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明代是中国词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词韵、词谱之家专书,自明代始;明人编集的词选甚多,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毛晋《宋六十名家词》尤堪称词学构建的大工程;明工词学批评在词史观、体性论、主情说三个方面均有创辟。  相似文献   

2.
黄昇生平考     
《花庵词选》(《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与《中兴以来绝妙词选》的合称)是今存宋代规模最大的词集,也是我国最早有评点的词选。文章通过对编选者黄界的词作和交游的分析,梳理他的生平,探讨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晚清民国时期的唐宋词选本中,“名家词选”的编纂体例较为盛行,选者各矜手眼,注重于凸显各自不同的词学主张和观念,故而名家词地位的高下成为选者甚至词坛风尚的反映。经过历代词选的遴选和积淀,在晚清民国时期,唐宋词逐步完成了接受史意义上的经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白话词和《词选》反映出胡适试图倡导"词界革命"的尝试。以胡适本人的创作为代表,晚清民初所倡导的词体革新在实践意义上并未取得成功。随着"词界革命"逐渐消解为新诗运动的一部分,胡适所编唐宋白话词选——《词选》也成为词体革新的总结而非白话词创作的范本。  相似文献   

5.
王士禛是广陵词坛的总持,有词集《衍波词》、词话《花草蒙拾》、词选《倚声初集》,且支持孙默汇刻了《国朝名家诗馀》,并评点过邹祗谟、董以宁、梁清标等人的词集。当今学界主要从"词论"、"词作"和"词史地位"等三方面对王士禛的词学贡献进行论析,虽时有精辟之论,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王士禛词学研究尚有拓展余地。  相似文献   

6.
邓建 《天中学刊》2012,27(6):11-13
刘尊明和王兆鹏合作的新著《唐宋词的定量分析》将定量分析引入词学研究,来印证已有结论、纠正认知偏差、揭示研究路向,构建起定量分析的研究范型,使悠久的唐宋词坛与词史呈现出计量化、数字化的新风貌,为词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路数,拓展了词学研究的视野和空间。此外,该书虽以定量分析为特色,但其研究行为实际上已经大大超出了单纯的定量分析,书中处处可见作者深入的理论思考与审美探求。  相似文献   

7.
《词菁》,明末陆云龙编选。选唐、宋、金、元、明词二百七十二首,分两卷。词选附有编者的词评,体现了编者词体分正、变、尚“丽”、重豪放的词学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认识明末词学思想的绝好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8.
况周颐词集之词论文献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况周颐癖词五十余载,词论、词作成就卓著。其词集除《蕙风词》之外有总集两种、别集十一种,为其成就更高的词论所掩,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其词集自序、论词之词、词之题序与自注,蕴含丰富的词学理论,可与《蕙风词话》正续编及其他词学文献相互发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扩展了况周颐的词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名家词选,作为传播词人词作的重要方式,体现不同时期文人的选词宗旨和审美取向。在新旧文化交融碰撞,人们的思维空前活跃的民国时期,名家词选对于词人词作接受与传播研究更是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词选《宋词三百首》《词选》《唐宋名家词选》对苏轼词作收录情况的分析,以期管窥东坡词在民国时期的传播和地位。  相似文献   

10.
当代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今年已八十五高龄。他以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从事词学研究,出版了《唐宋词论丛》、《唐宋词人年谱》、《月轮山词论集》、《放翁词编年笺注》、《瞿髯论词绝句》、《天风阁诗集》、《金元明清词选》等三十余种著作。一代词宗,为举世公认。去年十二月,中国韵文学会、杭州大学等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庆祝他从事学术与教育工作六十五周年时,胡乔木同志特为题词:“文坛先进,词学宗师”。  相似文献   

11.
许之衡是近世广东中后期词坛上的名家,其词学活动主要包括创作《守白词》、与当世词坛名家的词学交游以及编著词学启蒙专书《词选及作法》。考察许之衡的词学活动,可从侧面体认近世中后期广东词坛的去边缘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蕙风词论辑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况周颐的词集除《蕙风词》之外有总集两种、别集十一种,其词集自序、论词之词、词之题序与自注,蕴含丰富的词学理论,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扩展了况周颐的词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辑补况周颐词集之词论文献,对其词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自1981年夏承焘先生等人选注了《域外词选》始,越南词学作为域外词学的一员就引起国内外学界关注1,此后相关研究论文相继出现,研究不断深入,其方向包括了词人词集整理研究、思想艺术内容的挖掘、词话研究以及越南词学未能兴盛的原因探讨等,但关于这些研究的整理工作却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从"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立场出发,越南词学研究需要作一个小小的总结。应当指出,越南词学研究取得不少成绩,但研究的基础工作有待深入,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扩展,研究视野有待开拓。  相似文献   

