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钟舟海  曾平 《现代语文》2015,(1):99-101
相对于汉语中的全民通用歇后语,地方性歇后语(例如客家歇后语)也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在地方性歇后语当中还有一种更为别致的歇后语——它以某地区某个众所周知的人物的经典言论或其传闻逸事为基础,浓缩出一句歇后语,该歇后语仅为有限区域的有限人群所熟悉和使用,该范围或圈子里的人只需要听、说该歇后语的半句,大家便可心领神会,取得特殊的言语交际效果。笔者将这一语言现象暂且命名为"小范围名言轶事型歇后语"。本文对此类型的歇后语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究其语言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交际效果等。  相似文献   

2.
歇语国游记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些歇后语。这可把马小勇难住了。他支楞着耳朵,左听听,右听听,也没找到一句歇后语。他回到家,小声骂了句“该死”,便躺在了床上。  相似文献   

3.
王小米很喜欢说歇后语。你若问他叫什么名,他准会说:“大米的弟弟——小米。”王小米把一句句歇后语挂在嘴边,有机会就用上一句,什么“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啦,“大热天穿棉衣——不是时候”啦,“一二三五六——没四(事)”啦,张嘴就来。人们听了,都笑着说:“这小米油嘴滑舌的,真逗!”于是,他更得意了,平时说  相似文献   

4.
成都附近郊县,有一个名叫唐家寺的地方。当地流行一句歇后语: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说起这句歇后语的来历,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卢沟桥     
北京人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建于1189年。——《卢沟桥的狮子》  相似文献   

6.
“猴子耍扁担”是四川的一句歇后语。不是所有的歇后话我都喜欢,那些油滑和下作的歇后语我不只是不喜欢,还反感,深感它们的粗俗和无聊,实不可接受。但是,我觉得这一句歇后语能很形象地概括一类现象。“猴子耍扁担”的完整表达是“猴子耍扁担——就那几下子。”可不,猴子耍扁担不就是拿着扁担颠过来倒过去,折腾半天还是那几下,弄不出什么新花样来。这在猴子不要紧,而在人——要是人也照此作舞棒的“功夫”表演,那可就大煞风景了。往知识童话创作上延伸,那么所忌的就是“就那几下子”。为了给幼儿传输各种知识,编创故事是难免的。但是优劣有天…  相似文献   

7.
由于人们常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歇后语,使老鼠过得很不自在,白天不敢出来活动,找东西吃也很困难.  相似文献   

8.
成都附近郊县,有一个名叫唐家寺的地方。当地流行一句歇后语:唐家寺的雨伞——换一把。说起这句歇后语的来历,还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话说民国初,一个商人在外多年,苦心经营,终于攒下大笔财富,准备告老还乡,结束半生的漂泊辛劳,回家与妻儿团聚,置田购房,安度晚年了。  相似文献   

9.
歇后语对接     
歇后语,诙谐又寓意深刻,是日常生活中通俗化口语的结晶。而且,大凡歇后语多同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典故等有关。请将下边几句歇后语补充完整,从中体会其意思。  相似文献   

10.
歇后语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歇后语不但广泛地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同时也反映在各种书面文学中。在古典名著中有歇后语的踪迹,在现代文学中有歇后语的地位,甚至,在一些政论性的文章和讲话中,也常常运用歇后语,形象地阐述某个问题,以此来精辟地、准确地代替一段冗长的说教。所以,有人把歇后语称作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这是不无道理的。 歇后语内容丰富,比喻形象,形式生动活泼,表意含蓄幽默,富有风趣,耐人寻味,人  相似文献   

11.
歇后语文学所反映的却是一种社会共识,也即个人的创造经社会认可形成共识才能在歇后语文学中立足,才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但是歇后语文学所体现的共识.是老百姓的共识.是老百姓的独特发现和认识.歇后语文学是用自己的精神进行选择改造和创新工作的。歇后语文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创作还在于它集创作和评价于一体,集中地体现了老百姓对社会、生活、文学、历史的理解和评价,而“评价是只有在主体的需要和兴趣的关系中才能得到实现的特殊反映.同时也表现了主体的需要和兴趣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在句子市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句子家族—歇后语。如:1.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2.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3.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下分别称句1、句2、句3)……多年来,他们兢兢业业地为句子市服务。由于他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可是有一天,歇后语家族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一个歇后语中的破折号与前面部分发生了口角,心胸狭窄的它便召集了所有歇后语中的破折号,说:“兄弟们,我今天受了欺负,不想再在这里卖命了。再说我们是堂堂正正的标点符号,句子市的哪一个部门不欢迎我们?你们看得起我的就跟我走!”受了他的蛊惑,当即就…  相似文献   

13.
汉语歇后语的图形——背景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歇后语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语法学、修辞学、文化学、语义学的角度进行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出发,对歇后语作进一步的分析。文章指出汉语歇后语是一种典型的句末焦点句;句子焦点的位置是由说话者的发话意图决定的;同时还进一步揭示了歇后语的内部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4.
于泽元 《今日教育》2007,(11S):34-35
记得有两句歌词,一句是:“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爱上你”.另外一句则是:“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离开你”。这两句歌词都有感人之处.最重要的是揭示了一个真理:作为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理由.不管是爱上一个人.还是要离开一个人。不过.这两句歌词也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那就是理由永远不是别人能够给的.理由只能是自己产生的。在很多时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王聿发 《现代语文》2006,(10):39-42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把"歇后语"分为两种类型:"原来的歇后语"和"新兴的歇后语"①."原来的歇后语"就是"藏词",这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新兴的歇后语",也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歇后语."新兴的歇后语"是汉语中的一种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口语性语句,也有人叫"缩脚语"、"俏皮话"或"引注语".  相似文献   

16.
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了解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体会歇后语诙谐、幽默、富有哲理的特点,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2.激发探究欲望,培养主动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歇后语使用形象表达意义的构成方法为图形语义表述研究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句例。该文将歇后语作为通向图形语言表述理论研究的一条捷径,从图形语义表述的审视角度出发,力求通过对歇后语展开针对性的研究,从中找出图形语义构成与意义转换规律,并为图形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语汇?现代汉语语汇是怎样构成的?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全部词的总汇,称作语汇(过去的语法书上称作词汇)。语汇包括语言里所有的词和相当于词的各种熟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语汇是一个集体的名称,不是单个的词。一个词或几个词,不能叫“语汇”;只有一种语言里的全部词,有时也指一个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里的全部词,才能称作这种语言或这个人、这本书、这篇文章的语汇。一句一句的话,必须用一个一个的词来组成。词是语言  相似文献   

19.
河湟地区的歇后语主要有喻意、谐音和故事等三种类型,其歇后语中也存留着大量的河湟方言,使得这一地区的歇后语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中安排了一组认识歇后语的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掌握歇后语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教师教学时要做到:抓持征,重联系,用推理。歇后语中比喻是灵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描绘比喻物的生动具体的形象进行剖析,然后找出它和所喻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逻辑推理,从而抽象出歇后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例如,“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这句歇后语,教学时先从“哑巴吃黄莲”入手:哑巴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有口不能言)黄莲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味极苦)学生知道了“哑巴”、“黄莲”的特征后,教师引导:“哑巴”、“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