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光眼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进行激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例青光眼术后发生上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未采用手术治疗,而是先通过合适的体位及双眼包扎后,当视网膜下液全部或大部分吸收后采用了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的方法。结果:随访6月~1年,8例患者视网膜均复位,且未破坏青光眼手术的效果。结论:对于青光眼术后上方视网膜裂孔的孔源视网膜脱离,通过合适的体位及双眼包扎后,当视网膜下液全部或大部分吸收后可采用激光封闭视网膜裂孔,不用手术治疗,以避免因手术治疗而破坏抗青光眼手术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其手术治疗的方法有分期青光眼、白内障手术、青光眼白内障一期联合手术以及单纯白内障手术等。我们自2004年起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 青光眼是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本文就我科1988—1990三年间收治11例绝对期青光眼延误诊治原因做一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我科1988~1990三年间的住院病人共548例,各类青光眼83例,绝对期青光眼15例,其中因误诊误治致绝对期青光眼者11例;占住院病人的2%,占住院青光眼病人的13%;其中男7例,女4例、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47岁;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4.
葡萄膜炎是一种常见而且可以致盲的眼病,继发性青光眼又是葡萄膜炎常见的并发症或后遗症。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必须与原发性青光眼相鉴别,不能使二者相混淆起来,因二者治疗原则截然不同。一、继发开角性青光眼开角青光眼乃指前房深、房角宽及无粘连的青光眼,其炎性继发性青光眼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教学》2013,(2):73-74
据2012年9月18日《新民晚报》报道,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网膜研究团队发现青光眼视网膜胶质细胞激活新机制,为临床上防止青光眼恶化和青光眼所导致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死亡(失明)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该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神经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MSVⅢ,MMSVⅢ和EXP-6等几种不同的势模型,对液氩冲击压缩物态方程进行了分子动力学模拟,并对几种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还根据分布函数,简略讨论液氩的微观结构。计算表明:MMSVⅢ势能较好地反映液氩在所研究压力范围的情况,计算的Hugoniot曲线与实验结果在冲击压力高达40Gpa密度区的符合程度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TF统计模型加壳层效应修正计算了温度介于1.5~2.6eV、压缩比介于4.73—8.86之间的氩等离子体的物态方程,并与冲击压缩产生的氩等离子体的物态方程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引入壳层修正后,TF模型的计算结果虽稍高于实验值,尚可用于描述该热力学范围的氩等离子体的热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8.
1 什么是超重元素和超重稳定岛1869年2月17日,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首次公布了他所排列的元素周期表。当时,只有63种元素。1894~1900年,惰性气体氩,氦,氖,氪,氙和氡陆续被人们发现。据此,门捷列夫又改进了元素周期表。从那时起的五十多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物理教学探讨》2005,(7):F002-F003
1904年—瑞利瑞利(Lord John William Strutt Rayleigh,1842~1919)因发现稀有元素“氩”和在气体密度精确测量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获得了190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894年8月13日,当英国科学家在牛津开会时,瑞利和化学家拉姆赛(因发现氖、氩、氪等惰性气体获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在大会上宣布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气体元素。这种新的气体和氧、氮等一样中大气的组成部分,但是它几乎不和任何元素发生反应,因此它们将其命名为氩(Argon,意即不活跃)。事实上,在发现氩所以前,瑞利已花了近20年的时间精确测量各种气体的密度。1892年,在测定氮气密度的实验过程中,他发现从空气中得到的氮气测得的密度为1.2572克/升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各种抗青光眼手术中,小梁切除占有重要的位置。该手术由Cairus于1986年首次报告,即在板层巩膜瓣下切除深层角巩膜组织,包括小梁和Schlemm’s管,同时做虹膜周切。近年来,许多资料表明,手术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远期效果好。我院自1983年开始应用此法治疗各种类型青光眼112例138眼,获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锐钛矿相TiO2薄膜,在基片温度、溅射功率、溅射时间以及靶材与基片间的距离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研究不同氩氧分压比对薄膜亲水性能的影响。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光谱(XRD)表征了薄膜的微观表面形貌和晶相组成,采用静态接触角(SCA)评估薄膜的亲水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氩氧比制备的锐钛矿相TiO2薄膜,紫外光照12 h后,接触角降到10o左右,而氩氧比小于等于5:5的接触角都低至5o左右,达到了超亲水性。氩氧分压比为4:6时,样品薄膜的光致亲水性最佳且光照后亲水性的保持较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Versapulse 532nm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并以免耳为模型探讨其对血管的作用.方法用美国Coherent 公司生产的Versapulse 532激光,治疗556例血管性皮肤病,其中鲜红斑痣124例,草莓状血管瘤23例,樱桃状血管瘤63例,蜘蛛痣145例,毛细血管扩张201例,治疗间隔为1~3个月,并选择不同激光参数,用兔耳血管进行动物实验.结果经过1~数次激光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痊愈422例,显效63例,有效71例.