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司马文森抗战时期的报告文学王耀辉“风雷激荡,如火如荼的时代培养了许多新型的人物”,司马文森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秦牧语)他从一个饱含血泪的华侨重工,被这风雷激荡、如火如荼的时代生活推向斗争的第一线,成长为一个革命作家。他才思敏捷,勤奋写作,不管是在艰...  相似文献   

2.
杨朔是在抗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位革命作家,他早期的创作和生活与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联系得非常密切。虽然在三十年代初期杨朔就开始写并作发表了一部份旧体诗词和散文,但是只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他才自觉地承担起文学创作的社会职责,正式加入抗日救亡的作家行列,从一个忧民爱国的正直青年,成长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忠诚战士。在这期间他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小题·大做     
谁是莫迪亚诺10月9日,瑞典文学院宣布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法国作家莫迪亚诺。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词称,莫迪亚诺的作品"唤醒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莫迪亚诺是当今仍活跃于法国文坛并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之一。他194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西南郊,父亲是犹太商人,母亲是演员。他自幼喜爱文学,十几岁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就读大学一年后,他离开学校专心从事写作。1968年,他反映社会现实的处女作《星形广场》一经出版便备受瞩目。随后,他还创作了《夜晚巡逻队》《环城大道》《凄凉的别墅》和《暗店街》等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的畅销佳作,并获得过法兰西文学院小说奖和龚古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4.
丁玲在1937年至1945年期间创作的8篇短篇小说,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以抗战和农民革命为题材的大众视点的作品,这一类作品继续了"左联"时期创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大众在革命和抗战中的光辉形象,即塑造"大众之神";另一类是出于知识分子自觉的批判意识和启蒙意识而创作的暴露问题的作品。不难看出,以上的两个主题之间是矛盾的,塑造"大众之神"是把民众的形象美化,赞美民众。而暴露问题的作品是暴露民众的问题,批判民众。这种两面性真实地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从自我到大众的转变过程中的矛盾和反复。  相似文献   

5.
司马文森“粤北散记”系列散文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强烈的纪实特点,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粤北地区的抗战现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不仅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同时也引发了抗战“反思”,强调了对“人”的命运的关注,诠释了“文人”与“抗战”的关系,具有“文学”价值的同时,还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不仅丰富了抗战文学的内容,清算了抗战文学的“二元对立”模式,同时也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散文“人的文学”特征,在当时的抗战散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丽 《教育教学论坛》2011,(30):245-246
小说创作是茅盾先生最主要的文艺建树,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历史性,他开始创作就注意大规模地反映中国社会,敢于正面触及并展开重大社会政治矛盾,他的作品纵横开阖、吞吐宇宙,具有极大的社会容量,明显地具有史说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他的非主流倾向与艺术特色方面。  相似文献   

7.
随着周杰伦红遍大江南北,一直在幕后默默为其创作具有"中国风"特色的词作者方文山也逐渐浮了出了水面,进入我们的视野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方文山和他一些中国风的作品。他创作的歌词不仅仅被当作流行歌曲传唱,更重要的是方文山把当前流行音乐中的歌词文学化、古典化,创立了一种自己独特的风格———"中国风"。在此,从方文山创作的几首流行歌曲的歌词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方文山歌词中隐藏的文学秘密。  相似文献   

8.
针对闽南本土动画发展面临的困境,指出本土动画创作要充分挖掘闽南文化中可利用的资源,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创作出社会和市场所认可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动画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阳春三月,春满大地时,我怀着强烈的感动,听赏了杨青同志声乐作品音乐会,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杨青同志数十年来的战斗生活历程,在他声乐作品中一幕幕地映现在我们眼前。抗战一开始他就投  相似文献   

