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郑鸣主编的记述中国当代著名新闻记者、新华社前社长郭超人先生新闻思想和实践的专著《关于记者:郭超人新闻思考》,2010年6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之后,很快受到了思想文化、新闻传播及诸多相关领域读者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郭超人有着传奇的记者经历与新闻管理的丰富经验,有自己坚定的新闻  相似文献   

2.
为弘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促进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11月19至20日,郭超人新闻作品研讨会在武汉进行。此次活动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记协、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联合举办。本刊特刊发《名记者郭超人在新闻史上的烙印》和《郭超人故乡寻访记》两篇文章,以表达对郭老的怀念。  相似文献   

3.
在中外新闻史上,涌现了许多恪尽责任,追求公信的杰出代表,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从1956年踏上青藏高原开始从事新闻工作,郭超人在44年的新闻职业生涯里,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如《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非洲笔记》和新闻论著《喉舌论》等。这些作品中闪耀着他恪尽责任、追求公信的思想,在中国新闻史和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史上留下他坚实的脚印。郭超人的新闻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1994,(1)
新华社社长郭超人说新闻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经济改革办法新华社社长郭超人不久前在新华社国内工作会议上指出:“新闻工作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新闻工作与经济工作有各自不同的客观规律,因此,新闻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经济改革的办法。”“我们绝不能混淆一...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新闻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0年6月15日在北京逝世。郭超人同志生前曾多次为《新闻战线》撰稿,去年还为本列国庆专辑题词:“满腔热忱书神州新赋全神贯注写世纪华章”,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郭超人同志的逝世,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一大损失。本期特发表郭超人同志秘书卢什云此文,以表达新闻界和本刊对郭超人同志的怀念和深切哀悼。尽管您是我们尊敬的师长,尽管您是我们爱戴的社长,但我们仍愿像往常那样自然而亲切地称呼您:老郭!每当夜…  相似文献   

6.
1934年10月,郭超人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1956年,郭超人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到新华社工作后,主动要求到条件最艰苦的西藏,做驻站记者.  相似文献   

7.
郭超人同志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杰出记者。今年 6月不幸因病逝世,我们深感悲痛。本文是文汇报老记者黄俭和新华社徐海同志 1984年 4月访问郭超人后写的。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郭超人认为此稿暂时不发为好,作者尊重他的意见,稿子压了下来。   如今斯人已去,我们刊发此文,一方面是悼念郭超人同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想让年轻的新闻同行们学习郭超人艰苦采写的精神,把他的优良作风传下去。  相似文献   

8.
邓涛 《湖北档案》2009,(12):37-37
1934年10月,郭超人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1956年.郭超人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到新华社工作后,主动要求到条件最艰苦的西藏,做驻站记者。在西藏工作的10多年里,郭超人写出了一系列通讯、特写、调查报告和报告文学,如《血泪的控诉》、《拉萨的春雷》等,愤怒控诉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热情讴歌西藏人民的新生,在思想深度、写作技巧等方面,深受渎者好评。  相似文献   

9.
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郭超人6月1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65岁,为了纪念这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本刊特刊出这篇稿件。这篇稿件是作者在1984年4月特为一家新闻专业刊物采写的。在稿件即将刊出时,郭超人接到就任新华社副社长的任命,有很强组织观念的郭超人告知作者,称这一级干部的宣传,须经有关方面批准,希望不发。16年之后,我刊节选刊登这篇稿件,以表示对郭超人同志的怀念。他的精神和作风,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相似文献   

10.
去年10月9日,中国新闻学院的西部省区新闻专业证书班开学了!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在学院院长郭超人的陪同下出席了开学仪式,并且向来自新、蒙、宁、云、贵、藏、甘、青、闽九个省区的27名在职新闻工作者说:你们要下苦功夫,为将来促进西部新闻事业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郭超人是他任院长后第一次来院发表讲话,他提出:要把中国新闻学院办成具有世界水准、中国特色的高等新闻学府。  相似文献   

