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探讨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手机依赖之间的纵向关系,以及心理痛苦和同伴支持的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同伴支持量表及简明症状量表,对广西玉林市29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痛苦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青少年手机依赖之间起中介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伴支持可以负向预测心理痛苦,并且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青少年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机制中起调节作用,即随着个体同伴支持水平的提高,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痛苦的预测作用呈逐渐降低趋势,进而缓解青少年手机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应对效能在其中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方法:采用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问卷、应对效能量表和自杀意念问卷对1217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杀意念显著正相关;(2)应对效能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同时存在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结论:应对效能可以有效地部分阻抗、中介和缓冲压力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引发青少年自豪感和愉悦感的关联事件类型,并明确两者是否存在差别.方法:采用对被试的主观报告进行分析和分类的研究范式,探讨青少年自豪感的关联事件类型,并与愉快感的关联事件类型进行区分.结果:青少年自豪感的关联事件类型可概括为:与个人荣誉相关的事件、与自我提升相关的事件、与个人道德提升相关的事件、与集体荣誉相关的事件,青少年愉快感的关联事件类型可概括为:与活动快乐体验的事件、与个人荣誉相关的事件、与自我提升有关的事件、与个人道德提升相关的事件;两类情绪的关联事件类型差异显著,与个人荣誉相关的事件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自豪感体验,在活动中的快乐体验的事件最容易引起青少年的愉快感体验;示范性中学和普通中学学生在产生自豪感和愉快感的事件类型上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学校和教师应在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和学科教育中对学生渗透情绪教育,同时积极搭建家校平台,促进家庭与学校的深度合作.  相似文献   

4.
一、直面问题现状——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必要性近年来,学生早恋、婚前性行为、未婚先孕、少女堕胎、少女弑子的事件屡见报道。青少年性行为趋向普遍和低龄化,尤其是少女未婚怀孕呈逐年上升趋势。青少年性教育成为了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采用领域对比的方法,测查了江苏某普通中学初二到高二学生对道德、习俗、安全规则以及个人事件四个领域的判断,结果显示:1.在权威接受性和违反规则的允许性两个标准上,青少年对四个不同领域的认知有所不同;2.青少年对不同领域事件的认知表现出一定的年龄效应,高中生较初中生更倾向于不接受个人事件由学校或老师来作出规定,他们更加认可违反同学、学校或老师规定的个人事件是允许的.3.青少年对不同领域事件的认知与相应制定者的角色有一定关联.这些结果揭示出青少年区分不同领域事件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趋势,支持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论,对青少年的道德与社会性发展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2012,(12):41
近年来,青少年生命伤害事件的报道屡屡见诸媒体,且大有向低龄化、重度化、多样化趋势发展的倾向。客观地讲,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既有其自身心理、生理等原因,又与社会舆论、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倾向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编制成册的量表和问卷对300名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品行问题倾向呈显著正相关,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心理韧性和品行问题倾向呈显著负相关(p<0.05),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心理韧性未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品行问题倾向的关系间起调节作用;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心理韧性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和品行问题倾向的关系间起完全中介的作用.结论:心理韧性对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倾向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进 《教育教学论坛》2012,(16):242+240
青少年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过激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心理障碍疾病也呈上升的趋势,厌学、自卑与嫉妒,抑郁与焦虑,冷漠固执自私,抗挫折能力差,缺乏自信和责任意识,缺乏团结合作精神等方面的问题日趋严重。这些引起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本文就青少年受挫折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屡屡发生的青少年自杀、凶杀等事件给学校、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开展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可以完善青少年的主体发展,也可以给预防青少年自杀、犯罪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徐祯 《中国德育》2011,(7):35-37
从国内外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是从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而目前我国青少年自杀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有低龄化倾向,危机事件频发正暴露出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问题,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一个新的研究取向。本文在对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客观的角度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致人死亡事件接连发生.不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亲生子女用刀砍死、毒死父母的案件,仅仅去年十月一个月就发生了三起在校学生杀死无辜的老师案件.此后这段时间又发生多起类似事件.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未完全进入社会的青少年学生--祖国未来的花朵,会采取如此狠毒的手段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给毁损呢?我们又该怎样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呢?本文将从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成因出发,提出自己的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及伤害他人事件时有发生,部分青少年不珍视生命的价值,缺乏正确的生命观念,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对青少年加强生命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如今,中国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攻坚阶段,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暴露和激化,仅从近些年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来看,形势不容乐观,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药家鑫事件、李天一事件、张超事件、祁可欣事件等等类似事件屡见不鲜,让人痛心疾首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教育的问题。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令其遵纪守法、懂法用法是社会的迫切需要。从青少年个体来  相似文献   

14.
单松 《华章》2010,(23)
高校青少年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重视大学生自杀心理问题的研究,对于保障和维护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保证青少年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提出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青少年大学生自杀心理影响因素、自杀心理,构建起青少年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为解决青少年大学生自杀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冯光 《班主任》2002,(9):13-14
中小学生被虐待致死的事件偶有发生,自己轻生而死的屡屡不断,且有上升的趋势。这些非正常死亡令人心痛。作为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予以关注。所有教育工作者应下全力教育青少年学生善待自己,珍惜生命,坚决杜绝学生自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青少年压力性生活事件问卷、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和自杀意念问卷,对849名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杀意念倾向显著正相关;(2)心理韧性对压力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自杀意念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风险缓冲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7.
学生自杀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自杀的原因复杂多样,有很多人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心理问题。可造成他们心理脆弱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该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青少年自身的角度分析了造成当今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原因;并明确指出,解决青少年自杀问题,加强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要突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和家庭要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应有的责任意识,从而使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8.
构建青少年自杀危机干预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构建青少年自杀危机干预体系已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青少年自杀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思路可归纳为:一个基本理念,两个工作重心,三个实践环节.青少年自杀危机干预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和理解青少年的自杀行为,积极关注和研究自杀问题,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种资源.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不仅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也是网络暴力的制造者.青少年网络暴力形式多样,并呈现多发趋势.如何更好地应对青少年网络暴力问题,给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青少年犯罪对其自身、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严重的后果.多数研究者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一种人格缺陷,本文将从家庭层面、同侪层面、学校层面、人格层面等因素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一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