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湿地生态系统CO2排放通量受多种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不同时空条件下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因子也各不相同。本文根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将湿地CO2排放通量分为湿地地上植被CO2排放通量和湿地土壤CO2排放通量两部分,并综述了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生物因子,温度、水文、土壤状况等非生物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分别对两部分CO2排放通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湿地——地球之肾湿地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不同的国家和专家对湿地有不同的定义。我国科学家对湿地定义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米以内,积水达4个月以上)和过湿的土地,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生态系统。常见的自然湿地有: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滩涂和盐沼等。  相似文献   

3.
自然沼泽湿地生物量与CH4、N2O排放量关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是人类所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而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估算是环境变化研究热点,其中对其估算方法是研究内容之一。2003年,在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采用收割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小叶章、毛果和漂筏地上生物量及CH4、N2O排放量。通过对地上植物生物量与CH4、N2O排放量数据分析表明,在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前,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长季不同植被群落生物量与CH4、N2O排放累积量呈现强的线性相关。可用Y=b1X+b0函数表示,R2都在0.89以上。  相似文献   

4.
文中试图以不同施氮处理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差异性为依据 ,为精准施肥提供环境方面的信息。通过实验观测 ,研究了不同施氮处理条件下 ,稻田温室气体CH4和N2 O日排放的差异性。施氮量不同的小区 ,CH4排放强度有很大差异 ,最大差值为 1 5 8mg·m- 2 h- 1 ,CH4排放强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 (R =0 88)。甲烷排放的日变化幅度也较大 ,在 1~ 6 6倍左右。在不同施氮水平下 ,N2 O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 ,排放通量逐渐减少。如果以观测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变化为基础 ,同时考虑粮食产量的变化规律 ,施氮量为 2 70kg·hm- 2 时 ,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低。实际上 ,精准施肥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如土壤的理化性质、水稻不同生长季节的养分需求等等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增加大气湿度、防止环境趋干、保护珍贵水禽和重要鱼种等重要作用。泥炭作为湿地的宝贵资源,在工业、农业及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泥炭资源比较丰富,据统计,其资源总量约为47亿吨,属于湿地的泥炭资源占全国泥炭资源总量的80%。其中以由于水体沼泽化而使湖泊淤积,从而逐渐发育成泥炭沼泽的这种类型泥炭最为丰富,约占全国泥炭资源总量的65%。  相似文献   

6.
通常认为,导致地球大气圈CO2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燃烧。笔者研究表明,导致地球大气圈CO2气体的增加还有更重要的来源,即自然因素。它们是火山气体、泥火山气体、矿床中的气体(金属矿、盐矿、煤矿、石油天然气藏等),与地震、海啸、洋中脊、洋壳蛇纹石化有关的气体,以及与森林大火有关的地球排气等等。而海洋—大气、土壤—大气的碳循环作为CO2与CH4的汇涉及到CO2、CH4的演化与循环。相比之下,人类活动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很小的。只有全世界科学家通力合作,观测研究CO2、CH4气体的源与汇及其通量,进而对温室气体CO2与CH4做半定量、定量的评价,才能确定人类活动与地球排气对环境的影响孰主孰次。  相似文献   

7.
芬兰北卡雷利亚地区的沼泽、森林有可能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资源。1992年,在沿芬兰、俄罗斯边界的芬兰领土上建立一处生物圈保护区。这里繁衍着一种只有在地球北部生态系统中才能发现的泥炭苔藓,正是这种苔藓不断积累,沼泽才变成了泥炭塘,而泥炭塘有可能成为极为重要的“碳吸收器”。这就是说,泥潭沼泽有可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众所周知,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正>气体绝缘组合电器运行中会流通大电流,进而导致温度从内部导体传导到外壳,设备运行的海拔高度不同,会导致外部气压不同,进而对其温度分布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有限元计算,研究了设备不同海拔高度对其温度分布特性的影响,为设备运维中温度测量结果的分析及设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中国湿地类型多,包括《湿地公约》列出的全部湿地类型。另外还包括青藏高原湿地,共计38种。湿地面积大,据最新统计,总面积约7 969 ×104 hm2 ,包括人工湿地3 447 ×104 hm2 ,自然湿地4 522 ×104 hm2 ,居世界第三位。湿地中蕴藏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泥炭资源、水资源,而其本身又是重要的土地资源。湿地在调节环境,保持小气候稳定,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湿地资源面临严重的威胁。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珍稀动植物种类、数量不断下降,湿地污染、破坏严重。湿地资源到了必须加以重视和保护的时候。本文在全面研究中国湿地资源现状基础上,分析了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最后提出湿地保护及其对策。意在加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使得湿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造福于后世。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中国》2006,(2):15-15
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方面,我国科研人员选择青藏高原的典型地区为重点,着重研究了新生代以来大陆碰状过程和高原隆升过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定量地描述了碰撞和隆升的动态过程及环境变化。在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初始碰撞时限、新生代高原北部重大的构造变形隆升事件序列、高分辨率气候动态过程及变化趋势、高原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温室气体吸收与排放等方面取得创新性进展及成果。  相似文献   

