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耻感包括知耻感和羞耻感。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范畴。由于主体的道德意识薄弱、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失误,使得一些大学生荣辱不分、是非颠倒、耻感淡化。提高知耻能力、确立合理的德育目标和构建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是提升大学生耻感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焦旭伟  王磊 《文教资料》2008,(33):70-71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下,加强耻感教育面临着许多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耻感在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其他情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知耻意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技工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它渗透在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行为规范中.耻感文化具有深刻而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善.吸收耻感文化的精华,加强耻感教育,对当代技工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耻感文化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群体道德风尚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特点鲜明,具有深厚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耻感文化的重建,能够弥补社会群体耻感意识的缺失,化解当前道德教育的困境,对于塑造国民精神,提升国民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略论社会公德与耻感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护和建设社会公德的主要途径是靠人们的自律,而自律习惯的培养,是以耻感培养为基础和关键的。知耻是一种道德意识,知耻,才能守公德。因此培养耻感,对建设良好的社会公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耻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道德和伦理价值,在当今社会,耻感依然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因此加强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耻感教育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耻感现状的剖析,思考造成耻感淡化的原因,并探索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耻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姚俊 《华章》2012,(17)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注重“耻感意识”的培养,认为“耻”是做人的根本,而德治的较大功效就是使民众知耻,这成为促进个人人格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社会不断变迁,“耻感意识”也随之弱化,各种“去羞耻化现彩横生,产生了诸如淡化群体意识、放弃自我道德约束等不良问题.新时期的“耻感意识”建设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更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耻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积淀。中国的古人向来把"知耻"作为重要的个人修养和自身的道德规范。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对人们的言行具有强大的约束力。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耻感文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除了对个人产生作用之外,耻感文化还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甚至已经内化为一些民族文化最基本的规范与原则。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对于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耻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批判地去继承它,发掘它的思想价值,使之为我们今天进行荣辱观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及"以德治国"服务。  相似文献   

12.
风俗之美在于养民知耻。羞耻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石,是人之为人的伦理道德底线,对个人修身和社会文明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面对当前我国社会剧烈转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其根本在于对全民进行羞耻感道德教育实属必要,并最终才能在国际上重塑文明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形象。  相似文献   

13.
耻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感心理,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的社会文化形态。从耻感的个体心理过程、社会心理机制两个视角出发,剖析了公共管理者耻感心理中的"角色本我"、"角色自我"、"角色超我",阐释了耻感的两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共管理伦理建构的实现途径及几个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耻感错位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耻感既是道德认识,也是重要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当前社会耻感严重错位,出现了如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人的道德意识淡薄,传统伦理主体地位丧失,道德教育存在失误,社会机制不完善和经济尚不够发达。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实施有效的道德教育,完善社会机制,加快经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加强“耻德”修养。  相似文献   

15.
长时间来,西方罪感文化承接道德自律意义,东方耻感文化则被视为他律。论文尝试消弭此一刻板印象。而自伦敦学派以降,自主性也成为核心的教育目的。论文首先检视伦敦学派对自主性的提出及近年所受的批评,企图说明理性自主观,无须放弃,但须吸纳情感、意志、认同等元素,重构后的自主概念,将更易于与耻感接轨。接着从人类学者雷德菲德大小传统之概念架构,分别从代表大传统的儒家典籍中,诠释耻感在其中扮演自律的积极意义;小传统中,面子(脸)文化,也同步加以反思。论文也从两位西方学者对羞耻的分析,即威廉斯发掘前苏格拉底的希腊传统,以及舍勒对抗来自弗洛伊德泛性的释放本能欲望说,重温耻感在现代生活的积极意义。论文暂时的结论是无论东西方,耻感或面子文化,容或有他律道德的负面意义,但其所设定的外在他人等,若经转化,将能修正西方理性自主近年受到之批评,同时能发掘出道德自律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舍勒对羞感进行了丝丝入扣的现象学分析。羞感为人所特有,它源于人对自身存在本质的自觉。羞感的本质在于:它是高层次的价值意识与低层次的价值意识之间的紧张关系,其作用在于使人朝向高层次的价值实现自身的存在意义而免于向低层次的价值沉沦。荣辱观教育重在保护和激发人的羞耻感。  相似文献   

17.
知耻、有耻既是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传统道德文化有重要的特殊价值。耻文化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积淀、涵育和整合作用;弘扬传统道德文化,要培养确立"认知上科学"、"情感上乐观"、"意向上进取"的现代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8.
耻感是以否定性的方式来把握“善”的过程,是通向仁之境界的必由之路.耻感规范与公共管理伦理建构关系密切.文章从探讨我国古代圣贤的人性理论入手,以耻感分析为线索,提出了“耻感行政人”的假设,并进一步解析了公共管理伦理建构的逻辑起点及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9.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传统荣辱观在仁爱、德教、修养、诚信、责任、践履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汲取儒家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并将其作为我们的价值导向,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