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明的江南地区,曾经孕育了大量杰出的人物,于整个官绅生活世界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影响。除了科举制度的要求外,家庭或家族对于子孙的教育尤显重要。就士人生活的规划来说,科举是成为社会卓越分子或进入成功领域的一个途径与阶梯,藉此可望达到世俗社会认可的富与贵的目标。家庭文化教育的核心在读书进学,自然多与科举相关,也与政治生活、报效国家的期许有关,但大多还比较注意养心与立品。这不仅在地方上,而且在晚明以来的中国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对这些层面做进一步的考察或分析,不仅有助于时代氛围的揭示,而且也有利于那种典范式历史记忆的廓清,观照出大历史进程中地方知识人的一些生活样貌。从江南出发,可以更好地认识传统时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史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9,(1):64-71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明末凌濛初编纂的拟话本短篇小说集。"二拍"刻画的士人形象十分突出,是晚明士人在小说中的投影。小说中构建的士人多容貌英俊,人品端方但又不缺乏精明、圆滑,他们的治生方式、婚姻观与对于科举的态度都具有鲜明的晚明时代特征。从小说中塑造的士人群体,可以管窥晚明传统规范受到冲击,新的秩序缓慢产生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3.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五代社会生活,给人的聪上体印象是“乱”,但其实质却在“变”,中枢政治制度的变革乃是这场社会剧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在于:宰相职权的削弱,枢密,翰林(或端明)学士地位的提高,由于与政治的特殊关系,五代士人积极参与了这场社会变革,并通过科举,人幕等方式跻身五代中枢机构,成为中枢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士人在五代中枢政治中的活动促进了五代区域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并为北宋大一统局面的最终实现做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晚明妓女以爱情贞节、政治气节著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士人的塑造。晚明官妓的文化素养、社会女德的兴盛、复杂的社会现实都是影响晚明妓女形象的现实因素,而士人在政治、文化中的失落则是他们美化妓女形象的根本原因。晚明妓女形象贞义化,一方面是对士人节行的讽谏规劝,另一方面则是对儒家道德的质疑。同时,这种寄兴亡于艳情的文化感伤也延续成为清代士人表达末世情怀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晚明中国社会的变迁进程中,读书进学一直是家族发展的核心追求,借由科举的成功以及姻亲的连接,推动家族的成长以及耕读之家或文献故家的表达,可以折射出家族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聚居着不少进士的浙江嘉善县域社会中,万历二年进士支大纶代表的支氏家族的地位,并不显赫,在政界与世俗社会的影响也没有其他家族那么广远。但支氏家族前后约十四代的社会成长、身份重塑及其意义追求,都有关系地方社会和国家生活叙事的重要内容。透过支氏族人的生活记忆、在地声望、家世传承等,对于晚明以来王朝政治、社会变迁情势下的地方社会或家族生活的因应之态,可以有一个较好的把握,从而进一步揭示晚明士大夫家族的成长过程、社会转型及地域特质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儒家基于“志于道”的终极理念而确立起的士人经典化的生活模式,在晚明社会的变迁中陷入了极大的窘境之中。“贫”、“穷”、“抑”成为晚明士人最为重要的生存困惑与社会呼声。晚明士人也于这种生存压力与商品经济发展的促动下,走上了世俗化的生存道路,开始了由“道德人”向“世俗人”社会角色的转化,这种转化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但同时也潜在促动了“士”与社会之间的交融与互动,拓展了其通过社会而存在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士人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态,这是由士人的命运决定的。长达1300年的科举时代中,无数的士人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态。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赴举士人的渴慕;二是及第士人的狂放;三是失意士人的归隐;四是黜落士人的报复。探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士人心态,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人特定的文化心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科举时代的政治格局与政治斗争、社会结构与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8.
明代晚期,生活在科举文化生态中的文士彼此间交游日益频繁,且呈现出"抱团"现象。文士间的交游在科举仕进和力图接近政治权力话语中心的强烈意愿刺激下,个体间的日常交往活动带有某些功利色彩和现实意图。以"江西五大家"之一的杨以任做个案研究,可以折射出晚明士大夫在科举文化生态中的生活样貌。杨以任的交游场域从空间层面看,大致可分为江右乡贤和南都名士群,而从社会结构权力体系来看,又可分为文社领袖、同年同僚及生徒后进三个社会群体,这些群体间交相渗透与融合,共同构成了晚明科举文化生态下的士夫交游场域。  相似文献   

