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论语》中的“於”字共出现182次,作动词用的只有3次,用作介词竟达179次之多,足见“於”字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介词.《论语》中还有相当干介词“於”的用法的“乎”和“诸”、“焉”,共50多次,本文中对它们也一并讨论.介词“於”要和它所引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以这个介词结构作为一个构件.才能在句子中起各种语法作用.这是“於”和其他介词固有的组合特点相同的地方.但是,好些介词引介的词语可以省略或隐去,而“於”引介的词语却不能省略或隐去,这是“於”和好些介词的组合情况不一样之处.  相似文献   

2.
词汇语法化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现代汉语中绝大多数的介词都由古代的动词语法化而来,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及虚化过程的渐进性、复杂性,介词与动词一直存在着交叉、纠葛。词汇化是由短语到词的过程,而语法化则是词性由实到虚的过程,是一个词语的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对"根据"进行考察,并在跨语言的角度上进一步探讨"根据"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荀子》一书是战国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所使用的语言映射了战国后期汉语的应用情况。在《荀子》中,介词“於”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本文主要考察“於”这个多功能介词的语义语法功能,希望对战国后期介词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从动词特性看英汉介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引言 词可以分为两类:词汇词语(lexical words)和语法词语(grammatical words)。词汇词语指的是有语义内容的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很多副词。语法词语指的是有语法功能的词,除了以上提到的包括在词汇词语中的词类,其他都属于语法词语,其中包括介词。介词的主要功能是表示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或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仔细观察英语及汉语中的介词,不难发现很多情况下介词有相对独立的含义,尤其,介词可以表达某些动作概念,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介词的“动词特性”。  相似文献   

5.
"以"在古汉语教学中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以"以"为线索,从古代文献中收集典型例句,对"以"在古汉语中作为介词运用时的常见6种语法现象,进行逐类分析。之后指出,分析介词"以"时,应注意两点:一要掌握介词本身的语法特点,即其在文句中的特殊功用;二要在分析介词的语法功用时,注意其特殊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6.
陈文洁 《文教资料》2012,(33):151-155
本文在调查敦煌本《坛经》中介词“於”的基础上,从语法功能及意义、修饰语、句子类型、固定结构等方面,总结了介词“於”在敦煌本《坛经》中的分类情况,得出介词“於”的主要语法特点,以期为敦煌本《坛经》的介词研究提供可靠、扎实的基础实证材料。  相似文献   

7.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一过程或现象.汉语语言学界将它称为"实词虚化".因为几乎所有的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所以本文着重分析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英汉介词的语法化及其进一步语法化过程,并指出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汉语语法史的角度,对《汉语大词典》若干单音节介词书证滞后问题提出讨论,并补充"共、向、因、从、投、把、於、为、望、将、由、自"等介词书证。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的许多介词大都是由古代汉语的动词演化而来的。介词是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出于"收入词典的时间并不长,并且将其归为动词。文章从语言事实出发,从其历史演变过程、语法分布、语法意义等多个角度对"出于"进行多角度的考察以求更科学的论证其词性。  相似文献   

10.
文言介词具有“介词与它所引介的词语的关系特殊”、“介词所组成的介词词组的内部结构特殊”、“介词所引介的词语在句中的地位特殊”等语法功能的特殊性, 造成这些“特殊”的原因是文言介词具有动词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1.
名师指要 语篇型语法填空以短文为载体,在考查语法的同时考查考生对语篇的理解。填空所填的词语既要意思连贯和富有逻辑性,又要语法正确。主要考查动词、代词、介词、冠词、词类转换等基础语言知识。  相似文献   

12.
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问世以来,学界开始重视汉语。汉语是一门以前置介词为主又有后置介词的语言。就前置介词来说,根据其在动词前后位置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动前前置介词和动后前置介词。在这一理论背景下,对湘阴话的基本方所前置词"得"展开考察,通过详细分析"得"的语法功能,整理出"‘在’义动词—介词—体标记—语气词"的语法化链条以及"得"的类型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汉语中,"将"是一个用法比较复杂的词,其语法功能可分属不同类别.在清人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中,"将"的用法有:做名词语素、动词、介词、副词、助词.  相似文献   

14.
董爽 《考试周刊》2013,(23):17-18
介词在语法里是用来表现一个字的文法功能的词汇或字缀。英汉这两种语言都有介词这一词类,亦称前置词,都属于虚词,用在名词、代词、名词性词语之前,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或;用在动词之后,表示词语之间在时间、方式、条件、对象等方面的诸多关系。它们的主要功能都是表示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或者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的介词从特性到用法都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这些相似和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挖掘隐藏在句子表面后的深刻的语言哲学规律,也能为学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实践中汉英翻译问题打开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到"的词性可以是动词、介词、形容词,动词"到"与介词"到"同形。在"V+到+NP"结构中,"到"的词性各有说辞。通过分析比较前人的各种观点,并根据词语词汇意义和语法特征,得出"到"字词类归属的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6.
根据传世文献考察一些词语的走向难免会有疏误,一些文献中不见记载的用法,在方言中仍有所保留。以介词为例,临沂方言中不仅有宋元时期消失的介词,如"劈""、去""、蓦",甚至还有更早时期的介词,如"假"。考察这些介词在方言中的表现和意义有利于全面的跟踪介词语法化的走向。  相似文献   

17.
汉语连—介词的来源及其语法化的路径和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蓝生 《中国语文》2012,(4):291-308,383
本文所谓连—介词是指能够兼做并列连词的介词,汉语的连—介词至少有四个来源:(1)伴随义动词"和、跟、同"等;(2)使役义动词"唤、教";(3)给予义动词"与、给";(4)同位结构"我两个"中的数量词"两个"。文中描述了这四类连—介词语法化的动因和路径,归纳了它们语法化的三种类型;对相关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解释;结合论题,对语法化的普遍规律进行了一些概括和说明。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以”、“於”是两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它们均有动、介词用法 ;“以”字还出现了连词用法。通过对“以”“於”用法的类举比较 ,分析了二者语法功能的同与异 ,试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语法化向来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问题,指的是实词虚化的过程,动词介词化便是其中的一种,"搁"字本义是动词,但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介词化的现象,本文试从句法位置、语境影响和类推三个方面分析"搁"字介词化现象,并将该现象在徐淮片区方言与在普通话中的不同进程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0.
在上古汉语中,"所以"是一个介词结构,是由代词"所"加介词"以"组成,再与后面的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来说明动词行为产生的原因.但其在后来虚化成一个因果连词.据此本文在语言历时比较的基础上对"所以"的语法化现象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