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张毅 《海外英语》2012,(1):187-188
李白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转喻,转喻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形象、更巧妙,而且也是诗人认识和思考事物的一种方式。Lakoff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在转喻的生成和理解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该文在此基础上对李白诗歌中五种转喻模式的翻译进行分析,探讨认知模式下古典诗歌的翻译技巧,突出认知因素在翻译中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诗歌语言的重要构建方式之一。在理解诗歌的过程中,读者为了获取指称转喻所包含的新意义,根据经验在头脑中主动搜索该词语所包含的原有意义并将其扩大或进行调整,即结合自身经验,形成新的认知图式,以解读诗歌中指称转喻,进而达到深刻理解诗歌内涵及诗人用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转喻不仅是文学、修辞学所讲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李白诗歌中存在大量的转喻现象。转喻的运用不仅可以使语言表达更形象、更巧妙,而且也是诗人认识和思考事物的一种方式。对此,可以引入认知理论来赏析李白诗歌并探讨其转喻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转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非常普遍,认知转喻也是当下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语义迁移视角对认知转喻中的经济原则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认知转喻借助语义迁移中的具体指代抽象、部分指代整体、范畴指代特征等路径进行一次或两次转喻来传递想要传递的信息,同时遵循了认知转喻中的经济原则。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认知转喻的研究范畴,语义迁移路径能够帮助受众更全面地理解转喻信息。  相似文献   

5.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汉语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转喻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用认知语法分析,动词名词化中的转指就是概念转喻这一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以过程来转喻过程中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英语词义变化和认知转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转喻是在同一认知模型的不同范畴之间的一种替代,体现的是邻近性和突显性。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探究转喻在词义变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转喻研究,主要有转喻的本质、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转喻与间接言语行为、转喻在语用推理中的作用和语法转喻等5个方面,对国内外的转喻认知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与评述,对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认知理据分析为基础的转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转喻被视为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以一种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种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段。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转喻与其它许多语言现象一样具有认知上的理据,即其产生及其意义的构建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对转喻所做的理据分析为转喻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转喻构建的认知特点,该文提出了以转喻构建的认知机制为依据、以意义为参照的转喻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9.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汉语动词名词化的过程中,转喻具有极强的解释力。用认知语法分析,动词名词化中的转指就是概念转喻这一认知能力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以过程来转喻过程中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10.
张毅 《海外英语》2012,(2):181-182
李白诗歌特色鲜明,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该文从认知模式理论角度来探讨李白诗歌的鉴赏和翻译。通过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下的汉诗英译,探讨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诗歌意象建构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意象在诗歌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读的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意象意义的建构过程,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和转喻是解读的关键。本从Jakobson的结构主义理论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转喻和空间合成理论,对意象并置产生的实时意义建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则平 《考试周刊》2011,(26):37-38
转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对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转喻的定义、普遍性、认知运作机制等的解读,并结合语言现象,探讨转喻在语义理解中的几种运用方式,从而可以发现转喻对语言习得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莱考夫的转喻映射模型为研究探析转喻对诗歌语篇的理解和阐释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转喻映射角度考察,当代中国女诗人舒婷在其诗歌中使用大量的转喻来表达隐含的寓意,诗人在诗歌中大体上采用了范畴-成员、事物-部分、范畴-特征、级阶、事件、简约和方位等模型,以实现诗歌语篇的连贯性,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转喻研究的历史:不断泛化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修辞学将转喻看作辞格,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修饰性的手段;认知语言学将转喻看作日常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表现。在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下,转喻的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用转喻理论来分析越来越多的语言现象,这种不断泛化过程对转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概念转喻的本质、认知原则、认知运作模式及其认知理据等的解读,说明转喻作为一个认知域中的概念映射,是一个概念实体或载体,在同一ICM或认知域内运作,向另一个概念实体或目标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其认知的基本原则是邻近性相对突显性和可及性原则。它可以在多种转喻生成关系的同一ICM中运作,其目标义在概念上是突显的。通过分析汉语熟语在概念整合网络中的在线意义构建和幕后认知,认为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对于转喻性和隐喻性习语表达方式的工作机制和解释提供了一种适当的理据。  相似文献   

16.
黄晓永 《文教资料》2008,(19):50-52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转喻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名动互转的过程.词类转换在本质上可理解为是一种概念转喻过程.名动转换的过程主要发生在事件认知框架下,该认知框架各概念参与者与动作过程发生概念转喻关系由此发生了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17.
转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全文首先论述了转喻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对转喻的认知本质作了系统的分析,最后用关联理论中的语用推理对转喻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了剖析。笔者认为,转喻使用与隐喻一样,都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解释说话人思想话语的结果,从关联理论的视域看来,转喻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转喻的认知意义可以通过语用推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传统修辞观和现代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此基础上,笔者指出了转喻的概念本质,并进一步探讨了制约转喻生成和理解的认知语用因素。本文认为概念整合,突显,完形理论可以从认知角度对转喻的生成和理解提供解释,关联性和经济原则从语用角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转喻的生成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不少认知语言学家对转喻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多,转喻一种深层次的认知思维方式。大量研究证明,转喻理论会触发人们的联想,是一种比隐喻更明显的思维方式。本文主要对转喻应用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理解概念转喻理论的属性,增加阅读兴趣,更好地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转喻理论来分析现代汉语词汇中处所类双音词的转喻现象。这类词的词义实际所指的目标概念是用与之具有相关关系的源概念来表示的,我们称之为转喻现象。论文应用转喻理论对处所类转喻双音词进行了分类,分析了这类词的转喻条件和文化内涵,进而探究处所类双音词转喻过程中的心理认知模式[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