11.
1998年夏季(7,8月)藏北降水的某些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AME-Tibet加强观测期间所得到的青藏高原不同地点的降水量资料,初步分析了1998年7月和8月夏降风降水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藏北高原夏季风降水的分布是纬度效应和海拔高度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7月份降水量的纬度效应要比高度效应明显,而8月份的降水量不但具有一定的纬度效应,也具有一定的海拔高度效应。7月∽8月份的降水量主要表现为随纬度的分布特征,但它也受到海拔高度效应的修正,即由于地形对降水的再分配过程,使得某些测点降水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由于青藏高原地表状况复杂,其上的降水显然应当同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简单地区分各因子的作用是较困难的。  相似文献   

12.
这篇综述主要探究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湿地碳循环中的应用,湿地碳库作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它既可以作为碳汇,将有机碳储存起来,也可以作为碳源,在一定情况下将有机碳转化为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因此保持地球环境碳循环的平衡及理解其机理对于提高湿地碳储存能力、防治地球变暖、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稳定同位素技术被广泛应用且被证明是有效的。通过碳稳定同位素技术,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植被光合作用及植被的固碳过程,温室气体的交换与碳平衡关系,土壤有机碳的来源、组成、分布及周转状况,湿地生物各营养级的相互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核算企业自身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更好地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计划,使企业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制度,建立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的质量保证体系,促进企业自身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基于此,以某铜冶炼企业为例,对其2019年温室气体的核算情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楚戈 《今日科苑》2012,(2):22-25
关于湿地保护的极其重要的意义,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京碧水天成湿地生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洪剑明有这样的形象的比喻:湿地好比地球之肾,既是水质和空气的净化器,也是气温的调节器。其中的植物和微生物能够吸收和转化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CO2、放出氧气、净化空气、减少温室气体,蒸腾作用能够显著降低周围的气温。  相似文献   

15.
自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开始以来,排放到大气层中的CO2等温室气体迅速增加,导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在过去100年中上升了大约0.6℃.目前温室气体的释放速率仍然在继续增加,导致全球地表温度在过去1000年中以前所未有的速率上升,特别是近30年,每10年大约上升0.2℃.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变暖对生物圈的巨大影响已受到了科学界密切关注,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全球变暖的许多严重后果,但是暖化对陆地及海洋生态系统更为深远的影响还有待揭示.本文主要关注全球变暖带来的海洋物理及化学变化,以及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对它们进行概述,为进一步更准确预测全球变暖对未来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赵苗苗  邵蕊  李仁强  杨吉林  徐明 《资源科学》2019,41(7):1286-1294
农业生产活动是大气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不同作物栽培体系和管理方式都会影响农田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和控制机理的研究,但关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和影响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中科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为研究平台,通过对新(刚从旱田转为稻田)老(过去20余年一直为稻田)稻田进行连续4年(2013—2016)观测,分析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规律及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预测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旱田转变为稻田后,前4年新稻田CH4排放通量显著低于老稻田,但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新稻田的CH4排放速率呈增加趋势,而老稻田的CH4排放速率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耕作年限对CO2和N2O的排放速率影响不显著;新稻田的pH值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于老稻田。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缩短稻田轮作(水-旱轮作)期(小于7年)能够有效降低稻田CH4和总温室气体排放量。该结果表明利用老稻田的CH4排放系数可能会显著高估新稻田的CH4排放量。研究结论可为准确评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为区域农业温室气体管理和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湿地与水资源系统安全的维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正面临因水资源短缺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困惑。100年来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显著性,极大地印证人类活动对陆地表层的作用与影响是非常深重的,陆地水文系统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特别是处于高地与低地间的水陆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一湿地,不仅因其大面积丧失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而且严重打破了流域水文水资源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8.
黑碳是细微颗粒中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一种可吸入的大气污染物,其主要成分是碳,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很大。黑碳被认为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导致气候变化的元凶,虽然都会导致气候变暖,但黑碳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气候强迫影响相反。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同,黑碳是一种短生命期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较短,因此黑碳减排是短时间内缓解气候变化的最迅捷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探讨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状况,对于深入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青海湖流域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水分采样,探讨了流域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对生长季流域不同海拔的水分盈亏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流域平均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季旺期达到峰值(28.79%),生长季初期(22.81%)和生长季末期(22.91%)相对较低;随海拔的升高,流域土壤含水量不断增加,且在生长季旺期增加最为显著(P0.01);(2)经过一个生长季,湖滨3200~3300m海拔范围内土壤水分收支略有亏缺,减少1.24%,3300~3400m和3400~3600m海拔范围内,水分收支基本平衡,分别增加0.54%和-0.57%,3600~3800m海拔范围内,水分收支有所盈余,增加3.69%;流域海拔3800m以上地区为水分盈余区,且该区域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气温升高一旦导致流域水分收支平衡区向高海拔推进,将会使青海湖流域水分盈余区大面积减小,进而对流域水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0.
耕地变“黑”:捕获大量温室气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多而导致的全球变暖已成为不容争辩的事实,如何有效地减少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摆在世界各国面前极为重要的任务.在CO2排放方面,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国,并将很快取代美国成为第一排放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