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二三十年代中国唯美主义思潮的兴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唯美主义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它的总纲领、总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术语是法国哲学家库辛于1818年首次提出的,而确定它的概念则是诗人、小说家戈蒂耶。戈蒂耶在《(阿贝杜斯)序言》(1832)和《(莫班小姐)序言》(1834)中指出:“艺术,是自由,是奢侈,是繁荣,是灵魂在欢乐中的充分发展。绘画、雕塑、音乐,都不为任何目的服务。”又说:‘镇正称得上美的东西只是毫无用处的东西。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它体现了某种需要。”年轻些的诗人波德莱尔也表达了相同的见解:“诗歌除了本身…  相似文献   

2.
唯美主义批评由法国而英国,这是其主流.而俄国的"纯艺术派"、意大利桑克蒂斯的形式主义批评以及以邓南遮为代表的颓废派则是唯美主义批评的支脉.叔本华和尼采的诗学实践,虽然与唯美主义批评多有相近,但并不属于唯美主义之列,而仅能归为唯美主义批评的同路.  相似文献   

3.
拯救现世人生是西方唯美主义批评的一个基本诗学主题。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西方唯美主义批评对于文学艺术拯救现世人生这一诗学问题的开拓,基本上尚处于一种感性的阶段,对于一些具体的拯救运行机制尚缺乏细致的分析和微观的考察。尽管如此,西方唯美主义批评的诗学探索对于该诗学问题的开拓依然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湘推崇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诗学,讲究诗歌形式的独立与完美,想象的瑰丽与新奇,抒情的自然与真实。他的这种诗学倾向影响了他的翻译选材。在朱译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中,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译诗占全部译诗的三分之一左右,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译诗约占全部译诗的六分之一,两者合计占了全部译诗的二分之一强,体现朱湘在诗歌翻译选材上的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倾向。朱湘在翻译选材上的这种倾向反映了他的诗学观对其译诗活动的操控。  相似文献   

5.
泰戈尔诗学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唯美倾向,集中体现于其关于艺术的起源、文学的本质、文学的目的以及真善美的关系等有关问题的论述中。泰戈尔唯美主义既有对印度诗学唯美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又与西方唯美主义文学思潮有着深刻的联系,其中既有吸收借鉴,也有互动超越。  相似文献   

6.
柏桦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诗人中受波德莱尔影响最大的接受者。通过阅读波德莱尔的诗歌,他深刻领悟到波氏独特的现代性诗学观念,并结合中国诗歌的自身发展以及个人审美倾向,进行特色鲜明的诗歌创作。从诗歌形式及诗歌语言上看,柏桦与波德莱尔相去甚远,但这位西方伟大诗人仍然在柏桦的诗学观念、诗歌创作上留下了烙印。本文通过柏桦的个案研究,考察波德莱尔诗学在中国当代诗人群体的印迹与留痕。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文论承继并推进了唯美主义诗学所关注的文学自律问题。唯美主义诗学基本上还是一种经验性的诗学,对于文学自律等诗学问题还仅限于问题的提出与宏观的、经验性的探讨与描述,尚缺乏深入的、实证性的分析与考索。20世纪形式主义文论虽然在诗学主题上承传了唯美主义,但是却对文学自律等诗学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怎么样”的、微观的分析与考证。所以,如果说唯美主义诗学还处在现代性诗学问题的呈现阶段的话,那么,形式主义文论则可以说已进入到了现代性诗学问题的展开阶段。  相似文献   

8.
现世人生的拯救问题——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承继与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世人生的拯救问题是一个现代性诗学问题,它最初呈现于浪漫主义及唯美主义的诗学建构当中。但是,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诗学基本上还是一种经验性的诗学,它们对于现世人生等诗学问题还仅限于问题的提出与宏观的、经验性的探讨与描述,尚缺乏深入的、实证性的分析与考索。二十世纪西方文论承传了这一诗学问题,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怎么样”的、微观的分析与考证。所以。如果说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诗学还处在现代性诗学问题的呈现阶段的话,那么,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则可以说已进入到了现代性诗学问题的展开阶段。其之所以能够如此,关键在于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对于科学精神吸纳,但是,这种吸纳却又造成了另外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创作和批评两个层面分别对邵洵美的唯关主义艺术实践予以解读。唯美主义诗歌创作、具有唯美色彩的印象主义批评和翻译一起,构成了邵洵美唯美主义艺术实践的基石,也使得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热情的唯美主义艺术的传道士。  相似文献   