14.
<正> 1994年10月18日至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和湖北大学中文系在湖北襄樊市联合召开《中国二十世纪词学研究走势学术研讨会》.邀请了李国选、余毅恒二同志,两人因故均未能参加.这里发表的是(?)寄出并在大会进行交流的一份书面发言稿.词学,是以词的各种形态、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其内容包括.词的音律,词的体式,词的格律(包括结构、句式、声韵),词的应用,词的起源、演变、发展和流派(即词史),词籍的整理(包括辑佚、校勘 考订等),词的创作理论,作家和作品的评论,作品的注解.等等.近百年来,词学研究虽有起伏、曲折,有时还受到阻碍、排斥.但是,由于词学研究者的努力,已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出版了较多对词学研究极有贡献的专著,如唐(?)(?)的《全宋词》.任二北的《敦煌曲校录》、《敦煌曲初探》,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姜石词编年笺校》,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唐宋词格律》,邓广铭的《辛稼轩词编年笺注》、《辛稼轩年谱》、《辛稼轩传》,李一珉所校《花间集》,王仲闻的《李清照集校注》.曾昭岷的《温韦冯词新校》,王兆鹏的《张元干年谱》,刘永济的《词论》,陈迩冬的《苏轼词选》,邱琼荪的《燕乐探  相似文献   

15.
《散花庵词》是黄昇的代表词作。与《花庵词选》相比,人们对《散花庵词》的关注相对较少。论文从黄昇《散花庵词》中的三类代表词作和词作特色等方面对《散花庵词》进行了分析,以期人们对黄昇的《散花庵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推进对黄昇词学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从《云韶集》和《词则》看陈廷焯词学思想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韶集》和《词则》分别是陈廷焯前后期编撰的词选,代表了不同的思想,在编撰上各具特色。其实,二者并非截然分开,《云韶集》不完全(?)于浙派,为后期的转变打下了基础,而《词则》也对常州词派也进行了改造。从中可以看出陈廷焯词学思想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词学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的词学研究以辛亥革命为界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其词学观点主要承常州派,并与其“改造国民品质”的文学主张结合起来,侧重于词的社会批评,具有较为强烈的社会功利主义倾向。其女梁令娴所编《艺蘅馆词选》则推衍了这种词学观。后期,梁启超在使用社会批评方法的同时,还结合新的“审美趣味”采用情感分析,尤其是词学文献学等方法来进行词学研究。其弟梁启勋所著《稼轩词疏证》和《词学》对此作了梳纳补充。梁氏在词学研究的方法、思路、视角等方面多有开创,与王国维同为词学研究“现代化”之祖。  相似文献   

18.
帝王或朝廷往往以命人应制的方式直接推动词的创作。唐宋应制词长盛不衰的原因首在于帝王需要娱乐,其次是颂升平、美风俗的政治导向。早期应制词表现出由诗向词演进的轨迹,对词体的正式确立有特殊意义。唐五代应制词较为集中地描写宫廷生活以及塑造宫廷女性形象,对词的香艳本色特征具有凝定作用;徽宗朝为主体的北宋应制词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在词风上主要向俗与谑的方向发展;孝宗朝为主体的南宋应制词,仍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为主,在词风上显现出雅俗共赏、避俗趋雅的追求。这一特殊的词体与宫廷文化环境息息相关,随之而变。富艳精工是历朝应制词人的艺术追求。应制词在具体技法上显得单调程式化。  相似文献   

19.
况周颐沉顿于词五十余载,为清季四大词人之一.其传世的词集有《第一生修梅花馆词》等总集三种,《存悔词》等别集十二种,《和珠玉词》连句词集一种,收词526首.况氏佚词散见于笔记丛谈、书画真迹、亲朋著作、报刊杂志,共计103首、断句8则.从文献方面探究蕙风词,可为研究词学、近代文学文化提供宝贵材料,有利于深化对清词及民国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邹祗谟与王士禛共同编选的《侍声初集》是明清之际一部汇合众流、备陈诸体的重要词选,对词坛繁荣起了积极的推波助澜作用。作为一部选本性质的总集来看,其主要功绩在于搜罗保存一代文献,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首先,《倚声初集》的编选者将明清之际的词学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在明清之际词学的演进与发展中,探讨明代后期词的意义,并且认为清代的词学复起振衰,实始自明代的嘉靖年间。其次,由于编选者亲历易代之际,具有故国之思,故对那一段特定的历史具有了解之同情,对所录作品也有着一种特殊的命意。复次,《倚声初集》所选明末词作基本上是文坛风貌的真实记录,真切地再现了明清之际词学发展的历史。总之,清代词学是建构在对明代词学批判与继承基础之上的,《倚声初集》鉴于明代词学创作的一些弊端。于词学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批评与建构,对清初词学发展与词风演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