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现在学生作文尤其是学生高考作文和为应付高考的考场作文训练,往往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形成了被有识之士斥为新八股文的怪相。八股文作为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下的一个怪胎,可以说是臭名昭著,贻害无穷。早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为了整顿文风,就以一篇《反  相似文献   

2.
过去应试教育的作文教学一直重"文"轻"人",只重教"文"法,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如何行文,记叙文写法一二三,议论文技巧ABC;尽管我们的学生也能写出规范文章,但最终却使学生作文写成了于人一面的八股文。所以,创新作文的研究必须关照作文的主体——人。  相似文献   

3.
多年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是不尽人意的,小学生的作文更是不尽人意。作文"贫血"、"缺氧"等等,部分已蜕变为新八股文,作文充满了"假、太、空、废"一类的话,我将其形象地称为小学生作文"贫血症"。"贫血症"虽是顽症,但并非不治之症,找到问题的症结,便可分析症理,对"症"下药,研究该课题,希望可以引起社会各界对小学生作文"贫血"现状的高度重视。同时,有助于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学生作文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下面我将从"贫血"现状,找出症结,从教师、学生、社会大环境等三方面分析病因,并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4.
冉茂进 《教育》2010,(7):54-5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作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年来,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导致高中生作文“贫血”、“缺氧”,甚至部分蜕变为新八股文。  相似文献   

5.
品读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颇有感触。那一篇篇活力喷薄、意韵隽永、格调清新的满分作文,令人怦然心动,啧啧赞叹;而有些习作中暴露出来的传统文化知识匮乏、"时髦但疏浅,前卫而轻薄"的作文现象,让人扼腕叹息。此外,无病呻吟、泛泛而谈"、新八股文"之类的文章也屡见不鲜……这一切,触动了笔者对作文启蒙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种作文形式被应试者适应而渐渐地形成一种比较普遍的写作模式,从而影响测试的效果,这是自古就有的一种现象,最典型的要算八股文。今天,这种作文应试模式形成的周期在不断缩短。“话题作文”打破了恢复高考以来几十年中逐渐形成的“材料作文”的“三段论”模式(被人称为新八股文),但令命题创新者始料不及的是,几年时间,一种话题作文的应试模式已经形成,它让我们觉得应试作文似乎从八股文时代走向骈俪文时代。请看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的选段:  相似文献   

7.
中学作文教学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的沉重在于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的弊端已十分明显地损害着学生,中学生作文“贫血”、“缺氧”,部分已蜕变为新八股文;“新概念作文”及一些打着其它旗号的作文竞赛有的已走入泥淖,其负面影响误导着学生。下面就学生写作的误区浅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写作文如做人。我在教学生作文时曾经引用已故的文学大师季羡林季老的一句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古语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也体现作文与做人的同义关系。新概念作文的倡导者提倡:"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去关注、感受和体验生活。"表面说是生活与作文的同义关系,本质上仍然是在阐释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实质上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作文是学生人格的物化形态,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品,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9.
随着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也开辟出崭新的天地。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个性化作文教学作为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尊重学生个性”、“追求个性化写作”、“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等理念为处于困境中的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其间涌现出了一批写作尖子和优秀的作文,人们觉得作文教学似乎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出路。可冷静地审视当下的作文教学,我们发现在学生中出现了打着所谓个性化作文旗号的“新八股文”。  相似文献   

10.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新是作文的灵魂,本文从"创新思维"、"深入观察"、"广泛阅读"、"个性写作"等方面来探讨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的一些途径。  相似文献   

11.
潘涌 《教书育人》2001,(4):30-33
假如批评语文教育已沦为“学生的桎梏”一说能够成立,那么作文教学在禁锢个体的灵性思维和创造活力方面表现尤甚。伴随世纪更替,如何破除作文教学的思维定势,构建顺应知识经济的时代趋势、以发展语言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作文教学新思维,是目前语文教育界的一项战略性使命。一、作文教学的痼疾和危害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一统化的标准的束缚下,作文教学在观念和实践上堕入极端的畸型化。在某些语文教师的心目中,所谓优秀作文就是合乎统一标准,赚得高分的变相八股文。这种以升学为唯一和最高目的的应试作文,被一系列或隐或显的苛刻要求逐…  相似文献   