动物实验显示激光照射后血管内红细胞变性破坏,继而血栓形成为主要变化,照射能量相对大而脉宽相对小可出现轻度红细胞外渗,对临床选择激光参数具有指导作用,结论 Versapulse 532nm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疗效好,副反应少,其效果与激光参数的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道Versapulse 532nm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并以兔耳为模型探讨其对血管的作用.方法 用美国Coherent公司生产的Versapulse 532nm激光,治疗556例血管性皮肤病,其中鲜红斑痣124例,草莓状血管瘤23例,樱桃状血管瘤63例,蜘蛛痣145例,毛细血管扩张201例,治疗间隔为l~3个月,并选择不同激光参数,用兔耳血管进行动物实验.结果 经过l~数次激光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痊愈422例,显效63例,有效7l例.动物实验显示激光照射后血管内红细胞变性破坏,继而血栓形成为主要变化,照射能量相对大而脉宽相对小可出现轻度红细胞外渗,对临床选择激光参数具有指导作用.结论 Versapulse 532nm激光治疗血管性皮肤病疗效好,副反应少,其效果与激光参数的选择有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们张家港市把加强教学研究、打造课堂教学的地方特色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选择之一,并执着于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2004年,我市成为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首个实验区,开始了对理想课堂持续而深入的实践与探索。2009年,我市首次提出了生态课堂的研究命题,开始了生态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波兰心理学家斯特里劳在气质研究中有三个突出贡献:1.突破了传统的类型论,提出了气质特质;2.首先用实验的方法深入细致地研究气质与活动的关系,结束了描述性的研究;3.通过大量实验证实了气质与人格的关系,首次解释气质与人格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这一难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1引言 教育部于2000年颁发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首次提出了物理课题研究.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甚至将课题研究上升至物理实验专题并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设.本案例主要以高中物理必修一桥梁研究为基点,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对学校附近的广济长桥的防台、防洪以及抗压性能进行理论和实验探究,取得了...  相似文献   

17.
利用磁控溅射法在单晶硅基底上制备了200nm厚的坡莫合金薄膜,然后利用能量为500eV、束流密度为1mA/cm2的氩离子束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度对薄膜进行刻蚀。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多晶X射线衍射仪(XRD)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沉积薄膜的成分、晶体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利用探针式表面轮廓分析仪测量研究坡莫合金(Ni81Fe19)薄膜刻蚀速率与离子入射角度的关系。实验结果发现:随着氩离子束入射角度变大,坡莫合金薄膜的刻蚀速率逐渐变大;当氩离子束入射角度为50°时,刻蚀速率达到最大值(60nm/min);随着氩离子束入射角度进一步增大到80°,刻蚀速率迅速降低到极小值。  相似文献   

18.
光学系统偏振噪声的抑制是相干光通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首次提出光纤在线工艺法偏振控制方案,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并开展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2004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首次提出"个人课题"的概念。笔者在《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6期上发表《基层教师呼唤"个人课题"》,对"个人课题"的定义和特征、选题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05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始在全市范围进行"个人课题"的实验研究,着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内层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创新点:POAG的潜在原因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丢失。虽然在传统上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视网膜后极部约30°的结构和功能来评估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但是50%的RGC存在于黄斑区4.5 mm范围内。本研究关注黄斑区约10°范围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有助于更早地监测到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方法:本研究纳入了78例POAG患者及58例健康对照者,其中POAG分为早期青光眼(EG)和中晚期青光眼(AG)。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了以下检测:分离格栅视觉诱发电位(icVEP)、标准自动视野计(SAP)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icVEP检测时给予8%、14%、22%及32%对比度刺激,采集相应的信躁比(SNR)。黄斑区视野敏感度(mMS)通过计算黄斑中心12点的敏感度平均值获得。OCT扫描包括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内丛状层的平均厚度(GCL+IPLT)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pRNFLT)。我们比较了各组间SNR、mMS、GCL+IPLT及pRNFLT值,并分析了结构性指标和功能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论:POAG组患者的SNR、mMS、GCL+IPLT及pRNFLT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所有P值<0.001)。在早期青光眼中,SNR及mMS均与视网膜内层厚度呈中度相关;而在中晚期青光眼中,mMS与视网膜内层厚度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