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晏心平 《考试周刊》2011,(54):162-163
太极拳教学是对太极拳动作的认识活动过程,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设置明确的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将有利于主体对太极拳动作的认识。同时认识的观念化,有助于人们对动作要领、规格和方法的把握,使动作规范化。认识活动由观念化向意念化的转化,将促进学生对动作内在"神"的把握。  相似文献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无论是在小学阶段还是在初中阶段,都要重视选择武术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进行教学。将太极拳引入到体育与健康教学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而且可以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而在太极拳教学中,揽雀尾技术动作是教  相似文献   

3.
仵美阳 《教师》2011,(12):124-124
太极拳以高深莫测著称,要想在短短的几课时学好太极拳是很困难的。俗语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授太极拳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太极拳很直观、易懂地传授给学生。笔者经过多年对太极拳的练习和教学,摸索、实践、总结了“四结合”的经验与方法,与大家交流,以图共进。一、快与慢相结合,动作把握更准确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动作教学的节奏,同时要兼顾快与慢的结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体育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教学质量也随之有了一定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除了使学生了解运动理论知识外,更应该让学生掌握科学规范的运动技术.近年来,我校体育教师采取了走出去对外交流的方式,在听课和交流之中发现学生在掌握动作的规范化方面,暴露出严重不足,仅由体育教师向学生讲授技术动作的要领和要求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5.
在体育教学中,太极拳一直以来都是难点,学生在太极拳教学中表现出学习兴趣的缺乏,导致教学成效低下.深入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传统模式影响,注重动作示范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二是由于太极拳运动本身的实施难度影响,学生对这项运动缺乏深入的了解与理解,造成学习兴趣与效率低下.本文着重针对此问题开展论述.  相似文献   

6.
农村初中学生因受思想观念,经济条件和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制约,英语的听说能力非常低。要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就应该从注重视朗读和背诵;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从"敢于说"向让学生"乐于说";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等方面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进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让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普遍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是炎黄文化中的一枚瑰宝,是历史悠久、极富魅力的意气神形运动。它以科学的内涵及轻柔、优美、圆活、协调的运动特点吸引着广大太极拳爱好者。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太极拳运动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要想使学生掌握好太极拳动作,必须采用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遵循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特点、要求去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和现象学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教学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让学生打好基本功、掌握正确的动作、提高教师的语言和教学方法的艺术,为高校体育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农村初中劳技课教学形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初中劳技课教学形式的探索辽宁省瓦房店市教师进修学校张飞令,金文智初中劳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劳技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劳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因此,劳技课教学必须改革:要破除"教师讲,学生听"和"...  相似文献   

10.
浅议技击性技术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寓技击技术于体育之中是武术教学的基本特点。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太极拳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由于动作精练同时又能充分体现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因此成为太极拳教学的首选套路。本文对如何充分发挥太极拳的技击技术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展现太极拳的精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体育游戏是在体育教学中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规则而组织的体育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恰当地应用体育游戏,不仅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得到身体机能的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体育游戏的作用1.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将直接影响着运动效果,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活动中,教师就需激发学生对运动活动的兴趣。初中学生虽然在运动的持久度上有了一定发展,但如果课堂教学中长时间地进行反复练习,单调的动作会让学生产生疲倦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35):106-107
为了让太极拳在全球普及,文章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调查、逻辑分析和比较等研究方法,结合现在国外教学经历及多年太极拳教学经验对太极拳运动中的方向定位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可以利用钟表定位太极拳中的动作方向,特提出"钟表法",在教学和习练中利用此方法较容易掌握动作的正确方向,强化教学和习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表象训练是指运动员主动地、有目的地在头脑中反复想象已经形成的技术动作或运动背景,从而提高运动技能的一种方法.高校太极拳教学因动作繁多、变化复杂从而使学生难以掌握.文章运用对比实验验证了表象训练法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对于提高动作技术掌握、培养学生兴趣、建立学生自信心方面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运动包括套路和推手,作为武术课教学的太极拳,大多数学校只教套路不学推手,因太极拳慢练的运动方式,许多学生认为太极拳只适合老年人运动,对太极拳学习失去兴趣.高校学生年轻有活力,纯套路的教学没有竞争与对抗,不适合青年人的特点,应该增加太极推手的对抗形式,增强学生对太极拳理法的了解与热爱.  相似文献   

15.
<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每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初中体育课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内容既要有认知和动作技能,又要渗透思想情感和学习策略等方面。作为初中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16.
高校太极拳教学之管见──兼谈技能迁移理论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对全民健身.提高国民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作者根据在高校中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分析了运用技能迁移进行太极拳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较快地记住动作、较好地掌握动作规格、有效地提高太极拳教学效果。为太极拳教学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7.
正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已有的体育知识,掌握体育运动的技术和要领,还要通过体育教学环节让学生重视体育锻炼。初中体育教学既是一门学科知识,又是一种艺术。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寻找到最适宜、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确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初中体育教学的任务。初中体育教学大纲中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掌握运动项目的技术和要领,通过各种项目的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在重视学科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自己的体魄。因此,我们初中体育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体育,从而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自觉、  相似文献   

18.
安永宏 《甘肃教育》2014,(12):59-59
正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示范是最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学法。实践证明,它对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有特别有效的作用。示范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示范质量。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言简意赅地谈谈进行体育动作示范时应注意的要领。一、明确示范目的示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某种动作的形象。体育教学中的示范,教师要对动作加以分析,要把整个动作结构部分及其组织构成一体通过示范摆在学生面前,要让学生认识动作的结构部分。在  相似文献   

19.
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太极拳动作记忆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阐述了太极拳独特的运动特点、攻防特点以及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同提高学生对太极拳动作记忆能力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的眼法主要分为注视法和随视法两种。注视法是完成动作后的定势时,目光集中地看准一个地方。随视法是目光与动作过程中部位在方向上的配合。练习太极拳时对眼法有个要求:“眼随手动,手眼相随,目随势注”,使眼神与手法、身法协调配合,从而做到“形神兼备,内外合一”。 在我几年的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只注意动作的变化,不注意眼法的配合或配合不协调,演练时难以体现太极拳的神韵,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太极拳的眼法认识不足。有的学生认为,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缓慢柔和、心静体松、圆活连贯、以意导动,不像其它拳种那样快速有力、节奏分明、不用过多注意眼法。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要做到“心静体松”,闭着眼睛演练都可以做到。其实不然,太极拳中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太极拳的精气神除与动作配合,主要靠眼神来表达。拳谚道:“眼为心之苗”,“神发于目”。在太极拳运动时,要“以心形随,意发神传”,运用眼法来传神达意,以显示出动作的完整和太极拳的神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