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红 《上海教育》2001,(15):39-40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children)最初由美国学者李普曼(Lipman,M.)和他的同事设计制定。1969年,李普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儿童哲理小说《哈里的发现》。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儿童哲理小说标示儿童哲学的诞生。目前儿童哲学已经发展到包括幼  相似文献   

2.
《上海教育》2012,(Z2):54-55
创建于1961年的上海市六一小学是杨浦区一所特色鲜明的优质中心校。十余年前,学校面临着教师观念陈旧、课堂教学沉闷等诸多问题。如何改变教师观念、打破"沉闷"成了学校发展至关重要的课题。1999年,我们接触到了儿童哲学这个课题。儿童哲学的创建者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李普曼,他发现儿童推理技巧的发展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功能。儿童哲学就是一种运用于教育,以培养具有高水平的、熟练的推理和判断能力的学生为目的的哲学,是一种应用哲学。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程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一门运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发儿童思考、启迪儿童智慧的核心课程。经过12年的研究积淀,"儿童哲学"  相似文献   

3.
去年九月,笔者有幸参加了由云南教育科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与美国某州教育代表团在昆明举行的“中美教育交流研讨会”。会上除聆听中美双方教育专家的演讲外,还观摩了昆明市铁路南站小学师生的一堂“儿童哲学”课,首次耳闻“儿童哲学”的概念。“儿童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批判性思维”或“思维技能”运动,近年盛行于英国、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旨在引导儿童通过集体探究,进行哲学讨论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儿童哲学”最初是由美国蒙特克莱尔州立大学李普曼教授及同事共同设计。1969年,李普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儿童哲…  相似文献   

4.
"儿童哲学"(PhilosophyforChildren)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新泽西蒙特克利尔州立大学教授马修·李普曼博士(MathewLipman)所创建,1969年《HarryStottlemeire'sDiscovery》(中文版题名《聪聪的发现》)的发表宣告了儿童哲学的诞生。随后,李普曼白手起家地成立了儿童哲学研究所,希望通过大规模地培训中小学教师,向儿童普及哲学,这一大胆设想受到了许多人的怀疑。19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李普曼儿童哲学系列教材的出版以及儿童哲学课程在中小学的成功开设,一场儿童哲学运动在美国悄然兴起。1980年代以后,儿童哲学在国际上的影响迅速扩大,迄今为止,儿童哲学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普及,李普曼的观点和方法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儿童的哲学大多数人都会在无意识之中把“哲学”看作是成人的专利,并且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真理”。直到1969年,美国的李普曼教授出版了《哈里斯脱特迈尔的发现》一书(HarryStottlemeier'sDiscovery,中文版题为《聪聪的发现》),旗帜鲜明地提出“儿童哲学”的思想,人们才开始再次思考哲学,挑战传统上对哲学的认识,使哲学得以“委屈下嫁”。其实在李普曼教授倡导之前,已经有过对儿童哲学的真知灼见:皮亚杰主张儿童具有“含蓄的哲学”,雅斯贝尔斯认为“我们常能从孩子的言谈中,听到触及哲学奥秘的话来”,[1]马修斯对《哲…  相似文献   

6.
儿童哲学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哲学课是近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儿童哲学课的研究与实施不仅打破了传统的“经院哲学观”,丰富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内容,使学校和教师在哲学课的研究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而且使儿童真正体验到“爱智慧”的成长乐趣。我们选取在儿童哲学课研究中获得初步成功的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为案例,对儿童哲学课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
《江苏教育》2012,(13):62-63
《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计划》(徐湘荷,载《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1期)"儿童哲学"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新泽西蒙特克利尔州立大学教授马修·李普曼博士所创建,1969年《Harry Stottlemeire’s Discovery》(中文版题名《聪聪的发现》)的发表宣告了儿童哲学的诞生。随后,李普曼白手起家成立了儿童哲学研究所,希望通过大规模地  相似文献   

8.
1999年,六一小学正式确立并启动了儿童哲学实验课,成为了上海市第一所开展儿童哲学研究的学校。2001年9月学校正式将儿童哲学拓展课排进了学校的课表。 一、儿童哲学课程的任务与特点 儿童哲学作为一项智慧启迪的教育活动。它是  相似文献   

9.
在本土应用过程中,李普曼P4C基于实用主义倾向的价值理念逐渐割裂了儿童与哲学间的天然联系,而课程开展的难易度也使儿童哲学探究的可行性日趋复杂。以初代P4C为依托,源自夏威夷的小p哲学在秉持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的价值理念上,以灵活创生、民主平等的包容模式给予哲学活动无尽的开放性与可能性。P4C课程的根基在于对话,对话的实然表现更应立足倾听“儿童声音”的立场,对话还应在智性解放中重构哲学教育。未来的P4C课程,可将大P哲学与小p哲学巧妙“中和”;鼓励儿童在自然与社会图景中启迪心灵;以“儿童友好”为教育旨归,政府、幼儿园和高校应在哲学教育中系统筹谋、联动促进。  相似文献   

10.
李普曼以对话为核心的儿童哲学课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展画  吴岩 《教育研究》2005,26(5):70-76
儿童哲学作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课程,已成为世界众多国家中小学阶段的核心课程。儿童哲学以其“对话”理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儿童哲学的提出者李普曼建构了极为庞大的儿童哲学理论体系,内容涉及对话的目的——意义发现;对话得以形成的平台——探究群体;对话的过程——群体探究;对话环境的激发——儿童哲学教材等诸多方面。儿童哲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儿童生活意义发现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主体间性领域的提出更接近对话的教育本质,体现了教育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尊重;在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上,儿童哲学作为可操作性的课程,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