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亟须对自身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进行高度集聚和全面升级,但自2020年7月获批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至今,学界关于松山湖高新区如何打造科学城以及两者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逻辑研究尚属空缺。为推动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实现园区的跨越式发展,在对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和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分析松山湖科学城创新生态系统结构,认为松山湖科学城已初步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创新产业体系、创新环境体系、城市功能体系以及协同机制、保障机制和动力机制,具有创新体系化、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和功能社会化的特征;进一步通过梳理我国其他三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经验,总结得出其在系统规划、产业布局、创新人才、开放创新和营造环境等五大方面高度重视,而松山湖科学城建设对标这三大国家科学中心,还存在源头创新能力偏弱、创新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不足、创新软硬件环境亟需优化、城市功能配套有待完善等差距和不足,进而从发挥科学城的创新策源作用、强化创新对产业的支撑引领、重视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营造、提升凸显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等方面,提出推进松山湖高新区向科学城演变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分析光明科学城现状及与其他科学城对比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科学城建设和发展的经验,提出光明科学城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坚持以推动产业为导向,带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才集聚为根本,探索人才制度先行先试;坚持以协同创新为原则,以点带面发挥辐射作用;坚持以迭代性和适应性为理念,不断完善科学城建设的规划。  相似文献   

3.
拓展创新系统研究对象,研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系统建设问题.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例,运用创新价值链和创新机制等分析工具,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系统研究框架,分析松山湖科学城创新价值链,发现松山湖科学城已初步搭建链条完整的创新系统;全面解析畅通创新链条的协同机制、汇聚创新要素的保障机制和激发创新活力的动力机制,提炼国内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进经验,发现松山湖科学城存在基础研究薄弱、协同机制开放性不够、保障机制作用不足、动力机制激励性和全面性不足等问题,提出松山湖科学城要加强基础研究系统建设,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机制、汇聚高端创新要素的资源保障机制、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的动力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日,俄罗斯科学家们在最新兴建的彼得戈夫科学城正式开启了人造飞碟研究项目。他们将集合民间机构的研究成果,抢在其他国家之前开发出成熟的碟形飞行器。  相似文献   

5.
在阐述合肥市如何由科学城到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历史演进基础上,分析了合肥试点工作的特色做法,取得的初步成效,面临的困境,以及试点工作所引发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元参与理论,分析怀柔科学城建设中政府在创新环境营造、大学科研机构在技术和人才提供、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管理机制不畅、生活服务配套不足,大学科研机构不足、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不完善,以及产业结构支撑不足、企业创新能力弱.为推动怀柔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北京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出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相关对策建议:政府变管理为服务,加强政策环境和生活环境营建;推动大学科研机构落户怀柔,以大科学装置为抓手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优化产业结构,引入和培育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对接大学科研机构创新资源.研究成果为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参考,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俄罗斯科学领域较为稳定的形势发生振荡,国家调整优先发展方向,并对高校科研工作给予特殊支持,旨在提升俄罗斯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科学城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先进城市纷纷谋划建设科学城.福建省部署依托福州大学城和福州高新区等推动规划建设校、产、城、人深度融合的中国东南(福建)科学城.分析了建设福建科学城的基础优势,剖析了建设福建科学城的短板,借鉴国内外科学城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推进福建科学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前言     
前言为配合中关村科学城的改造和建设,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关村科学城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从今年四月初开始到六月中旬,对世界10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科学城(包括科学园区)进行了案例调研,并撰写了有关案例调研报告。随即,又以这些调研...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的人类的全部文明都是人类通过自身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不断创造而获得的,应该说,人类的历史,本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江泽民主席在俄罗斯新西伯力亚科学城发表讲话中指出:“人类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