9.
晚明出现了大批以"隐"为状态的文化士人,他们或为诗词歌赋,或居山野泉林。然而在选择放弃科举和远离官场之后,隐士又不得不面临生存困境,他们或教书以续其志,或践耕以养其身,或以卖文鬻字、医卜算经等方式来维持生计,并就此展现出各种价值取向以求其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0.
晚明文人结社之风盛行,士人以文会友、诗酒酬唱,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和社会潮流。考证潘之恒在各地的结社活动,可以了解晚明文人的生活风貌、精神状态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晚明文人结社之风盛行,士人以文会友、诗酒酬唱,形成了一种时代风气和社会潮流.考证潘之恒在各地的结社活动,可以了解晚明文人的生活风貌、精神状态以及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人结社现象贯穿有明以来近三百年历史,晚明文人结社的数量和规模均为史前所罕见,构成士子人生、文学、政治生活、社会实践的重要部分。本文拟就晚明文人社团经费来源进行研究,其中以复社为代表进行集中探讨。  相似文献   

13.
科举制度对于塑造传统士人的个性及集体心理影响深远。不同身份的士人对科举的认同心理、应试心理明显不同。举人群体在整个科举士人体系中承上启下,研究其独特个体,对于窥视整个群体心理和集体行为,意义重大。晚清士人左宗棠以举人身份建功立业,对科举爱恨交加,认同科举的同时,又为科举竞争的残酷深感无奈。他虽要求子女积极应考,但又笃信福报思想。举人身份使左宗棠建功立业过程尤为艰难,导致了他自信与自卑交织的个性心理。  相似文献   

14.
晚明时期的文化变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这一变动的核心是晚明士人自我意识的转变和文化人格的转型。晚明士人自我意识转变和文化人格转型的社会基础是明中叶之后日益高涨的市民文化运动,其思想基础是阳明心学的崛起。晚明士人的文化人格突出表现为“狂”、“隐”两种类型。它为当时的文化变革所注入的资源是个性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5.
《长物志》与《陶庵梦忆》为中国古代晚明时期史料笔记的代表作。从文震亨到张岱,从物质生活中的物品选取鉴赏到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娱乐、交游、节庆、风俗,晚明士人阶层的文化生活图景跃然呈现。诸如此类作品,乃作者心怀忧苦,希求文化得以承续长久之作。书中以逸写忧、以乐写苦的话语模式,是晚明士人特有的文化心理使然。  相似文献   

16.
元顺帝时期,在推行汉法、大兴文治的过程中,重视对士人政策的革新与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恢复科举,持续不辍;兴举学校,造育人才;选拔贤才,崇儒优士。这些政策显著提升了士人、尤其是汉族士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对于促进蒙元的汉化进程和维系元末政权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族群等级观念、政治格局诸因素的影响,其间又存在民族歧视、重吏轻儒、科举不公等不足。  相似文献   

17.
晚明时期社会生活颓靡,士人的生存状况和审美趣味发生巨大转变,促进了世俗化小品文的出现。散文家袁宏道是公安派的核心人物,他的小品文亦庄亦谐,率真自然,富于真情实感,贴近生活,是晚明生活图景和文人心理的真实写照。袁宏道的小品文创作追求闲适自娱,抒写世俗生活和融汇通俗文学,是传统散文基础上的通变创新,为后世文学的世俗化写作做出了引领和示范。  相似文献   

18.
晚明时期政治腐败,晚明文人失去传统社会意义上的自我生存价值。"人情必有寄,然后能乐。"晚明士人在世俗生活之外,寻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情感世界。积淀着中国文人精神的山水始终寄托着他们心灵的慰藉,除此之外,他们倾向于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观照,创造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空间,寄托情思。这种优雅闲适的生活意境,更多来自禅宗淡然超脱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由科举衍生而来的功名意识,甚至到了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在士人与社会中依然广有市场,并没有因科举的废除而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科举、功名在士人的心目中仍居于无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具有别样的魔力。以致于1905年清政府在宣布废除科举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学堂奖励政策。即使到了民国时代,这种意识也并没有完全褪尽。本文即以科举废除前后功名意识的流变为中心,一方面着力还原由废科事件引发的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的多重面相,以及功名意识在士人与社会中的长久影响;另一方面透过功名意识的流转呈现近代中国制度变革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难局和困境。  相似文献   

20.
明中期以降,发生了许多与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变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而士人群体的活跃也使得这种变化更加强烈。晚明的社会变动对中国传统的历史走向确实有一定改变,从中也能反思出中国古代历史晚期的种种问题。本文着重以士人群体为主,探讨在此种历史背景下士人群体的社会活动及心理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