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客是近两年来继博客、播客之后新兴起的一种传播方式。2007年3月,位于美国旧金山的twitter网站正式上线,随即便在全美刮起了一股微博旋风,微博这种新兴的传播渠道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其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互联网在内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久,微博风靡全球,在中国也兴起了一股微博热潮,如:叽歪网、饭否网、腾讯滔滔、新浪微博等网站的出现。微博客的强势兴起是由当前社会的大环境所决定的,但微博客自身的传播特点也是其强势兴起的重要原因。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特点不同,微博客具有传播主体草根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速度即时化、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授双方互动性强的特点。为此,传统的经典大众传播理论在微博客新的传播环境下会发生哪些变异?应该说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微博这种新兴的传播渠道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它对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包括电视、电台、报纸甚至互联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微博的兴起一方面是由当前社会大环境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尤其自身的传播特点所决定的。文章主要从微博客的传播特点及对传统传播学理论两方面入手研究,尝试论述微博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新变革。  相似文献   

3.
蒋建国先生所著《消费文化传播与媒介社会责任》借助于西方媒体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基础,从媒介形态和全球化着眼西方消费文化的传播,指出了这种娱乐至上、消费至上、利益至上的消费主义文化背景下西方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日新月异,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互联网、博客、微博等。微博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新闻舆论阵地和文化传播阵地,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媒介和手段。目前,高校班级微博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班级微博建设的具体实施和实际意义的研究尚且不足。因此,如何响应党中央、教育部的号召,积极开展班级微博建设,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值得高校学生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新闻传播媒介在"商议民主"模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传统新闻媒介因其特有的媒介物理性质很难实现这种平台功能。微博以低技术、口语化、零门槛、即编即发的传播模式,使社会普通公众参与"商议",讨论政府相关政策问题,监督社会公共事件有了技术可能。  相似文献   