12.
李强 《现代语文》2011,(5):130-131
当今中学生上语文课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鲁迅文。中学生害怕写作文,对写作的厌倦,恰好反映了目前作文教学的程式化,教师往往引导学生写"八股文"、"说谎",不能激发学生述说的意愿,学生对写作的厌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写  相似文献   

13.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及思考 目前,一线教师所用的多数是"经验"式作文教学。教师根据教材上有限的要求与提示,凭着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传道、授业、解惑",且自认为感觉良好,使得整个作文教学都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造成了作文教学今日尴尬的局面:教师是"不想写、被动批、粗讲评";学生是"提起作文皱眉头,开始写作直挠头,拿起笔来摇笔头,想了半天没开头"。具体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个因素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过去传统作文教学的许多经验,如如何审题,如何构思,如何开头,如何结尾,议论文的写法,记叙文的写法,说明文的写法,材料作文的写法,小作文的写法,话题作文的写法等等,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训练学生适应升学考试的需要。我们的学生经过这样训练之后,写出的是统一规范、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文章。这些文章缺乏生气,缺乏灵性,缺乏体现自我个性的创意,变成了索然无味的“新八股文”。  相似文献   

15.
美国教师眼里的生物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生物考试趣闻美国的生物考试通常有一些非选择性的题目,要求学生简单写出答案。也有所谓的“作文题”,要学生写一篇作文来回答题目的。要求的“作文”分两种,一种是“八股文”,必须严格按照格式,格式一错,哪怕内容多么好,都不及格。这种作文全部是用在考试中的;另外一种叫“创造性作文”,没有格式的限制,但考试不准写这种作文。(国内的高考大概从一开始就要求写创造性作文,所以每年的作文题和学生的答卷才经常出现争议)“八股文”的格式通常是这样的:开头提出背景,引入讨论的主  相似文献   

16.
赖维新 《现代语文》2007,(2):99-1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学作文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语文工作者的关注。我们可以看到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的弊病已严重地损害着中学师生,中学生作文“贫血”、“缺氧”,部分已蜕变为新八股文。通过对课堂的亲身参与,与学生的交流,我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本文将就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浅见,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7.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致使中学作文教学陷入了“一切为了升学,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于是便有了专事章法、决窍的作文指导,于是便有了“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径,于是便有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文。出现了教师厌教、学生怕写的局面。 根据作文教学的现状,新教材语文第一册在作文教学方面作了较大的调整,它既注重吸收传统的作文教学经验,又体现了21世纪对高中生写作的要求。作文主体性原则在新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新教材把写作、口语交际的内容独…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然而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八股文"的阴影笼罩,命题的刻板、立意的高深、结构的严谨、章法的规范,严重脱离了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它无视学生的个性,习作的本质,而是把学生"物化"后,简单、机械地按预设的"模式"、"套路"进行训练,小学生就习惯于制造"伪作文".这样训练的结果是学生非但写不好文章,反而导致学生悟性失落,灵性泯灭,人格异化,主体迷失.  相似文献   

19.
目前,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特别是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作文教学陷入了“一切为了升学,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分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于是便有了专事章法、技巧的作文指导,有了“一凑,二抄,三套”的作文捷径,有了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千篇一律的现代八股文。长此以往。  相似文献   

20.
2009年中考以后,各大媒体上陆续出现了不少中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我也点评了上百篇2009年的中考佳作。经过阅读和点评,我有一个不小的发现:不少中考优秀作文、满分作文,是一种新“八股文”,即拿古人说事,靠古人“吃饭”,借古人还魂,演绎古人的故事成篇成文。通篇作文只是写三个(不多不少,恰好三个)古人,不是写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就是写苏轼、苏武、李煜,李清照、鲁迅等,似乎离了他们就不能作文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