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炎帝祭祀与经济建设关系非常密切。炎帝陵、炎帝庙、炎帝故里等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炎帝祭祀活动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神农"、"炎帝"等名号成为商标和企业名称,等等。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景区建设滞后、有些景区缺乏充分论证、有些景区宣传工作没有做好、有些人随意使用"神农"、"炎帝"等名号作为商标和企业名称等,我们应该采取相应对策,使炎帝祭祀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炎帝祭祀与文化建设关系非常密切。炎帝祭祀促使人们不断地追述远古历史,催生了各地众多的炎帝陵、炎帝庙和炎帝故里,推动了炎帝文化研究,对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只要炎帝祭祀继续存在,这种影响就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加强炎帝祭祀研究,使炎帝祭祀更好地为文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炎帝神农时代大约距今 80 0 0年至 6 0 0 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的诞生地 ,史籍有“生于烈山”说和“长于姜水”说。炎帝的陵寝史籍记载只酃县一说。葬在“长沙茶乡之尾”炎帝陵的是第一代炎帝。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的关系是同源共祖、前后相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炎帝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人物,是原始农业的创始人,还发明了最早的医药等,为远古渔猎时代进化至农耕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备受先民推崇,被尊为三皇之一。后人称颂炎帝神农有八大功绩,将炎帝神农同黄帝轩辕一起称为炎黄,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汉代已经有了祭祀炎帝神农的活动,而且有专门的祭祀场所,如“神农社”之类。汉代画像中常见有对炎帝神农事迹的描绘,虽然这些事迹具有浓郁的神话传说色彩,却形象而又生动地表达了对炎帝神农的崇敬。现代各地对炎帝神农的纪念活动,便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优良传统,将寻根问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张扬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炎帝称谓的诸种模式与两汉文化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历史上的炎帝不是某一个人的独称,而是一个特定的首领位置的称号,是由许多曾经担任这一职位的首领的共称.炎帝称谓的基本模式为"炎帝 担当炎帝的那个氏族的姓氏",如"炎帝神农氏"."帝号 氏族姓氏 首领的名字"是炎帝称谓的完整模式,如炎帝神农氏帝承,指的是神农氏族担任炎帝职位的一位叫帝承的首领.先后担任炎帝的氏族有神农氏、厉山氏、大庭氏、归藏氏、蚩尤氏等.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引起争议最多的即是神农氏和蚩尤氏两家.以往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把炎帝仅仅视为一人的独称造成的.对于炎帝的不同称谓,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炎帝神农氏为一系,炎帝蚩尤氏为一系,他们都是炎帝文化的杰出代表.所谓"黄帝战蚩尤"的事件乃汉代当时政治文化的叙事产物:汉初尊崇炎帝,司以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则体现出对于黄帝的尊崇,但炎帝文化的内在力量与影响,与黄统展开了长时间的较量,终于使汉王朝重回炎帝文化怀抱.班固等人重新改写古史,看似三皇说和新的五帝说,实际上是对于历史的恢复性书写,具有历史实录和维护汉初赤统本位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炎帝祭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延续了人们对民族祖先的思念,保留了人们对早期历史的回忆,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可见,炎帝祭祀对文化传承具有积极作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祭祀礼俗是民间信仰和官方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代地方祭祀系统中,官民共祭一方良吏、同守岁时宜忌,颇多相融;同时民间又有独自的祭祀对象和方式,某些祭俗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官方意志两相悖离,亦多冲突。针对不同的民间祭俗,汉代地方官吏采取了适当利用和大力限禁及个别支持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得一方政治稳定,民情官意互动相谐,体现了传统社会地方政治运作中"官民共治"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湖南浯溪文物管理处征集收藏的<炎帝会碑>,刻于道光十七年.对碑文进行整理和分析后可知,炎帝会的性质,是以纪念先农炎帝为名义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该会社的建立,可能与道光十七年炎帝陵的重修及道光十八年<炎陵志>的新纂相关.  相似文献   

9.
秦"畤祭"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畤祭是对天神的祭祀,这一祭祀方式在秦时非常盛行,从秦襄公立西畤到秦献公立畦畤,这一祭祀活动持续了四百余年,甚至还延续到西汉时期.畤祭的发生和发展,是秦力量日益壮大的表现,同时伴随着对外势力的扩展.秦始皇虽然利用"五德终始说"把秦定为水德,但是他对畤祭并不重视,在畤祭中并未反映出对黑帝的祭祀.  相似文献   