11.
新华通讯社同赞比亚新闻部于去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签署了一项新闻交换合作协定。由新华社副社长郭超人率领的新华社代表团同赞比亚新闻部及赞比亚通讯社的负责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会谈,然后,郭超人和赞比亚新闻部负责人西卡兹瓦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协定上签字。新华社代表团是应赞比亚新闻部的邀请于十一  相似文献   

12.
一代名记者郭超人1934年10月生于湖北广济县(现武穴市),出自荆楚广袤大地,长成中华新闻栋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上,堪称时代先锋,记者楷模。  相似文献   

13.
在党中央、国务院着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我重读了郭超人的《喉舌论》 (1998年再版 ),颇有收获。这部书中有几篇文章论述了开发西部地区新闻宝藏的重要性,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对我们做好西部大开发新闻报道具有现实意义。一  西部地区,或者说经济发展滞后地区,新闻资源是不是就相对贫乏,可报道的东西就更少一些?郭超人指出:“我历来认为,在新闻报道工作上,没有落后的地区,只有落后的记者。落后的地区同样充满着新闻。我作为一个记者就是在一个落后的民族地区--西藏成长起来的。西藏经济虽然落后,但新闻资源异常丰富,是一…  相似文献   

14.
10月16日,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全国记协联合召开首都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总结亚运会新闻宣传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共同研究如何巩固、弘扬亚运会的精神成果,推动两个文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的进展。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主持座谈会。吴冷西、穆青、邵华泽、郭超人、王强华等首都16家主要新闻和出版单位的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中国日报总编辑陈砾、经济日报副总编辑罗开富、光明日报副总编辑陈谈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杨伟光、国际台副台长张振华、新华社副社长郭超人、人民日报总编辑邵华泽、北京日报总编辑刘虎山等同志先后发言。徐惟诚、吴冷西同志讲了话。  相似文献   

15.
一支饱 蘸激情、挥写 历史风云的 笔,从此永远 停住;一颗爱 党爱国爱民 的赤子心,仿 佛仍在燃烧 ——各界人 —各界人 士今天上午 挥泪送别中 国共产党的 优秀党员、新闻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著名记者、新华社社长郭超人。 6月15日走完65年人生旅程的郭超人,直至逝世的前两天,还抱病主持新华社社长办公会议,为他毕生奋斗的“建设更大更强的世界性通讯社”事业,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相似文献   

16.
时间把新闻和历史清晰地区隔开来,同时,又把它们长久地融为一体。总有一些新闻作品穿透时光的岩层,把当年稍瞬即逝的新闻凝固为永恒的历史。今天,重读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以及60、70、80年代郭超人新闻作品,字里行间厚重的历史感常常使我们释卷沉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国登  相似文献   

17.
刊林漫步     
新华社社长郭超人同志在国内工作会议上指出:“新闻工作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政冶性、政策性很强,新闻工作与经济工作有各自不同的客观规律,因此,新闻改革不能完全照搬经济改革的办法。”“我们绝不能混淆一般商品生产与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新闻工作在基本属性上的区别,绝不能用市场经济规律取代无产阶级新闻的党性原则。”  相似文献   

18.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新闻队伍建设郭超人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不仅对于人民日报,而且对于中央其他新闻单位以及全国新闻界,都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总书记一再就新时期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11月19日,郭超人新闻作品研讨会在湖北召开,这是家乡人对这位传媒巨子的纪念.来自全国各新闻媒体、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6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楚天传媒大厦参与研讨会.中宣部副部长蔡名照发来贺信.  相似文献   

20.
新闻书讯     
新闻书讯《喉舌论》郭超人著,新华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作者最近15年来在新华社领导岗位上有关新闻工作部分讲话稿与文稿的汇集,计七十余篇,包含看作者对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展新闻事业和改革新闻报道、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心得,包含着新华社按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