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1: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顶点和面的特征以后,教师让学生进行拼搭。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探索认识长方体棱的特征。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学具,拼搭一个长方体(学具中有三种颜色不同的小棒,每一种颜色的小棒长度一样,还有可连接小棒的接头)。 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屈婷 《湖北教育》2023,(3):71-72
<正>“长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探索并发现长方体的特征及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一、借助实物观察,提取直观特征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迁移平面图形的认识经验,通过有目的、有重点的观察,形成对长方体特征的基本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明显多了起来。但是,教师对活动的设计往往不够深入,缺乏探索性。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听了几位教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他们在探索圆锥体的体积时,都安排了动手操作活动。学生虽然都通过操作得出了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但是,操作活动的深度却有很大差异,教学效果自然也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4.
长方体是立体几何中最重要的多面体之一,"长方体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生从特征入手、从数学意义上学习立体图形的第一节课。在这节课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及相对的位置关系等知识,更要让学生经历长方体特征的探究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因此,教师在本节课教学中往往特别关注学生的观察与操作,不同设计中呈现出的不同观察与操作活动体现了教师教学的不同风格与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课堂上学生的操作活动明显多了起来,这是可喜的。但是,操作活动设计的深度往往不够,缺乏探索性,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听了两位教师上“圆锥的体积”一课,在探索圆锥体的体积时,都安排了动手操作活动,但是,操作活动的深度却有很大差异,教学效果自然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6.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其实是教师引导的艺术。”本学期在学校举办的“一课多上”活动中.笔者曾连续三次执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深刻地领会了这句话的内涵,下面是三次“长方体特征”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相似文献   

7.
片断:认识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一、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的几何图形1.多媒体出示下列实物图:让学生从这些常见的立体实物图中辨认出长方体实物图。2.隐去实物图①②⑤中长方体的非本质特征,得到长方体的几何图形。二、研究长方体模型选取上图①⑤加以研究,教师手中有一个大模型,学生每人也有一个小模型。1.初步观察,揭示整体。大家用手抚摸,闭起眼睛想一想长方体的形状。2.认识长方体的三个要素——面、棱、顶点。认识面:教师示范,这是长方体的面,请大家用手抚摸长方体的面,并仔细观察。(学生操作。)你们发现了什么?关于长方体的面你们…  相似文献   

8.
动手操作,是新—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操作,能将抽象问题变得形象具体,能进—步理清思路,澄清认识,获得感性认识,促进理性思考。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时,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参与的操作活动感兴趣,对其充满探究的热情,他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因此,教师所设计的动手操作一定要源于学生的内部需求和数学学习的真实需要。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盒,并试着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一、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已动手操作,亲自实践,在动手中感知、在动手中发现、在动手中创造。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时,应以学生活动为主体。首先认识长方体实物,观察并数出有6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明显多了起来,这是可喜的。但是,活动的设计往往深度不够,缺乏探索性。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听了几位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在探索圆锥体的体积时,都安排了动手操作活动,虽然都通过操作得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但是,操作活动的深度却有很大差异,教学效果自然也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1.
去年学校推荐我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活动,选的课题是"长方体的认识"。由于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般都会设计"拼一拼"的环节,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感悟棱的特征,培养空间观念。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在备课中也设计了"拼一拼"的环节。第一次试教片断回放:先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长方体,并通过交流感受长方体是指物体的形状,体会长方体的本质属性,再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  相似文献   

12.
[案例(一)]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引入新课学习后,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在四人小组内共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之后.学生进行了毫无头绪的感知活动……交流开始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  相似文献   

13.
长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教学长方体的特点。是学生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根据大纲的要求,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案例(一)]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引入新课学习后,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学具,在四人小组内共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之后,学生进行了毫无头绪的感知活动……交流开始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三轮活动的尘埃落定,广大教师踊跃参加网络晒课活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迈出了可喜的一大步,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本人作为评委在对各地所晒课进行遴选参加省优评比的过程中发现,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理解和认识,以及教学实施和操作等方面,都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P19~20“长方体的认识”。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物、小组活动和实践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2.难点:①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②制作长方体。教具和学具准备:1.教具:①投影仪及胶片;②部分立体实物;③长方体教具及框架;④CAI课件。2.学具:①长方体实物模型;②橡胶泥及火柴或小棒。教学设想: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本节课就是…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中少不了操作活动,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建立全新认知,总结特征或者归纳定律,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思辨力协调发展。以"长方体的棱的特征"一课的同课异构教学为例,讨论什么才是好的数学操作活动。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辽宁省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116-118页。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特征,初步会看长方体图形。2.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掌握看图和按面、棱、顶点三个方面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3.通过操作、观察、计算等活动,激发学生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和教材简析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9~20页例1、例2及有关练习)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并掌握其特征,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主动探究等活动获取新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课前思考: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他们已有的知识应该得到尊重和应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习原点,找准教学起点,帮助学生做好知识间的衔接."长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由二维向三维发展的重要转折阶段,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经历从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实现在操作中体验,在想象中明晰.那么怎样使长方体的这些特征留在学生心底,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是要思考和实践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