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期一题     
题:等腰Rt△ABC中。在直角边AB上取一点M,使AM=2/3AB,在另一直角边上取一点N,使AN=1/3AC。求证:∠AMN=∠CBN。 1 利用相似三角形证一如图1,作NP⊥BC于P。因∠C=45°,∴ NP=PC=1/2(2)~(1/2)NC=1/3~2(1/2)AC=1/3BC, BN=2/3BC,∴NP/BP=1/2=AN/AM,又∠A=∠BPN=90°,∴△AMN∽△PBN,∴∠AMN=∠CBN。  相似文献   

2.
在△ABC(AB>AC)的边AB上取一点D,在边AC上取一点E,使AD=AE,直线DE和B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求证:BP∶CP=BD∶CE.  相似文献   

3.
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方法有很多,本文介绍三种常用的方法,以供参考. 例题已知:在△ABC中,AB=AC,在AB上取一点D,A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M,使BD=CM,联结DM,交BC于点F 求证:DF=FM.  相似文献   

4.
在讲授苏科版七年级(下)《图形的全等》一章时,常常遇到这样一类题: 例1如图1,已知AC⊥BC,在B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使DC=AC,在AC上取一点E,使CE=CB.试猜想线段DE和AB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几何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在△ABC(AB>AC)的边AB上取一点D,在边AC上取一点E,使AD=AE,直线DE和BC的延长线交于点P.求证BP:CP=BD:CE.(提示:经过点C作AB的平行线CF交DP于F点)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的基本图形为例,分析从基本图形引出的中考题,以供读者参考.一、试题呈现例1∠EBF=90°,请按下列要求准确画图.1.在射线BE、BF上分别取点A、C,使BC相似文献   

7.
491.在△ABC中,∠BAC=30°,∠ABC=70°,M为形内一点,∠MAB=∠MCA=20°,求∠MBA的度数。 解:如图1,在B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E,使∠EAC=10°,过B作AC的垂线分别交AE、AM于D、F,连DM、DC、CF,  相似文献   

8.
1.巧构全等三角形证线段相等例 1.已知 ,如图 ,AB=DE,直线 AE、BD相关于点 O,∠ B与∠ D互补。  求证 :AO=ED。证明 :过点 A作 AC∥ DE交 BD于 C,则∠ D=∠ 2。∵∠ 1 ∠ 2 =180°,∠ B ∠ D=180°,∴∠ 1=∠ B,∴ AB=AC,∴ AB=DE=CA。在△ ACO和△ EDO中 ,∠ AOC=∠ EOD,∠ 2=∠ D,AC=DE;∴△ ACO △ EDO( AAS) ,∴ AO=ED。2 .巧构全等三角形证角相等例 2 .已知等边△ ABC的边长为 a,在 BC的延长线上取一点 D,使 CD=b,在 BA延长线上取一点 E,使 AE=a b。求证 :∠ ECD=∠ EDC。证明 :过 E作 EF∥ AC…  相似文献   

9.
例1 求点 P(4,0)与抛物线 y~2=2x 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小值。解:设抛物线上一点 Q(x_1,y_1),则y_1~2=2x_1,|PQ|=(x_1-4)~2~(1/2) y_1~2=(x_1~2-6x_1 16)~(1/2)。∵被开方数二次项的系数为正,∴当 x=3时,(x_1~2-6x_1 16)极小值:=7,|PQ|极小值=7~(1/2)。例2 设 A、B 是椭圆 x~2/a~2 y~2/b~2=1的相邻二顶点,试在(?)上求一点 P,使四边形PAOB 面积为最大。解:设(?)上一点 P(acosθ,bsinθ),则S(?)PAOB=S△AOB S△PAB  相似文献   

10.
玩转矩形     
图形折叠的本质是轴对称交换,折叠起来趣味无穷,矩形因其独特的性质,故以它为载体的折叠问题倍受命题者青睐.原题如图,ABCD是一张矩形纸片,AD=BC=1,AB=CD=5.在矩形ABCD的边AB上取一点M,在CD上取一点N,将纸片沿MN折叠,使MB与DN交于点K,得到△MNK.  相似文献   

11.
在平面几何里有一类证明线段成比例题,数学证明通常要作辅助线,这比较难掌握,可利用物理中的杠杆平衡原理求证,方法新颖,而且较简单. 例1 如图1,在△ABC(AB>AC)的边AB上取一点D,在边AC、上取一点E,使AD=AE,直线DE和BC的延长线交于点P,求证:BP:CP=BD:CE. 证明设点A、B、C分别放有质量为m1、m2、m3的物体,由杠杆平衡原理得:m1·AD=m2·BD, m1·AE=m3·EC,m2·BP=m3·CP.因为AD=AE,  相似文献   