6.
提升传播影响力是媒体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地市级传统媒体提升传播影响力的路径主要有:关注公益,传播"正能量";围绕新闻事件,制造公共话题;发挥微博平台作用,利用和经营好微博。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变迁在新媒体视域下,内容不断丰富、学科理论体系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新闻传播与现代社会关系的构建由多重因素所决定,新闻传播理论体系是其重要的构成要素。新闻传播理论体系的构建取决于新闻传播教学体系的改革。文章以新媒体语境为话语空间,阐述新闻传播理论教学在数字化、互动性等新媒体特点下,构建学科理论体系,进而优化新闻传播理论教学的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时代,微博的兴盛催生了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微博文学。这种正在成长的全民文学样式以其个性化、互动性、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引领着大众话语狂欢。借助数字媒介的微博平台,推动文学艺术向民间意识回流。伴随着社会热点、新闻事件、文艺流行现象,微博上产生了一些网络文学新文体。微博文学的群体传播模式是新时代写作多样化的表现,体现了互动与社交功能。微博文学便于传播、易于创作、短小精悍,既是一种大众自我镜像的外化表达,也是一种自我与社会连接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微博文学的信息海量、碎片化、更替速度,版权争议所带来的传播局限也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微博作为一种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有效结合的传播平台,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和传播形态的创新带来传播领域的一场革命.本文从微博客的涵义分析入手,对微博的5W特征进行解读,指出其传播过程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今网络世界里,微博等各式之"微"层出不穷,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微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如微博客、微电影等,这种文化形式有着独特的传播特征。微文化的"微"隐含了抵制性,它呈现出碎片化和速食性,它的形成与流行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性,要正确地看待这一新型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1.
准社会关系主要用以说明受众与媒介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受众对媒介人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依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想象的人际关系。单向性和想像性是准社会关系的两大特点。作者通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发现研究者理解准社会关系的视角大致有以下三类,分别是传播学视角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人际关系学视角的不确定性减少理论,以及人格心理学视角的依恋理论。希望对后继研究者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微博客的普及带来个人信息的爆炸式传播,中国的大学生从旁观考到亲身体验者再到创造者,在新媒介的舞台上演绎出丰富独特的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个性释放与社会公共性的负面影响。本文选取微博媒介作为研究大学生亚文化的切入点,试图通过对亚文化传播方式的考察,透视其存在的原因与生存状态.寻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改善大学生亚文化的现状,以期对新媒介情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界建立起媒介社会责任履行机制的意义在于,用有效、普适的方式维持和规范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使媒介成为真正对公众负责的媒介.其内涵是:基于共同体对于“责任”内涵的共识,由大众传媒组织或个人作为执行主体,社会为其义务方,媒介通过自觉维护新闻职业道德、追求专业主义的自律体系,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在与政治、市场、公众和第三方机构互动中,接受问责与监督,以达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受众目标的一种动态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湘鄂渝黔边区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信息传播、文化传承、环境监督、社会关系协调"等社会功能。可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该区域目前媒介生态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对于在该区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媒介生态的失衡主要是其结构与功能的失衡。而导致媒介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与文化的相对落后,导致媒介功能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众传媒商业化趋利性和"重城轻农"以及迎合大众消费心态意识。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森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为观察对象,讨论了青年亚文化传播的路径和趋势,以伯明翰学派的亚文化理论为基础,结合符号学、时尚传播理论为依据,对"森女"这一青年时尚亚文化的发生、传播、接受、发展过程进行研究,部分证实了伯明翰学派对于亚文化被主流文化所接纳、改造、收编的观点。以"森女"为代表的亚文化并非以直接对抗主流文化的形式出现和发展的,她内生于主流文化并丰富提升了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风格符号的象征,"森女"传播的是一种女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森女"文化所引领的时尚潮流实际上是人们对回归生活本质的理想呈现。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探讨了大学生参与微博社区的动机对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个人表达、获取信息、关注名人和工具价值这些动机对大学生参与微博社区的行为存在显著影响。个人表达是大学生参与微博社区的最重要动因,并且,大学生参与微博社区的娱乐化倾向明显。理论层面上,研究结论为下一步参与动机对参与行为的影响路径研究提供前提;实践层面上,对微博媒介环境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微博社区的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条文化的新闻规范由新闻法律法规、新闻行业标准两部分构成。新闻行业标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新闻职业标准,另一种是新闻事业标准。因"报道端"有着自己不同的深层结构,奉行新闻职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建构的社会现实",而奉行新闻事业标准的媒介呈现的是"被要求建构的社会现实"。媒介有"前窗",也有"后窗"。媒介的"前窗",以新闻行业标准在新闻生产中形塑新闻框架;媒介的"后窗",以禁止性新闻规范在新闻生产前过滤事实。  相似文献   

18.
公共新闻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发展壮大,从美国扩展到西方各国。它强调公众参与,试图借由新闻媒介解决公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最终促进民主发展。然而,公共新闻并非一场颠覆性的改革,仍然是对媒介社会责任观念的进一步思考与探究,是媒介社会责任观念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作出的调整和发展,是这一时期人们对媒介履行社会责任的更高期待和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9.
微博以新型的自媒体传播形式出现,其本身固有的信息风险使得用户在微博信息传播过程中与微博本身的传播属性相互作用并产生各种行为偏差,大学生深受影响.一方面,基于他们对于网络知识结构认知的不成熟、媒介技术的薄弱、信息处理能力日益的弱化以及主体意识的淡薄,限制他们在信息社会里迷失方向;另一方面,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不仅能够完善自身发展、体现个人价值,也能在走出象牙塔后成为参与社会竞争、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砝码.基于此,我们将微博信息传播的潜在风险作为切入点,寻得基于微博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之路.  相似文献   

20.
微博客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传播技术,近年来在高校图书馆也有一定应用,而成人高等院校图书馆开通微博的却很少。为更好地为这类院校的师生提供信息服务,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出在成人高等院校图书馆开设微博的建议,并从微博概念、微博特点及其服务优势、微博的实施、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展开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