10.
唐代兴起的兴庆宫五龙神祭祀是五龙信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从此,祭祀五龙神被纳入国家正祀之中。祭祀五龙神的祭仪主要以《周礼》中祭群小祀的标准制定,其祭仪和祝文内容反映出了以青龙神为主、其余四神龙为辅的五龙信仰。祀龙活动的开展也推动了唐代与"龙"相关的乐舞及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1.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追逐物质享受和经济目标成了多数人的唯一志趣和社会时尚,此风也影响了学术界及部分学者。文章以学术界存在的"黄帝与黄帝文化的南迁"、"炎帝和炎帝文化的南迁"等现象为例,说明当前一些地方和一些学者借历史考据方法为各地争名人,已经达到置基本事实于不顾、利用晚出典籍煞费苦心任意曲解的地步,期盼学者中缺乏责任心的阿世、媚俗、唯上之风得到扭转。同时也认为黄帝或黄帝后代的封地都不在浙江,黄帝族的活动区域不可能远达东南,炎帝及其子孙也没有真的迁到南方,原本活动于黄河流域的炎帝族是因为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才被人为分配到了南方,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建于宋代,也可能始建于汉代,但都是阴阳五行观念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对株洲炎帝陵“寻根祭祖”游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寻根祭祖”游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株洲炎帝陵自古被誉为中华文明源头的载体。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祭奠炎帝,体现了华夏儿女追寻民族根和魂,祭奠中华始祖的淳朴之心,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祖先崇拜的原始信仰。  相似文献   

13.
炎帝文化与时代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源泉,经过历代提炼、重铸,贯穿于中华民族延续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之中。炎帝文化是时代精神形成的渊源和基础。炎帝首创农耕文化的实践,孕育了中华民族开拓创新精神;炎帝历经磨难的实绩,激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炎帝利民思想的升华,形成了中华民族为民奉献精神;炎帝子孙的血脉认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4.
游仙观念来源于原始巫教和道家学派,在信仰、仪式与方技三个方面规定了游仙诗艺在汉代的发展方向和艺术形态特征。汉武帝时代的郊祀活动通过对神灵的献祭祈求游仙长生,祭神乐舞发展为游仙乐舞,在《郊祀歌》中得到完美的展现;同时游仙诗也是两汉时代世俗宴享仪式上的艺术消费品。汉代游仙诗艺具有仪式性、表演性和在场性特点,是从《楚辞.远游》到魏晋游仙诗发展的重要阶段,对魏晋文人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具有重大影响,成为古典浪漫主义的重要范型。  相似文献   

15.
冰政包括冰的开凿、收藏、荐献等,自周代始,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制度,宋代的冰政沿袭周秦、汉唐以来的传统制度,并有了一些新的演变:从管理层面上来说,宋代在太祖时即设立冰井务这一专门机构负责藏冰,后根据实际需要,籍田司、琼林苑、太常等均担此管理职能;礼制层面上,则对祭司寒、荐献太庙等活动做了时间上的变革;用途方面,除了赏赐、优渥大臣之外,冰在宫廷厨房等机构亦有广泛使用。另外,从冰政与宋代饮食文化的关系上来看.一是凿冰与售冰成为部分社会底层人员赖以谋生的手段,二是冬日的藏冰入伏后被商人制作成种类丰富的冷饮,成为宋人的消暑佳品,并有了一定的市场规模,成为宋代夏日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熊克是南宋高宗、孝宗时的大臣,《中兴小纪》是他撰写的记载宋高宗一朝史事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高宗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中兴之主",也是备受争议的一个皇帝,历代对他褒贬不一。从《中兴小纪》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宗皇帝的驭臣之道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炎帝神农氏"称谓的形成过程及演变轨迹,可分以下几个阶段:战国以前,"神农氏"与"炎帝"二者截然分开,有着严格界限;战国时期,二者开始交叉叠合;西汉仍以区分为主,两汉之际开始逆转,东汉则以融合为主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彻底融合为"炎帝神农氏",从唐宋一直沿用至今。此过程与不同时期的政治背景和历史演进趋势相适应,反映出民族融合进程中人们对古史传说的整合及对上古史的重建。  相似文献   

18.
由宋入元的张炎曾北游大都,人们历来对此评说不一:或曰北游求官,失意南归;或曰被迫北行, 眷怀故国始终如一。具体考察张炎的词作,可以发现作者围绕此事件而表现出的复杂心态:在“出”“处”之间, 张炎进退两难、犹疑不定,挣扎在功名理想与“守节”意识之间,身心两痛。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定为求官或非求官,更不能将求官与否与今天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直接挂钩。张炎这种复杂心态是传统士人的功名理想与道德意识共同作用使然。  相似文献   

19.
《宝文堂书目》作为明代的私人藏书目录,其著录的宋人小说一般被认为是留存到明代的宋代话本。“三言”也吸收了宋代话本的精华,各家小说史均有论述。《宝文堂书目》作为宋元明话本、拟话本传藏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三言”有很多类似之处。“三言”在吸收元明新作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宋话本小说,这其中《宝文堂书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