12.
531.在△ABC中,乙ABC二400,乙ACB二300,尸为乙ABC平分线上一点,使乙尸CB二10“,B尸交AC于M,C尸交AB于N,求证:尸M二AN. 证:如图1,在BA延长线上取一点D,使BD=BC.连D只DC,A尸. 丫B尸平分乙ABC, :.B尸为CD的中垂线,尸C=尸D. 又匕尸CB=100,匕ABC=400, 故乙PCD=700一100=600,AC △尸CD为正三角形.户/"口咦E 图1在△ACD中,乙ADC=700二CD.故AC二尸C.二乙DAC夕一详口数学教学2001年第3期 _、/1 1 11、二(a b c d)l一 丁十一 气!一4 ‘\a 0 cd/ 4 一、、12/在△尸CA中,艺尸CA二200:.乙尸AC二匕APC=80“.1 过M作A尸…  相似文献   

13.
在几何学习中,许多同学满足于单纯解题,不重视解题后的思考,只会机械地重复解题,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学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我们先看一例.例1已知:如图,△ABC中,AB=AC,D为BC上任一点,DE⊥AB,DF⊥AC,CH⊥AB,垂足分别为E、F、H.A求证:CH=DE DF.分析:证a b=c型题目,常见思路是“截长法”和“补短法”.“截长法”可在CH上取一点G,使HG=ED,则问题变为证GC=FD,这时只要证△DGC≌△CFD即可.“补短法”与之相类似,可在EDBCMD延长线上取一点M,使EM=HC,则问题变为证DF=DM,这时只需证△DMC≌△DFC即可.许多同学在解…  相似文献   

14.
5.实践操作:例9:要在湖的两岸A、B间建一座观赏桥,由于条件限制,无法直接测量A、B两点间的距离.请你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按以下要求设计一测量方案.(1)画出测量图案;(2)写出测量步骤(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3)计算A B的距离(写出求解或推理过程,结果用字母表示).解答一:(1)如图;(2)①步骤如图所示;②用测角仪测出∠C的度数α,③量出B C的长为a.(3)∵△A BC是R t△,∠C=α,∴tanα=A BB C.∵B C=a,∴A B=a×tanα.解答二:(1)如图;(2)①在湖岸上取一点E,使A E⊥A B;②测量出A E的长d;③在A E上取一点C,在B E上取一点D,测出CD的长度…  相似文献   

15.
将平面上一点P(x_1,y_1),移到新的位置P'(x_1,y_1'),使y_1'=ky_1。这种变换叫做点P向X轴均匀压缩。常数k≠0叫做压缩系数。本文下面取0b>0),可得出椭圆x~2/a~2+y~2/b~2=1。证明如下。设P(x,y)是圆上任意一点,经压缩变换后的对应点是P'(x',y'),则有x'=x,y'=ky=b/a y,由此得y=a/b y',代入x~2+y~2=a~2,得x'~2+a~2/b~2 y'~2=a~2,于是有x'~2/a~2+y'~2/b~2=1,  相似文献   

16.
恰当地运用平几知识,不仅可以简化运算,提高解题速度,而且可以进一步优化思维品质.本文介绍平几知识在有关方面的应用.一、求点例1 已知直线l:x+y-9=0和椭圆C:x2/25+y2/16=1,在直线l上取一点M,以椭圆C的焦点为焦点,并且经过M点作一椭圆,问点M  相似文献   

17.
证明等积式一般先将它恰当地化成比例式。若比例式中的四条线段构成有关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 ,则问题较易解决。否则 ,应考虑添加辅助线 ,构成有关的相似三角形 ,以助问题的解决。  例 1.在△ ABC中 (AB>AC)的边 AB上取一点 D,在边 AC上取一点 E,使 AD=AE,直线 DE和BC的延长线交于点 P,求证 BP∶ CP=BD∶ CE。证明 :过点 C作CF∥ AB交 PD于F,则 BPCP=BDCF。∵AD=AD,∴∠ 1=∠ 4 ,∴∠ 3=∠ 4 ,∴ CE=CF,∴ BPCP=BDCE。  说明 :这是过分点 C作平行线 ,过 C还可作 CG∥ PD交 AB于 G(如上图 )。另证 :过 B作…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二数学(上)第132页第6题:在椭圆x2/45 y2/20=1上求一点P,使它与两焦点的连线互相垂直.解法1(斜率法):由题意知a=3(5~(1/2)),b= 2(5~(1/2))5,c=5,F1(-5,0),F2(5,0).设P(x0,Y0),因为PF1⊥PF2,所以,  相似文献   

19.
第七届“给云杯”数学邀请赛试题六:“在已知△ABC内求作一点O,使凡和茄凡别c:s△仰A二1:3:4.”该题参考答案为:作法:1.在△A刀C的BC边上取两点 我们不妨从工出发考虑: 从工的①可知,只要BD:DC=l::(D在BC上),则过A、D直线上的任一点0都满足条件①,为了求得满足②的点O,我们先看  相似文献   

20.
1.用方程控制变量范围例1已知直三棱锥ABC—A1B1 C1,AB =AC,F为棱BB1上的一点,BF:FB1=2:1,BF=BC:2a.(1)若D为BC的中点,E为线段AD上不同于A、D的任一点,证明:EF⊥FC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