真实性所感动。如果说,卡夫卡的书信文学性多于文献性,那么他的日记则是文献性多于文学性。  相似文献   

9.
2024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我国著名的卡夫卡研究专家曾艳兵教授从事卡夫卡研究也已超过30年。曾教授将卡夫卡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对象,既出于某种偶然,又是某种必然。作为既具经典性又极具前沿性的西方作家,研究卡夫卡既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身处当前这样一个充满分裂和动荡的现代世界,阅读卡夫卡也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当前国内学界的卡夫卡研究也蒸蒸日上,正当其时。作为中国学者,须始终以中国视野研究外国作家,这既是曾教授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10.
父亲(刘再复)常和我说,作家大约有三类:一是用头脑写作的;二是用心灵写作的;三是用全生命写作的。他说他最喜欢用全生命写作的作家,也喜欢用心灵写作的作家。其实,这种分类也可用于阅读。父亲作为一个读书人,他的阅读虽然也用头脑,但多半是用心灵与生命。我陪父亲到华盛顿参观杰弗逊纪念馆,同样面对墙上杰弗逊总统的名言。  相似文献   

11.
最好的作家总是理性最强的。卡夫卡这个律师具有超人的理性,所以他才能将他那天马行空的幻想发挥到极致。即使是在现实中,他也一直在修建他的万里长城,创作中更是如此。长城似乎到处是缺口,不堪一击,狂人一般的修建者却想将它弄成通天塔。那修建者心中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一般人体会得到的吗?卡夫卡对帝国的信念并不像那  相似文献   

12.
断想篇     
卡夫卡是个哲人式的作家,思想上勤于思考,艺术上追求创新使他一生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生活当中。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察世界”,以智者的卓见洞悉当今人类生存的“异化”处境,成了他作为作家的根本使命。因此,他除了给我们留下众多的想象性作品即小说以外,还为我们留下不少思考性的记录,其中贯穿着他那悖论性的思维方式,读来格外耐人寻味,富有启迪意义。卡夫卡的那八本所谓《八开本笔记簿》主要是用来记载这方面的思考成果的,但它们只包括1917至1918年,其他时间写的除散失的以外,均见于后来勃罗德为其收集和保存的“笔记和散页中的断简残篇”中。欲窥全豹请见中译本《卡夫卡全集》第五卷《随笔集》。  相似文献   

13.
写作札记     
严肃的写作态度在文坛上有一句话,叫“严肃的写作态度”。这一般是说一个人写得比较少,或是一般不写。它是相对写作勤奋的入而言的,不叫懒惰。严肃的写作态度,这句话产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而且一般是专业作家圈子内。当了专业作家却不写作,怎么说呢?就说,他的写作态度很严肃;当了专业作家又勤于写作,于是就说他写得太不严肃了,言外之意是你拿了一份工资还要去多多地挣稿费——这样写作的人与不写的人,也许都找到了平衡。严肃的写作态度,离开那个养懒人的体制,就成了一个逻辑荒谬的例子:严肃的写作态度,就只是怀胎,不生子,…  相似文献   

14.
一个作家的写作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阅读。经常有人问我,你读过些什么书,能不能向年轻人推荐一些。我就面有窘色,一时答不上来。一般作家谈阅读时都能很潇洒地说出那些大部头,读过多少外国名著。我却不能,就算读过几本,也早已忘掉了。我不是小说作家,是写文章的,正业曾是新闻写作、公文写作,业余是散  相似文献   

15.
卡夫卡随笔     
布拉格长大的奥地利业余作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其现代文学奠基者的地位已为世所公认。他作为艺术探险者的先锋精神和作为艺术殉难者的悲剧命运亦广为人们所传颂。他的作品正在世界范围内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争读。在我国,晚到的卡夫卡丝毫没有冲淡人们对他的兴趣,在人们热烈地谈论他,赞赏他,研究他的同时,他的越来越多的作品被迅速地翻译和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在“世界文豪书  相似文献   

16.
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在初学写作的时候,打算把自己流浪生活中亲眼看到的事情都写出来。在动笔以前他读了意大利和英国诗人的一些诗。这些诗给他很深刻的印象。于是,当他动笔写作的时候,就用这些诗句来写。有一个著名的作家读到他的作品,却皱起眉头说:用你自己的语言来  相似文献   

17.
2023年是布拉格犹太德语作家弗朗茨·卡夫卡诞辰140周年,2024年则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全球卡夫卡学界和读者都在关注、思考、言说、书写卡夫卡,正在掀起一股重读卡夫卡作品的热浪。卡夫卡是20世纪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卡夫卡属于全世界,全世界需要卡夫卡。当今这个面临诸多焦虑、困惑、恐惧、撕裂乃至战争的世界就更需要卡夫卡。卡夫卡似乎无处不在,乃至于不是我在说卡夫卡,而是卡夫卡在说我。卡夫卡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卡夫卡式处境摆在我们面前,并且总是不期而遇。面对现实的诸多问题、困境、悖谬,我们除了以“卡夫卡式”来描述和表达,几乎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方式了。  相似文献   

18.
古典小说、青春小说、现代小说、文学理论,张大春的写作版图几无边界;作家、书法家、学者、说书人,他的身份也复杂含混。他的学识被很多文化人称道,但他更愿意做一个有趣的“小作家”  相似文献   

19.
2010年新年伊始,我的一个学生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询问卡夫卡一篇名为《掉到井里的人》的小说。我一时茫然,在我的印象里《卡夫卡全集》中似乎没有这篇小说。于是,我找出《卡夫卡全集》小说目录重新翻检一遍,果然没有见到这样一篇小说。难道是《卡夫卡全集》有所遗漏,而所遗漏的恰恰就包含这篇小说吗?记得数年前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叶廷芳先生:他主编的《卡夫卡全集》是否收录了卡夫卡所有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巴楚  何文  昕彤 《出版参考》2009,(3):42-42
贵州有个作家叫何文,熟悉他的人都觉得他有点不可理喻。一个作家,按说其生活方式应该是和时代合拍的,但在这方面何文可说是个落伍分子。他的这个落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BB机流行的时候,他从没有带过这玩意儿;二是在城市手机普及甚至频繁更换的今天,他至今也没玩这人与人之间方便联系的现代工具;三是现在写作的人,连比他老很多的老作家们都改手写为电脑写作了,可他还是顽固不化地用那只手吭哧吭哧地埋头苦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