10.
河北作家胡学文的作品执著于对底层民众生存现状及其精神世界的关怀。胡学文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坝上风情,他笔下"目不识丁"的乡村妇女更为理性、明智,坚持一份关于人性的又或是道德的捍卫。在他的作品中,女人比男人背负的更多,更有一种救赎的力量。除了明显的底层性之外,胡学文的小说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他一点点剥开那些浮华背后的内伤,从容淡定地披露人世百态,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一份批判与质疑。较之同类的作家,胡学文的小说创作更显得成熟沉稳,更具有反思意义和社会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丰子恺在重庆生活与工作,其文化活动及文学创作是他人生和创作道路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为抗战文艺运动和重庆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抗日战争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鲜晓丽 《教育文化论坛》2012,(1):108-112,118
沈从文与中国大多现代知识分子一样,内心深处葆有对社会道义、民族命运的强烈责任感和参与重建的热切愿望,因此,作品中对现实的反映和揭露是非常深刻的。沈从文这一特点,应该说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一、沈从文早期传奇作品中的残酷现实反映;二、《长河》现实生活的画卷;三、抗战时期杂文中对残酷纷乱现实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丰子恺在重庆生活与工作,其文化活动及文学创作是他人生和创作道路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为抗战文艺运动和重庆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抗日战争文学乃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隐逸之士,恽寿平身上不仅泛射出当时隐士所普遍具有的隐逸特性,而且具有其鲜明特性:常年居住闹市;艺术创作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隐居对恽寿平的文艺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保证了充分的创作时间、提供了极好的创作素材,并保证其创作的“风骨”。但同时,隐居对其文艺创作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消极的思想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且作品多少要受世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学的立名传世观,虽然是在屈原死后的200余年到司马迁及以后的文学家笔下才有明确、完整的表述和尽情的发挥,但作为一种观念却早在屈原出生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屈原对我国立名传世的传统文学观念的形成和确立,起了继往开来的关键性作用.屈原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功,除了他特殊的人生遭际、丰富而深刻的社会生活体验和高度的文学素养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在政治斗争失败之后,迅速构建了他立名传世的文学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自觉地有意识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16.
周立波文学真实观的形成主要有两个阶段:30年代的文艺理论活动到延安鲁艺任文学教师并开始小说创作时期,是接受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开始,以知识性的理性认知为主,对文学真实性的理解是与“为人生的艺术”倾向性结合在一起的;40年代初现实主义真实性的时代要求与倾向性的辩证关系,及其真实性本体意义的领悟,是周立波接受《讲话》“教益”的最大收获,并最终以其小说创作之路的成功选择显示出作家对现实主义艺术真实性与倾向性辩证关系的个性理解。  相似文献   

17.
姑苏文化是华夏文明在江南水乡孕育的一枝奇葩,她筛滤了华夏文化阳刚、粗犷的因子,充分地继承弘扬了江南阴柔细腻的品格。生于斯长于斯的小说家苏童,以姑苏文化谋篇和创作,以姑苏人特有的婉约和细致及江南才子的敏锐和聪颖,在江南文化的雅致情趣下,书写着民间日常的生活情态。其创作无论是主题、风格还是语言,都带有浓郁的江南味道与南方风情,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深厚的江南文化意识与心智思维。这就是苏童最具典型和代表性的姑苏故事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8.
清中叶著名笔记作家、诗人和戏曲家李斗,通过行旅以布衣身份结交了六十多位诗文作家、书画艺术家、说唱艺人和影响文坛的显宦、富商。李斗的行旅不仅激发了其文学创作的热情,使其跻身文坛,而且对其笔记、诗词和戏曲等不同文体的文学创作、演出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李斗的笔记《扬州画舫录》广泛记载了其游历扬州的见闻,兼具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其诗集《永报堂诗集》和词集《艾堂乐府》以行旅纪实为经,以写景、赠答、咏史为纬,真实记录了其行旅与交游的经历与感受,具有典型的游记文学性质;其戏曲作品《岁星记》、《奇酸记》传奇亦是其行旅与文学交游的产物,在清代戏曲文化史和昆曲演出史上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留学生涯对徐訏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讠于的留学生活对小说创作的影响非常深刻。因抗战爆发没有完成的留学生涯和时局一起促使他走上全力进行文学创作的道路,成就了一个著作等身的小说家。在赴法留学之前,徐讠于大量涉猎了中国古典文学,尽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蕴和小说的表现形式。留学法国之后,由于受到法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文学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浸润,他的文艺思想、文学主张以及政治信仰随之发生了变化。异域的思想特质和艺术表达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小说中弥漫着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味道。徐讠于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西方众多的文艺思潮、文学理念有机地融合起来,二者以互补的方式在小说中散发出无限的活力。其小说综合了现代和传统的价值观念与审美风范,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吴组缃以其融合北平作家和左翼学艺术风格的小说创作引起了坛的关注。吴组缃早期的小说创作对妇女的悲剧命运寄予深厚的同情,同时他以深刻的社会剖析意识,将时代社会变迁与人的生活处境的变动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吴组缃的现实主义创作为现代学史贡献了“量”少而“质”佳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