10.
法国象征派先驱波德莱尔对中国现代诗学奠基人闻一多有着重要的影响。两位诗人虽然生活在东西地球的两端,身处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其家世出身、个性气质、诗学观念却有颇多相似之处,闻一多受波特莱尔诗学观念的影响颇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法国学者乔治.巴塔耶在《文学与恶》一书中提出了"纯洁的恶"的概念,英国的一代才子奥斯卡.王尔德作为19世纪中后期唯美主义思潮的最高代表,同样在其作品中着力表现了这种"恶"。宣扬享乐、渲染畸爱和赞美罪行构成了"恶"的内容范畴,而对变态美的极力铺陈则赋予了"恶"和谐的审美形态。"恶"是王尔德唯美主义内在的因素:既是他唯美主义思想内在的道德超越性追求的必然结果,也是他反叛社会虚伪道德的一种非理性的手段。"恶"很好地体现了王尔德唯美主义所蕴涵的超越与反叛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written by John Fowles mainly talks about the develop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arah Woodruff and Charles Smithson.Sarah Woodruff known as"Tragedy",or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is caught between the Victorian and modern ages.Rumors spread around that she stands by the sea to wait for the French Lieutenant who seduced her to return.And Charles is a young,lazy but intelligent English gentleman,who breaks off his engagement to a traditional young woman Tina to pursue Sarah.The novel is very special and attractive in many ways,so my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analyze how characters' desire and postmodern environment wind through the story.  相似文献   

13.
西方唯美主义在20世纪初在中国落地生根并于二三十年代得到了蓬勃发展。在这期间由于中国当时特殊的土壤以及接受者个人的期待视野,唯美主义的特性之一——“颓废”在上海文坛作家群手中得到了变本加厉的发扬光大,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家为邵洵美。本文试图从他的几部代表诗作《花一般的罪恶》、《我们的皇后》、《蛇》等来详细分析其作品与西方唯美—颓废主义的关联和变异,并进而分析造成这些变异的社会和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美是什么、美和人的生命的关系及其规律出发 ,提出了以美育人的教育创新工程的立论主张 :美是人类生命所最需要的人生最可贵的东西 ,是人的生命原动力。没有美 ,就没有人的真正生命 ,也就没有教育 ;教育是立国之本 ,以美育人是教育之本 ,是我们一切教育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制高点 ,也是教育最根本的规律。缺了美育的教育 ,是没有灵魂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川端康成是一个独具东方色彩的唯美主义作家。他总是着眼于植根在悲苦的土壤中的美,大都在处于龌龊地位的下层平民的困顿境况中游目。他总是在悲苦中写美。悲苦,就是日本的现实。他从唯美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消失是人性的自残,美的毁灭是命运使然。他的美学思想是和日本传统的“物哀”精神一脉相通的。他“赋予众多善良的下层女性人物的悲剧情调,造成了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他一生都在描述悲哀中的美,这与他所处的动乱社会和他自身的悲苦遭遇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采取了与传统社会完全不同的统治策略:通过市场和商品,控制人们的意识。在文化被市场化、商品化的背景下,作家有适应和拒绝两种生活方式。波德莱尔以来,拒绝者开创了文艺领域中的“波希米亚人”的流浪传统。垮掉派是这种传统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们的行为和创作具有强烈的意识革命含义。  相似文献   

17.
论"阴阳两仪"思想范式的美学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方文化和美学观念中,“阴阳两仪”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范畴和文化命题。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一种东方式、中国式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哲学,而且也反映了一种东方式、中国式的美学思想范式。其美学意涵主要有四:一是“耦两”美观念,即强调在相反相对的两种矛盾因素之间思考美、创造美;二是“中和”美意识,即讲究在两两相对的矛盾因素之间实现均衡持中、不偏不倚的和谐之美。其核心范畴是“中”。三是“刚柔”美理想,既讲究阳刚与阴柔这两种审美理想之间的相成相济,又有偏重阴柔之美的趋向。四是“虚实”美境界,在阴与虚、阳与实的对应中,既强调虚与实之间的互用相生,又讲究以虚为体、以实为用,从而推动“意境”美学理论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美国当代诗人金斯伯格和法国现代诗人波德莱尔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前者在诗歌创作上对于后者影响的接受问题,指出两人的文学成就丰富了审美"同情说"的内涵,并在早期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形成了一座经典传承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从诗学审美的角度阐述了曹丕《典论·论文》经由魏晋玄学到陆机《文赋》的美学转变过程及其意义。着重强调了从“诗赋欲丽”到“诗缘情而绮靡”的美学嬗变对于先秦以来所形成的儒家诗学审美观的巨大冲击 ,揭示了它在人的自觉过程中所具有的本体论的审美意义 ,指出了对于艺术形式美的重视和欣赏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艺术自身的发展要求、时代变化的影响和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潮发展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艺术审美理想的发展和转变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